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已采集的土壤和雨水样品中一些主量和微量金属元素的基础上,利用实地采集的混合酸雨,加入极少量的稀酸和稀碱调制成不同pH值的酸雨,按一定的水土比分别加入部分土壤样中作酸雨对土壤中一些主量和微量金属影响的试验,并研究了它们的迁移机理。研究表明:土壤中主量金属元素K、Na、Ca、Mg溶出量基本上是随着酸雨PH值的增高而减少,但微量金属元素则不呈现这种规律。这除了和土壤中的母质有关外,还和这些金属元素对环境pH值的选择性、有机胶体、无机胶体以及酸雨中的碱性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的存在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过程中对南方主要土壤重金属Cu的缓冲及释放现象。结果表明,土壤的Cu释放量随淋溶模拟酸雨pH值的下降而增大,酸雨的pH值是影响土壤重金属离子释放和迁移的主要因素,当pH〈3.0时,Cu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并且增长迅速。此外,淋溶量也是影响土壤中Cu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石栎(Lithocarpus glabr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强度酸喷淋于土壤、地上部分和两者兼喷3种处理方式下的生物量、营养元素和光合作用情况,探究石栎对酸雨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含H2SO4和HNO3的强酸(pH=2.5)喷淋到土壤中对石栎幼苗生物量积累、氮元素吸收和光合作用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喷淋到植株地上部分可能对石栎幼苗生物量积累、营养元素吸收和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但基本无显著差异;同时喷淋土壤和地上部分,促进和抑制作用可以互相抵消,对石栎幼苗生物量积累、营养元素吸收和光合作用基本无显著影响。因此,石栎对pH=2.5的强酸有很好的适应性,短期强酸雨胁迫不会对石栎产生显著影响,可以作为亚热带酸雨区森林恢复的备选树种。  相似文献   

4.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75-75
由俄罗斯、美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开展酸雨对土壤和森林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50年内,酸雨巳使肥沃的土壤退化到云衫属树林不再能健康生长的程度。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当地气候比以前更温暖、湿润,树木生长仍会出现上述恶劣影响。俄罗斯提供了酸雨时代前保存的土壤样品,使测量和追踪酸雨对土壤及树木的影响得以顺利进行。研究认为,该项成果对美国东北部森林.尤其是纽约州北部山区有参考意义,那里的土壤对酸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酸雨所涉及的地区有不少是广大的农作区,它对作物的影响无疑将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是由空气中的CO_2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引起的,pH值约为5.5。由于大量工业污染物(如SO_2、NO_2等)被排放到空气中,遇水形成强酸,使雨水的pH值急剧下降,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伤害农作物的叶片,也可以造成土壤酸化。目前,国内外在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报道,大多集中在酸雨对农作物叶片的伤害及产量的影响,而对酸雨引起的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报道甚少。为此,本文研究硫酸型酸雨对小麦  相似文献   

6.
酸雨的利弊     
迄今,所有关于酸雨作用的资料均来自酸度增长对水族生物的影响进行的研究。pH值较低对鱼类,植物和其他的淡水系统成员的影响得到了大量资料的证实。所以对受到酸化影响的生态系统的分解方式和分解程度所作推测是相当可靠的。营养物增多带来的好处和对植物生长可能带来的抑制及其他的有害影响使得估计表现平衡对陆基生态系统的潜在效应复杂化。大多数数据是在实验室和温室条件下将陆生生物暴露在酸雨中采用模拟法获得的。因而,从这些数据所得的任何结论都可能由于从实验室延拓到现场而影响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啶虫脒属于一种新型的氯化烟碱类杀虫剂,被认为是替代有机磷农药的重要品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备受关注,利用微生物修复异源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降解菌D-2(噬染料菌属,Pigmentiphaga sp.)对被啶虫脒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解菌株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效果要略好于灭菌土壤,在土壤外源添加降解菌2×108 cfu/g,温度20~40℃,弱碱性(pH 7.5)的条件下,该菌株能有效降解土壤中1~200 mg/kg的啶虫脒。啶虫脒施用对土壤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刺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而降解菌的施用可缓解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修复受污染土壤。因此,人工接种降解菌D-2可提高土壤中啶虫脒的降解率,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8.
功能微生物对污染农田土壤中铅锌的溶出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试图寻找一类可以增加土壤中重金属铅、锌的可溶态的功能微生物,并研究该微生物在不同土壤含水率和不同投菌比条件下对铅、锌溶出作用的影响。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菌JK3,并发现当土壤含水率为35%,投菌比为0.15 mL/g土(菌液OD=1)时,土壤中铅和锌的可溶态增加量最多。其中,可溶态铅的含量由原来的0.49 mg/kg增加到了5.04 mg/kg,可溶态锌的含量由原来的2.23 mg/kg增加到了22.44mg/kg。该方法为后续用植物提取或化学淋洗等方法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彻底去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日本环境厅人士认为,酸雨可能在未来对日本构成威胁,对其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防患于未然,努力掌握酸雨发展动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由于目前对酸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酸雨机理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应对酸雨进行连续性监测,准确地作出预报,以便采取对策。 1.对酸雨的调查工作 1975年~1979年,日本进行了“湿性大气污染调查。”这是日本酸雨调查工作的开始。1973年~1976年夏季,日本关东地区以及邻近的静罔县、山梨县报告说,当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溶释放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选取南方主要酸沉降区土壤作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探讨在酸雨作用下各土壤随降水酸度、降水过程及 降水量的变化其盐基离子的淋溶特性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认为酸雨对玉米及某些品种的大豆花粉的萌发有抑制作用;酸雨对松林虫害的发生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还认为酸雨与干旱、酸雨与SO_2对植物的复合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酸雨分布的广泛性及危害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酸雨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是多酸雨的国家之一,其中长江以南诸省酸雨发生的频率较高,雨水的 pH值也较低,小于 pH4的酸雨已屡见不鲜。酸雨对植物及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和它的危害性,是许多环境科学工作者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前几年研究酸雨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及几种蔬菜早期生长影响的基础上,近年来进行了酸雨对水稻生长和结实影响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条件对土壤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常用兽药抗生素--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如微生物和光照,土壤含水量、药物起始浓度等).结果表明,SMM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SMM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光降解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只占较小比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明显加快了SMM的降解速率,因而可以通过降低土壤中SMM残留浓度或提高土壤含水量等方法加速SMM的降解.以降低其对环境土壤和水体的风险;SMM的降解速率随土壤中SMM起始浓度增加而降低,表明土壤中降解微生物对SMM的浓度敏感.  相似文献   

14.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在总结了世界酸雨现状、酸雨的生态危害、酸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酸沉降敏感性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并提出了若干研究方向及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绿色、环境友好等特征,已成为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手段之一。然而,针对经历长期老化的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效率偏低,生物强化技术亟待进一步提高。以PAHs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对象,研究了新型碳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对PAE生长和PAHs降解的影响,探讨了GO强化PAE降解土壤PAHs的效果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50~100 mg/L GO可以显著促进PAE的生长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2)PAE及GO(100 mg/kg)的添加显著促进了老化土壤中PAHs的降解。(3)GO添加前期,土著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PAE丰度显著增加;处理后期,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适宜浓度GO的添加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促进PAHs的降解,然而,修复后期GO的影响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呈现出“扰动—恢复”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GO对环境微生物的效应,为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够提前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因子。为弄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为研究区,从绿地、园林地、耕地以及荒废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采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主要菌种为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放线菌比例最大,其次是细菌,真菌比例最小。采样深度、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及含水率均影响微生物群落特征。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断减少,0~10cm微生物总数最多。荒废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因为荒废地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高,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当处于最佳含水率时微生物数量最大。对于绿地和园林地而言,最佳含水率为10%~15%,耕地最佳含水率为15%~20%,荒废地最佳含水率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四年来浙江省酸雨大普查的实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酸雨时空分布和化学组分构成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燃煤排放的硫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地形和气候是加剧酸雨形成的重要条件,酸雨形成加剧存在着潜在性危险,酸雨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相似文献   

18.
冯宗炜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1)他是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80年代主持中国科协19个学会参加的《酸雨对大农业危害及其对策》的大型学术活动与野外考察,推动了我国酸雨的深入研究。近15年来,一直主持国家攻关和国际合作酸雨生态影响研究,首次定量提出了我国南方10省市酸雨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危害损失,和重酸雨区受害森林恢复配套技术,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确定和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1960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站,率先阐明杉木纯林连栽生态退化机理,并培…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土壤环境中筛选出的4类不同土壤微生物91株,分别标记为细菌、固氮菌、分解纤维素菌和放线菌。然后通过将定量的聚乳酸(PLA)分别加入对应液态培养基中,恒温(30℃)摇床培养,连续测定这4类不同的土壤微生物对PLA的降解性能以及该种聚合物对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在自然界中PLA的降解率比较高,但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对PLA的降解性能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在测试期内,放线菌对于PLA的总降解率最高;而细菌中RB-4的日降解率最高,达到3%左右;纤维分解菌HX-8及固氮菌RG-28的日降解率能达到2.4%。PLA降解产物对于细菌及纤维分解菌的抑制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