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很多企业都提出了类似"每个人都有责任制止任何不安全行为"等理念,要求或倡导每个一线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现周围其他人存在不安全行为,必须提醒或者制止。但是,作为普通员工之间的互相提醒甚至制止,有的员工可能会有逆反心理,认为这是多管闲事,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对此,笔者认为,应从端正观念、注意方法等方面着手,使"提醒"更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目前,很多企业都提出了类似"每个人都有责任制止任何不安全行为"等理念,并要求或倡导一线员工在作业时,如果发现周围其他人存在不安全行为,要及时提醒并制止。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员工并不愿接受这种员工之间的"提醒",认为是在"找茬",如果员工之间关系一般,甚至可能会因此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那么,在"提醒"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时,如何才能更让对方接受,从而切实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本期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让提醒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正>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员工之间的相互提醒、制止彼此的不安全行为已渐渐成为一种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企业应遵循"全员参与"的原则,从以理服人、以技服人、以德服人、奖罚分明等几个方面入手,使企业员工在提醒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时,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切实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首先,提高安全意识,明确制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认为,导致不接受"提醒"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缺乏安全意识,存在不安全心理。因此,企业应通过识别员工的各种不安全心理,对症"下药",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接受"提醒"。第一,侥幸心理。主要"症状"为,在被"提醒"时,总爱说"按操作规程做太麻烦,变通一下不一定会出事"等。这类人员在生产作业中,感到有危险性,但又认为问题不大时,往往图省事,继续作业。对于这类人  相似文献   

5.
安全管理人员精力有限,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需要发动员工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如何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监督的主动性,让员工自觉自愿主动制止违章操作行为,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3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6.
<正>在生产作业中,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想摒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保障员工在作业或操作时的安全,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第一,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的掌握。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是保障作业安全的前提条件。技术规范是指设备、仪器的结构或构造、性能,包括其技术参数、工作原理、使用范围、适用环境等;工作流程一般指操作或作业的步骤或顺序和要求或标准。各行各业、各种设备、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看待"岗前安全宣誓"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强化员工安全意识,都会利用早会、班前会等时间,组织一线作业人员开展"岗前安全宣誓"。对此,有人认为,"岗前安全宣誓"能够不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人认为,"岗前安全宣誓"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对员工的安全意识产生实质性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岗前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强化员工安全意识,都会利用早会、班前会等时间,组织一线作业人员开展"岗前安全宣誓"。对此,有人认为,"岗前安全宣誓"能够不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人认为,"岗前安全宣誓"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对员工的安全意识产生实质性的提高。对  相似文献   

9.
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定量分析是理解安全生产事故复杂系统的基础.班组或群体的集体行为往往表现为复杂有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而个体行为尽管有企业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却仍有很大的随机性.为了探究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动力学规律,跟踪观察某大型企业作业员工930 d,将员工相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看作排队理论中具有特定时间序列的随机过程.结果表明,就员工个体而言,其不安全行为的间隔时间分布可以用幂律函数近似描述,且幂指数和员工的活跃程度正相关;并进一步分析出企业员工相继不安全行为具有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特点的“阵发”性;从幂指数角度分析了员工日常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的优劣特点,比较了人类活动中的各种随机行为与员工在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在时间统计上的特性.这表明企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安全培训工作都应从人类普遍问题和员工个体特点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正>某公司生产区的每个要害装置、要害设备、要害岗位的作业区,都贴着"关注细节,关注安全"的"大眼睛"标识。这既是安全屏障,又是一道风景线。一天,一位老专家看着"大眼睛"标识问用意是什么。公司老总笑道:"意在安全啊。这个标识能约束员工的安全行为,防患于未然。每当员工或生产操作时,或走在厂区,只要看到这个标识,就会提醒自己要安全生产。一双双眼睛,亮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一些易安网友就班前班后会(主要指安全生产内容)是否有必要开,展开了热烈讨论。大致归纳网友们的主要观点如下:观点之一:"有必要开"认为,班前班后会不仅有必要开、必须开,而且开的时间不能太短。试想,不安全行为、现场安全隐患、劳动纪律等需要在班前安全会上强调的,在班后会上总结点评的有很多。一些员工的违章违纪不安全行为,不在班前会上提醒,这些员工就记不住;在班中发现的问题要是在班后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在附近几个企业基层班组调研时发现,当前班组一线员工存在几种违章倾向:一是不重视,尽管再三强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忽视安全;二是与己无关,认为安全与我无关,看到别人违章不纠正、不检举、不汇报;三是自我表现,认为自己有经验,以老办法、老习惯去对待工作,盲目操作违章;四是侥幸麻痹,图方便省事,违章蛮干;五是愚昧冒险,部分员工工作不讲科学,特别是在抢修工作中感情用事,忽视安全措施的落实,冒险作业;六是逆反的心理,有的员工与班组长或班组其他人员发生矛盾时,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了要他这样做,他非要那样干;七是反常的心态,有的工作人员因社会、家庭和个人生理等原因,情绪受到影响,容易发生"人体差错";八是"从众"心理,在作业现场如有人不遵守《安规》等规章制度,又未受到及时制止,马上就会有人接着干.  相似文献   

13.
在企业里,为了预防事故、杜绝违章常会对违章行为进行处罚。但因违章而受到处罚的员工是否真正改掉了不安全行为了呢?企业安全管理者是否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行为呢?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无法时刻观察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因为担心被罚而采取对抗行为,或在管理者实施观察时不操作、躲避,或只在被观察时才安全操作,一旦脱离观察者的视线便又习惯性地违章操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很多作业人员会根据岗位情况找出一些关于安全生产的"窍门"。有人认为,应该鼓励基层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找"窍门",改进作业细节,使作业更加安全高效。但也有人认为安全生产不需要"窍门",只要严格执行"标准动作"就不会出事,"窍门"把握  相似文献   

15.
正就目前的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很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作业现场人员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非常必要。有人认为,企业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制定得越细、安全检查越严,越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现场的安全秩序;也有人认为,抓得太细,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作业现场的人员行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即可,过犹不及,加重作业人员负担,也很难持续执行。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完成。您认为,  相似文献   

16.
<正>人是各种生产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决定安全生产好坏的核心因素。目前,很多企业的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以人文本"的激励机制,"管"与"被管"的矛盾十分突出,经常出现"以罚代管""罚多奖少"的现象,往往期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来治理违章等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这种做法容易给员工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治理违章就是罚款,进而对安全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如何让员工乐于接受安全,充分调动员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导致作业人员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人员存在"不安全心理"。因此,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企业如果能够准确识别员工的各种不安全心理,并对症下药,就能够在行为安全管理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在"提醒"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时,如何才能更让对方接受,从而切实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给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留"面子"。不要以批评的语气进行说服,更不要颐指气使,过分张扬,免得"好心"被当成"恶意",更不要让当事人难堪。说话时态度和语言应尽量温和,避免强硬生疏,否则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正>分析近年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简称"三违"。尽管各级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并强力予以推进,但一些企业员工习惯性"三违"仍没有彻底根除,制约了安全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彻底根除习惯性"三违"这个毒瘤,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20.
正分析一些事故案例不难发现,除企业安全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和薄弱环节之外,员工的违章行为也是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别等到事故发生时追悔莫及,这些违章作业行为,请您一定避免。站在吊篮里作业不使用安全带有的工人认为,站在吊篮里作业很安全,不需要系安全带。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吊篮倾覆或钢丝绳突然断裂,未系安全带的工人会随吊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