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那年,公司举办电气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讲课的是一位女教师。她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理论、有实操、有案例,声情并茂,听得前来培训的职工如醉如痴。开课前,和我坐同桌的人感觉十分面熟,我俩对视了一会儿,对方开口说道:"我们好像是同学吧!"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他是谁,他突然拉住我的手说:"老同学,我是向小乖,人称‘小乖乖’啊!你是李执一吧!"一提起他的外号,我这才想起来面前这位又矮又瘦的男人,是我的初中同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去一家企业做安全调研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跟笔者说道:"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安全培训,我们也是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来给员工做安全培训的,可总感觉培训的效果不是很好。"笔者问:"您认为效果不好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说:"首先,安全培训课堂比较沉闷,员工就不喜欢参加……"安全培训效果不好有很多原因,"沉闷"是其中之一,常因没有互动或者互动不够造成。安全课程本身给人感觉比较严肃、枯燥、乏味,不过运用以下方法还是能让学员动起来,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提问提问是随时可用,又最简单易  相似文献   

3.
"终于快要放假了,我得好好放松一下了."笔者在春节前参加了一次班组安全活动会,少数职工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4.
"终于快要放假了,我得好好放松一下了。"笔者在春节前参加了一次班组安全活动会,少数职工这样说道。令人听后不免有些担心,尤其是在班组安全会上发表这样的言论,也反映出少数职工对安全生产的态度,存在着安全上的麻痹思想。  相似文献   

5.
近期,笔者参加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车间主任级别以上的工伤预防会议,期间安全部门人员向我提问,他说:"公司去年有8起员工在车间摔伤,怎样预防此类事故?"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先对大家说道:"近两年内没有发生员工摔伤的车间,请该车间主任举手."这时,有个女同志举手了,我请她站起来,让她说说具体做了哪些预防的事.她说道,两年前...  相似文献   

6.
小心≠安全     
在分析安全事故时,我们常常会听到事故责任者十分惋惜地说:我十分小心,尽到责任了.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事故发生了呢?笔者认为,是事故责任者没有完全掌握本工种的操作技能和缺乏安全防护知识,也就是说"小心≠安全".  相似文献   

7.
曾世麟 《劳动保护》1997,(12):41-41
1958年,我刚从北京选煤研究院下放到重庆中梁山煤矿,就听到一位烧锅炉的老工人说道:“世上有两种人工作最不安全,一是船工,死了没有理;一是矿工,埋了没有死,矿工是在“阴山”下干活的”!对他所说的船工死了没有理,我能理解,指的是在水流急湍、多暗礁的“川肛”上航行的木船船工们,因为我亲眼见过江面上飘浮而下破木船的船板和尸体,至于矿工埋了没有死,“阴山”般可怕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以后才逐步深刻领会的。1959年我参加了北井八大组的掘进工作,在这个获矿上荣誉命名的“红旗大组”里,矿工们干起活来生龙活虎,为建矿立过…  相似文献   

8.
初访老叶     
在香港,为了劳工们的安全与健康而勤奋工作长达M余年的人并不多见,叶玉诚先生便是这绝少中的一位。。早就从同事们的谈论中听到过叶先生的名字,知道他是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的总干事。更因为他是香港《绿十字》刊物的总编辑,与笔者是同行,所以早有与之相见,相互交流办刊经验的意愿。今年5月下旬,在劳动部安全管理局召开的安全文化专家研讨会上,笔者有幸结识了这位年初刚刚从岗位上约满高职的老先生。。“不觉间已在这职安圈子里‘混’了40年,如有长期服务奖,我应是头奖独得,当之无愧。”一段风趣的开场白,使我俩间的叙谈毫无拘…  相似文献   

9.
正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前年笔者去我国西部一个城市出差,在出租车里看到一个让人非常难以理解的情景。有个交警在抄路边停放车辆的车牌和贴罚单,但是居然有人看到了交警,依然把车停在路边,然后锁车离开。笔者很惊讶,就问出租车司机:"你们这里的人不怕违章停车被罚款吗?"司机说道:"我们城市的地理环境是沿着黄河两岸,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莆田市秀屿交警大队表扬了10位优秀驾驶员,其中有位女驾驶员詹碧钗,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初次见到她,当笔者要她谈谈开车的经验时,她深有感触地说:"开好安全车,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就谈些我以前学艺不精所遇到的几起‘小事故’,供同行交流,希望共同开好平安车。"  相似文献   

11.
<正>有次,笔者看到某企业外墙上刷着八个大字: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于是问该企业领导,员工能积极履行安全责任吗?该领导笑说道:"别的企业这么刷,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刷了。你说如何让员工积极履行安全责任呢?"员工安全责任心不强可谓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问题。而企业一味地使用考核的方式让员工履行职责未必有效。笔者结合多年来为企业进行安全咨询的经验,谈些个人见解。明确安全职责很多员工误以为,人人有责就等同于他人有责,他人的责任就与己无关。纠正这种错误思想,就要  相似文献   

12.
刚才,李伯勇同志通报了去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牟新生同志讲了防火安全工作。我同意他们讲的意见。新年伊始,春节在即,我们就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其主要原因:一是安全生产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二是去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安全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时好时差,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去年年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三起特大火灾事故;今年年初,恶性火灾  相似文献   

13.
<正>在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员工违章你会怎么做?笔者在培训中以一个员工没戴安全帽为例,让上课的安全主管们说出他们的做法,其中有一位讲到:"只要我走过去,瞪他一眼,他就会立马戴上。"这样的管理者会观察,但不会沟通,即不知道导引人心,管理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佛法中的7种"不要钱的布施"和杜邦的STOP(安全培训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段时间,笔者曾经坚持每个工作日晚上在微信群里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与安全有关,其中最喜欢的故事是"管仲与马"。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天,齐桓公向他的大臣管仲夸耀:"你看我这马车怎么样?"管仲说:"马车不错。"齐桓公接着说:"不但马车不错,我这马车夫驾马的技能也是齐国最好的。"管仲听了后就问马车夫:"既然主公说你是最好的马车夫,那你驾马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呢?"马车夫说:"我驾马车的经验就是要让每一匹马都竭尽所能地去跑,如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9月18日是全球拜耳安全日。这一天,拜耳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要围绕安全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拜耳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要一起履行一个重要的承诺:在拜耳,安全是第一要务。拜耳公司CEO戴克斯先生还要通过视频向所有员工做关于安全在拜耳的重要性的讲话,各地工厂的厂长也要在这一天向员工宣讲安全。全球拜耳安全日活动是从2011年开始的,今年是第2年。这一活动源于拜耳公司CEO戴克斯先生的决定,这位有着化工企业工作背景的CEO对安全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上任拜耳公司CEO之后便加大了对安全的重视。在今年全球拜耳安全日戴克斯先生的讲话中他这样说:"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没有任何事情比安全和正直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班上,有位采掘工人以一种满不在乎的语气对身边工友说:"安全培训真是麻烦,耽误了好多时间.如果不是因为培训课缺勤要受罚,和安全考试不过关就不准下井干活的话,我才懒得过来参加培训哩."这番话引起了笔者的沉思,很想问问这位职工:"仅仅是因为这样你才愿意接受培训的吗?学好安全知识又到底是为了谁?"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故事     
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安全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从大的方面讲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讲,它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当我们看到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的眼泪时,当我们听到失去亲人那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时,当我们面临事故现场那惨不忍睹的一幕时,相信人们都会流下怜悯的眼泪,并可以听到这样的叹息声:"这个家好惨!""撇下的妻儿可怎么过呀!"等等,声声入耳,发人深省.可就是这种悲剧,却总是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下面我讲述一位遇难工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某建筑股份公司发现,一进大门,就见左侧宣传栏里醒目地张贴着<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一位经过的民工说道,"执行制度还是最基本的要求,刚来工地干活的时候,我们还要接受进场教育、安全三级教育."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回复李成钢先生: 昨天看到沈梅编辑转来李庆钢先生给我的回复,非常高兴。五月份我就看到了李先生发表在《现代职业安全》第5期上的《化学品运输:六项注意》一文,觉得其中有点“疑义”,需要探讨与商榷,于是给杂志社发了一个“伊妹儿”。编辑们非常认真,把我的“伊妹儿”转给李庆钢先生。庆钢先生也非常认真,写一封长信,做了仔细的说明。天下难事都怕认真。大家全认真起来,杂志一定会办得红火,安全生产也一定大有希望。凑巧前几天一位年轻的朋友拿来两篇文章找我:“同一个问题,两种做法完全相反,我信谁的?”一篇是浙江省巨化集团陶弘的文章,标题《巨化集团强化危险品运输安全》。文章说“罐车装车应留有足够的膨胀空间,……特别是对比重小于1的液体危险货物灌装时应留有8%以上膨胀空间。”(见《化工安全与环境》2003.27期)另一篇就是李庆钢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正>"恶语相加"是安全大忌编辑同志您好:最近,笔者参加某石油化工企业班组安全活动时,一位员工的发言引起了笔者的思索。原来,是一位老师傅嫌他干活不麻利,对他恶声恶气地说:"你真笨死了,连这点事都做不利索",当时气得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认为,同事之间,冷言冷语刺激人,破坏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