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环青海湖地区这一蝗灾高频发生的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 ,以 1997~ 1999年观测资料和有关历史资料为基础 ,比较系统地分析和阐明了该区草地蝗虫数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地形条件、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生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防蝗治蝗和进一步建立蝗灾预测模型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北宋蝗灾的频率仅次于水、旱灾,蝗灾常引发饥荒和人口的流徙死亡,影响社会稳定。采用历史学、灾害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法、图表分析法研究今陕西省区域在北宋时的蝗灾状况。北宋时陕西发生蝗灾的区域主要是关中地区,时间上大多是夏秋之际。其治蝗措施主要以中央政府诏令为主导,因此陕西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在其他地区多有施行。虽然北宋陕西在治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因其不断完善治蝗中的不足,使熙宁九年后少有蝗灾。北宋陕西所施行的这些措施也为其后世应对蝗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ENN精粹     
徐芳 《世界环境》2012,(4):93-95
利比亚发出蝗灾爆发预警《金融时报》2012年6月5日联合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蝗灾警报。据研究,今年的蝗灾将会横扫北非至尼日尔及马里。报道称,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蝗灾于今年5月中旬集中爆发,首批蝗虫已在尼日尔北部被看到,这个贫穷的国家眼下正经历着粮食危机。大规模蝗灾面临,小农户尤其脆弱,他们的整片作物都被蝗虫吃光。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已经发布警告称,大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明代277年的山西蝗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明代山西蝗灾每4~5年发生一次;在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其中秋季危害最重,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在月份上,主要集中在阴历6月;从地域上看,泽州和平阳府蝗灾分布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大同府和汾州府蝗灾分布较集中,辽州和汾州府发生蝗灾次数最少,明代山西蝗灾主要沿河分布,主要集中在晋南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世界环境》2012,(4):93-93
联合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蝗灾警报。据研究,今年的蝗灾将会横扫北非至尼日尔及马里。报道称,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蝗灾于今年5月中旬集中爆发,首批蝗虫已在尼日尔北部被看到,这个贫穷的国家眼下正经历着粮食危机。大规模蝗灾面临,小农户尤其脆弱,他们的整片作物都被蝗虫吃光。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蝗灾是近代山东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水灾和旱灾。民国时期,山东蝗灾频发,且往往与旱灾相连,对山东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以致灾民无数,饿殍塞途。面对蝗虫的侵袭,人们往往会心生恐惧、焦虑,继而采取各种形式的应对措施,如拜神、演戏、捕蝗、典当、逃荒等等,呈现出了蝗虫肆虐之下的灾民群像,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禳蝗、灭蝗无果时的无奈与辛酸。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河南省风能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风能,其潜在的价值逐渐被开发与利用。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河南省风能资源及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风能的变化趋势,论文利用1971-2000年期间的河南省气象台站风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流体力学风能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系统对河南省的风能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特殊的地形特征造就了河南省风速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豫东的平原地带及豫南,西部及北部太行山区平均风速相对较小,区域风速差值较大;②30 a间河南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变化为逐渐减小趋势,只有个别站点风速表现为趋势略增或趋势稳定;豫东为风速减小最大的区域,豫西、豫中及豫南地区风速变化趋势相对较小;③风能研究发现最大值区域与平均风速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最大风能区域在豫北、豫东、豫中及豫南一带,最小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入夏以来,蝗虫在中国形成了一场大灾难,蝗灾在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天津、北京等8个省市相继发生。据统计,今年蝗虫发生面积要比往年增加50%,分布范围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地区、渤海地区,西南、东北的部分省、区、市也有发生。部分地区如山东垦利、河北海兴、河南长垣等10余个县的飞蝗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0至5000只,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每平方米0.5只的防治标准。今夏蝗情在中国发生面积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出现密度之高为历年罕见。蝗虫大面积发生对我国今年的农业生产将构成严重的威胁。蝗灾频频告急 蝗…  相似文献   

13.
邻单胞菌DLL-1对土壤中甲基对硫磷的降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1对土壤环境中甲基对硫磷农药的降解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DLL-1对甲基对硫磷具有高效降解作用,不论是菌原液、菌体细胞还是离心去菌体的培养液都表现出很好的降解作用.DLL-1在土壤中有一定的移动性.当从土壤表面施加菌剂时,对0~6cm深的土层中的甲基对硫磷都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对土壤中一定含量的农药来说,降解菌的用量并非越多越好,存在一个最适菌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研究时期内不同季节影响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北京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西北输送气流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59.97%,且其输送距离最远、输送高度最高、移速最快.输送高度最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东南气流占比次之,为27.64%,东北气流占比最低为12.40%,其移速和输送距离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污染轨迹来自山东、河北,其次为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内蒙古荒漠戈壁地区的西北气流.PSCF和CWT分析发现,蒙中、晋中、冀西南、豫北及鲁西是影响北京PM2.5的主要潜在区域.而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北京PM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来自蒙晋交界区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位于冀南、鲁西、豫东和皖西北地区,夏季污染轨迹来自鲁、晋地区,潜在源区为豫东北、皖北和苏北地区;秋季主要受来自冀南地区的短距离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晋北、冀南、豫北和鲁西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蒙古国中西部和蒙中地区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主要在冀南、鲁西、豫北、晋和蒙西地区.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车沿着高速公路,穿行在一望无垠的豫东南平原上,窗外是瑰丽的阳光和无数远远近近的民居。民居大多为黑瓦白墙的院落,间有红瓦白墙的两层小楼,简洁雍容中透出一种优雅的情调。  相似文献   

16.
开展了SiC颗粒增强铝合金基复合材料挤压成形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其挤压成形的力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挤压载荷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而显著降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挤压位移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强磁场影响下菌株B1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园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人工合成染料酸性红B有一定脱色能力的菌株B1(芽孢杆菌属),经过6.0、8.0、8.0T的强磁场分别作用30、15、30 min后进行了脱色试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染料脱色模型.结果表明,强磁场对B1具有诱变作用,能使其脱色能力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8.
唐贞观二年(公元629年),华夏遭蝗灾。飞蝗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毁于一旦。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到御花园散心解忧,看到可恶的蝗虫就伸手抓了几只,并忧伤地说:“天下万民靠粮食生存,而你却毁坏庄稼。我宁愿你去吃我的五脏六腑”(也不愿你毁坏百姓的庄稼),李世民一边说一边将蝗虫送到嘴边就要吞下去。随从连忙劝阻说:“吃了这种令人厌恶的虫一定会生病。”  相似文献   

19.
赵娟  吕剑  何义亮  靳强  张文英 《环境科学》2008,29(7):1977-1981
研究了异养脱氮菌Bacillus sp.LY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的性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地降解NPEOs的能力,且在实现NPEOs降解去除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异养脱氮性能.降解14d后, Bacillus sp.LY对NPEOs去除率达95.6%,对体系中的总氮去除率为43.9%.该菌株对NPEOs的降解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224d-1.该菌株通过无氧化过程的乙氧基链的逐渐缩短的途径降解去除NPEOs,可避免产生危害性更大的NPEOs的羧酸化产物(NPECs).在分别以氨态氮(NH4C1)、硝态氮(NaNO3)和亚硝态氮(NaNO2)3种不同氮素为氮源的条件下,菌株对NPEOs均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中以氨态氮为氮源时菌株对NPEOs降解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消除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与氮素复合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培养基中磷酸盐在GA1所产絮凝剂絮凝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一株高效产絮凝剂微生物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GA1(以下简称GA1)的发酵培养基以及培养基各组分的絮凝性.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K2HPO4、KH2PO4在CaCl2存在、pH值中性偏碱时对各种废水均有一定的絮凝性,在GA1所产絮凝剂(以下简称MBFGA1)絮凝废水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作用离子为PO43-和Ca2 ;这两种离子在pH值中性偏碱时能有效降低高岭土悬液的ζ电位绝对值到接近零,使胶体脱稳;PO43-和Ca2 形成絮状沉淀后,能网捕脱稳颗粒,进而在MBFGA1桥联作用下使颗粒结团沉降完成絮凝.发酵培养基虽有一定絮凝性,但效果不佳,处理后上清液颗粒平均粒径远大于发酵液处理,且絮体、泥饼性质差异大,不利于工业应用和后续处理.硫酸钡亦有一定的助凝效果,但因沉淀本身性质差异,其效果劣于磷酸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