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红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1):25-28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泛区农民在经历常年的灾荒打击后,其思想观念中某些方面的传统和变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在黄河泛滥前主要表现为黄泛区农民"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长期季节性的在家乡与外地之间往返流动.黄河泛滥后又与之前有不同之处:农民流动群体扩大、不同时期流动群体的年龄差异、返乡时间的延长、在外地定居等等特点;宗族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牢笼,呈现出逐渐淡漠的趋势;礼俗观念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传承和不可预见的突发性质变;黄泛区农民的恐慌心理也经历了由严重-稳定-淡化的转变过程,这又影响着黄泛区农民不同时期的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4.
5.
Goran Olsson 《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30(4):287-291
本文把焦点集中在马尔默市水污染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探讨和解决上.过去曾提出和考虑了各种对策,但最后将废水排入厄勒海峡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一个局部性的污染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地区性问题.本文还简要地对在马尔默采取的解决办法与哥德堡和斯德哥尔摩作出的决策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向来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1,(3):83-89
1954年水灾是洞庭湖区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对湖区人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水灾过后,政府组织湖区人民积极进行救济工作.在建国初期"生产自救"方针影响下,洞庭湖区人民在政府组织下开始加大粮食的生产、血吸虫病的调查与防治以及对大小堤垸进行修复.但面对严重的灾情,粮食供应问题远远大于水患治理的迫切性,这种粮食需求与... 相似文献
7.
《安全.健康和环境》1994,(3)
关于化工系统1993年及今年1~2月伤亡事故情况的通报化督发(1994)2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化工厅(局、公司),各大化工企业、部直属化工全业:现将化工系统1993年及今年1~2月伤亡事故情况通报如下:一、1993年伤亡事故情况1....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