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是饮用水中存在的主要致嗅味物质,活性炭吸附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嗅味物质去除技术,文章重点介绍了影响活性炭吸附的各种因素,对化学氧化法和生物降解法去除嗅味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2.
水中嗅味物质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为藻类代谢的次生代谢产物,在饮用水中存在时严重影响了人们用水的嗅觉感受,针对水中主要嗅味物质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介绍了其产生过程、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讨论了活性炭物理吸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和组合去除工艺的去除效果,详细阐述了其工艺过程、影响因素和去除机理,同时针对当前水中嗅味物质...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水体中致嗅物质的产生及其去除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鑫辉  余健 《环境工程》2006,24(4):88-90
提出生物法去除水中的异臭异味物质是一种效率高而费用低廉的有效措施,并对致嗅物质的去除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导致饮用水产生异嗅味的物质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2-MI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来源,对检测GSM和2-MIB的嗅觉法和仪器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对GSM和2-MIB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常会产生土霉味的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常规工艺对其去除能力有限。本文以根本性去除水中异嗅味为目标,尝试采用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手段,有效解决原水致嗅物超标问题,是值得一用的解决饮用水嗅味问题的应急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李勇  张晓健  陈超 《环境科学》2009,30(2):583-588
综述了我国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我国面临的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现状、水中嗅味来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及工艺.旨在阐明除了土嗅素(geosmin)和2-甲基异莰醇(2-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外,硫醇硫醚类厌氧分解产物也是我国饮用水中重要的致嗅物质.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于2006年首次在东莞饮用水中发现,后被证明也是2007年太湖饮用水危机中的主要致嗅物质.Geosmin和2-MIB的吸附效果好于氧化,而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易于被氧化去除,不易被吸附去除.需要尽快开展我国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及典型致嗅物质去除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形成应对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致嗅物质嗅味的饮用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
在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工艺难以去除污染原水中的土腥味和霉烂味,产生这些嗅味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甲基异冰片(2-MIB)和土臭素(Geosmin)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给水处理中嗅和味的现状,水源水中嗅味物质去除方法及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饮用水嗅味突发事件致嗅原因及潜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针对2007年5月底6月初发生的无锡市饮用水嗅味事件,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的基础上,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对污染水团、取水口以及管网水中的致嗅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利用GC-MS对主要致嗅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生物遗传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此次嗅味事件的主要致嗅物质为以二甲基三硫为主的硫醚类有机体腐败产物,6月4日采集的污染水团中二甲基三硫含量高达11399 ng·L-1.同时,含有一定量的2-甲基异莰醇(MIB)等藻类分泌物,但这些物质的嗅味被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化合物导致的腥臭味所掩盖,不是主要的致嗅物质.另外,6月4日及6月8日采集的取水口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远低于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且,利用umu测试得到的水中遗传毒性水平很低.  相似文献   

9.
东江水中典型致嗅物质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去除由于运河排洪造成的东江饮用水中的嗅味,利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中试装置,分别对东江水、运河水、装置进水和出水取样,进行吹扫捕集–GC-MS谱图分析,通过水样的臭阈值和吹扫捕集-GC-MS谱图对比,确定了东江夏季排洪时的致嗅物质,并分析了该江水中致嗅物质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东江水中致嗅物质来源于市内运河,其组成随季节不同变化较大,除了土嗅素和2-甲基异莰醇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外,以1-丙烯基-1-硫醇为主的硫醇、硫醚类厌氧分解产物是其夏季饮用水中主要的致嗅物质.  相似文献   

10.
嗅味是影响饮用水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中致嗅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掌握并研判其发生机制及分布规律,对于提高我国饮用水嗅味管控能力、提升饮用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释了我国饮用水水源水体中典型致嗅物质的发生与来源,剖析了主要嗅味问题的发生机理,旨在为应对不同水源水体嗅味发生提供科学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浦江原水中土臭素冬季超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浦江原水中土臭素浓度出现的季节性超标现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夏、冬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发现夏、冬季水样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土臭素浓度较低的夏季水样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微生物为Microcystis、Synechococcus等蓝藻类微生物,其与嗅味物质的合成相关且易于汇集到沉积物内,导致夏季水样与冬季沉积物微生物种群相关;冬季水样中丰度较高的微生物主要为Flavobacterium、Candidatus Pelagibacter、Limnohabitans等水华蓝藻分解微生物,由此推测夏季增殖并汇集于沉积物的水华蓝藻分解是导致原水冬季土臭素超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提出了冬季原水中嗅味物质超标的可能机制,为饮用水原水嗅味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却日益加重,给水处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饮用水的嗅和味源自水中某些物质,直接影响水的可饮性,产生嗅和味的某些合成化合物,有害人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饮用水中的嗅和味,是水处理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了解产生嗅味的物质组成及其产生的过程,对有效地去除和减少饮用水中的嗅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典型城市河流中嗅味物质和微生物菌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某城市河流沿程水质、典型嗅味物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河水中2种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eosmin)〕的质量浓度均受到ρ(DO)的显著影响. 绝对厌氧条件〔ρ(DO)<0.2 mg/L〕水体中,ρ(二甲基异莰醇)和ρ(土臭素)的平均值分别为794.8和269.8 ng/L;好氧条件〔ρ(DO)>2.0 mg/L〕水体中,二者的平均值分别为91.6 和104.7 ng/L;而且ρ(DO)较低时,水体中的可疑致病菌含量升高,微生物安全性降低. 控制该河流水体ρ(DO)在2.0 mg/L以上,有利于抑制水体中嗅味物质的产生,可提高河流水体的微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孙昕  孙杰  李鹏飞  汤加刚  杨晴  唐晓 《环境科学》2019,40(4):1811-1818
为有效解决饮用水嗅味污染问题,选取水中典型致嗅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作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超声(US)活化过硫酸盐(PS)高级氧化技术对两种致嗅物质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5 min内超声/过硫酸盐联用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典型嗅味,与单独超声处理相比,2-MIB和GSM的去除率分别可提高57.0%和63.6%;2-MIB与GSM浓度在100~800 ng·L-1范围内US/PS联用工艺均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在100 ng·L-1时降解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可达88.7%和93.3%;典型致嗅物质的降解速率随PS浓度(0.25~2mmol·L-1)和US声强(0.33~0.53 W·cm-2)的增加而加快;水体中腐殖酸存在会竞争消耗自由基使嗅味降解受到抑制但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甲醇与叔丁醇(自由基清除剂)后,2-MIB与GSM去除率明显下降,且甲醇对嗅味降解抑制程度强于叔丁醇,表明US/PS高级氧化技术对嗅味快速的降解主要是硫酸根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东部某油田的集输站、注水站、油井等区域作业人员及周边居民反映的异味气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开展了气体组成剖析及重要组分的定量测定。确定了油田异(臭)味气体的主要成分,其中烃类主要包括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和异戊烷,可能引起恶臭等异味的物质主要为含硫化合物。进一步检测表明,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甲硫醚,并基于恶臭当量计算,确证了其异味主要来源为硫化氢。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饮用水中痕量异嗅物质--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2-MIB或MIB).对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以及某水厂工艺出水进行调查发现,土霉昧的来源主要为2-MIB,异嗅问题暴发季节为7~10月,7、8月份达到顶峰,原水中2-MIB的最高检出浓度可达152.82 ng/L.水厂出水中最高检出浓度为97.94 ng/L.初步的来源分析推断2-MIB为水中颤藻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不同营养源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生长与产嗅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建伟  陈克云  苏命  杨敏  刘代成 《环境科学》2011,32(8):2254-2259
蓝藻次生代谢产物所导致的嗅味问题已成为饮用水的主要水质问题之一,然而不同种属蓝藻的产嗅特征往往差别明显.本研究将从洋河水库中分离得到的可高产土臭素(geosmin)的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进行扩大化培养,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源条件下的生物量及土臭素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不同营养盐条件对该螺旋鱼腥藻生长及产...  相似文献   

18.
黑臭水体中致嗅挥发性物质是造成水体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黑臭水体中的挥发性组分进行连续监测,同时利用气味活性值(OAV)识别了其中的主要致嗅组分,并讨论了其在不同河道和不同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黑臭水体中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的16种组分中,包括5种醛类、5种氯代烃、5种苯酚类物质及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壬醛、辛醛、柠檬醛及苯酚的OAV1,是研究选取河道中的主要致嗅组分。其中,辛醛与壬醛天然存在于自然水体中;二甲基二硫醚主要来源于黑臭水体中厌氧微生物代谢;而苯酚与柠檬醛可能是由于外源污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了解某市饮用水消毒过程对水嗅味的影响,取某净水厂臭氧活性炭后出水,并对其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包括常规消毒(次氯酸钠消毒、氯胺消毒、二氧化氯消毒)、顺序氯化消毒、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联合消毒、紫外和氯胺联合消毒以及紫外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对消毒后的水采用嗅味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嗅味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氯胺消毒和顺序消毒对嗅味的控制较好,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在投加比为1∶1和3∶1时对嗅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紫外联合消毒,对嗅味也降低作用,但作用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0.
钱塘江作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最大的饮用水源,水质与人民群众的生体健康息息相关,钱塘江来源极其复杂,流经路程长,五水共治后,水质有了整体较大改善,但是异味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地表水水质标准中,未将嗅和味纳入控制指标,因此,对钱塘江水源异味状况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