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贝类病原性寄生虫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水贝类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养殖品种的异地养殖越来越普遍,导致了贝类病原性寄生虫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而寄生虫是贝类最大的病原生物。本文比较系统地列举了导致牡蛎、贻贝、蛤类、扇贝、鲍鱼病害的寄生虫各类及体内寄生原生动物分类地位,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海产贝类帕金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贝类帕金虫病害的研究进展,包括帕金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检测方法、病理学、病害发生生态机理、防治技术与对策等。我国目前海产贝类病害越来越重,并且在发病贝类体内也检测到了帕金虫的存在。因此,系统阐述国外贝类帕金虫病害的研究进展,对我国海产贝类病害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暖冬、海水温度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数量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高于自然海水温度的各实验组中菲律宾蛤仔体内的帕金虫含量要高于自然海水温度实验组,并且显示出菲律宾蛤仔体内过冬的帕金虫于春末和夏初当海水温度达到20℃左右时又出现明显增高趋势,导致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显著提高;盐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相同情况下,20~24的盐度是菲律宾蛤仔体内帕金虫的最适繁殖盐度.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预防菲律宾蛤仔的帕金虫病害的一些生态养殖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水贝类养殖作为各国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遭受严重的病害影响。贝类弧菌病作为影响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病原种类及其流行暴发,分析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等主要病原弧菌的耐药性状况,并着重介绍了与弧菌病发生相关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影响,同时对贝类弧菌病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为今后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概括近10 a来国内外鲍鱼寄生性病害的研究进展,寄生生物包括原核生物中的纤毛虫、单孢子虫、球虫、帕金虫和盘蜷虫,线形动物门中的颚口类线虫,环节动物门中的缨鳃类多毛虫和钻壳海稚虫类多毛虫,扁形动物门中的吸虫后囊蚴等,涉及寄生生物的种类分布、流行状况、组织病理学和症状及诊断和控制等,同时对我国鲍类寄生性病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沿岸经济贝类砷残留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沿岸经济贝类As残留量分布及污染现状。比较了主要经济贝类体内As因种类、生活习性不同形成的差异,其原因为贝类是一种滤食性生物,能累积环境中的As,各种贝类累积As的能力不同。综合比较结果是中国北方涡岸经济贝类尚未受到As污染。探讨沿岸重要港湾,河口环境中As对贝类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大连湾贝类As污染。  相似文献   

7.
贝类帕金虫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体巯基醋酸盐培养基(FTM)培养贝类帕金虫,以其制备抗帕金虫的免疫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贝类帕金虫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iELISA)。方法中理想的包被抗原数量为104/mL;帕金虫抗血清最佳工作浓度1:10 000;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1 000;进行血清敏感性测定,其最低检出限为102/mL;阻断试验中的阻断率达86.77%;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和3.21%。将该方法标准化后,对30份菲律宾蛤仔体内帕金虫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与用FTM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后者灵敏度要高于前者,但是在检测时间上,前者在24 h内能够完成,而后者需要7 d。  相似文献   

8.
无机废水硝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处理人工氨氮配水的反应器硝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来自城市污水厂的接种污泥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原生动物的种群多样性不断降低.在亚硝酸盐积累阶段,表壳虫(Arcella)成为优势种;在硝酸盐成为主要硝化产物时,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累枝虫(Epistyli)和匣壳虫(Centropyxis);污泥粒径大小是决定匣壳虫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水源性贾弟虫病(giardiasi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弟虫(Giardi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体内寄生原生动物,可感染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该虫可通过饮用水源等水体传播,其所导致的贾弟虫病(giardiasis)是最频发的水源性疾病之一,典型症状是腹泻、腹痛、反胃、呕吐、胃胀和发烧。本文综述了贾弟虫的分类、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等,目的是提出疾病预警系统,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防止饮用水中贾弟虫病爆发。  相似文献   

10.
类立克次体的感染可以引起海洋贝类病害的发生,并且有时会导致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海洋贝类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的分类地位、宿主种类及地理分布、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及其包涵体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传播途径、检测与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提出对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展望了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1998~2004年对舟山海域4个县区40种海产品的石油烃含量,采用分子荧光光度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舟山群岛海洋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种间分布差异较大,以瓣鳃纲和腹足纲为主的软体动物的生物富集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段特征;(2)舟山群岛海洋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在1998年和2001年的3 a有一个明显下降过程,而在2003和2004年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总体上已超过了1998年的水平;(3)以营埋栖的缢蛏和活动范围有限的龙头鱼,适于作为潮间带泥滩或河口区域等不同栖息生境有机污染的指示物种.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有关生物残毒理论,对珠江口海域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中Hg、Ph、Cd、As含量较低,但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Ph和Cd具有潜在的严重积累问题;甲壳类Cd含量已严重超人体消费标准,软体类的Cd含量等于人体消费标准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可食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灵菌红素对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沙雷氏菌的天然产物灵菌红素对引起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和光解性质.结果表明,5.0μg/mL灵菌红素能够在24h内将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水华鱼腥藻和微小平列藻培养液中的藻类全部杀死,除藻活性高达100%.5.0μg/mL灵菌红素在30000lx光强下36h完全分解,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军械装备库房在长期储存武器弹药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方法分析军械装备库房有害气体种类、来源、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存环境和作业人员的危害。结果库房内主要存在碳氧化合物、苯系物、硫化物、氯化物、氮氧化合物、醚类、酮类等有害气体,主要来自军械装备、武器弹药包装、库房内部维修。提出了通过控制有害气体的产生,建立网络检测预警系统,采用物理吸附法、低温催化氧化法和光催化法净化等措施预防和治理库房的有害气体。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军械装备库房在长期储存武器弹药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地理特点对炮兵武器装备的影响,阐述了东南沿海地区炮兵装备的腐蚀危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腐蚀危害进行防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分析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有害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赋存特征,采用ICP-MS对张集矿、潘三矿和顾桥矿共159件样品的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了11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特征,利用聚类图谱探讨了有害元素的富集赋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As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地壳丰度,除Ba和As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采用地壳丰度作为对比值所得到的富集系数严重偏离了煤中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煤相对比较,Cd高度富集,Cr、Cu、Ni、Pb、Sn、Ti为轻度富集至富集;不同煤层有害元素的富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Cd、Cr、Pb、Ni、Sn易出现富集,Cd为典型富集的有害元素,在8煤、7煤、6煤、5煤和4中出现高度富集;不同矿井主采煤层中有害元素富集程度存在差异,明显高度富集的有害元素为Cd、Ti;原煤灰分中的酸性组分超过灰成分的80%,灰成分指数平均碱酸比为9. 64%,煤中有害元素主要为陆源碎屑来源,部分存在自生矿物; As、Ni赋存富集于黄铁矿中,Ba、Mn可能赋存富集于碳酸盐矿物中,Cr可能吸附富集于粘土矿物中、Pb、Sn、Ti可能与硫酸盐矿物有关,Zn、Cu可能赋存在闪锌矿中,Cd可能赋存富集于黄铁矿和吸附富集于粘土矿物中,其富集程度与沉积环境和煤层稳定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松花江水为原水,研究其滤后水的深度处理,包括臭氧氧化、超声波处理及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研究重点为有毒有害有机物(POPs)在深度处理前后的变化。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对有毒有害类物质有非常明显的去除效果。超声处理、臭氧氧化、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10min后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去除率高达62.8%、88.0%、90.6%;其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去除可分别达到17.88%、5.77%和94.93%。可见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对有毒有害及内分泌干扰类物质去除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潜在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江口赤潮多发区2003年-2005年的有毒藻类和贝类原产地赤潮毒素的监测,初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潜在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DSP)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具尾鳍藻(D.caudata)、倒卵形鳍藻(D.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multiseries)、柔弱拟菱形藻(P.delicatissima )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其他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Chatenela marina,Heterisigma akashiwo等其他有毒藻类。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潜在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Heterocapsa cirularisquama曾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形成赤潮,并导致部分养殖贻贝死亡,米氏凯伦藻于2005年5-6月在长江口海域形成大规模赤潮,并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8月份,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和15%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