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环境氟的安全阈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概述了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4个流行区域及其环境特征,揭示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与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研究了不同氟中毒病区氟从外环境到人体的传输途径及其剂量-效应关系.选择氟斑牙检出率5%作为病区划分标准,确定了不同病区环境氟的安全阈值,为氟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萤石矿区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健康问题,严重地危害病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氟骨症,轻则降低劳动能力,重则全身瘫痪,长卧病榻。所以,对这个问题应引起广泛注意。已知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它是由于饮水中的含氟量过高(超过卫生标准1.0毫克/升)而引起的。那么,为什么在萤石矿区也会发生地方性氟中毒呢?这就要先  相似文献   

3.
陕西紫阳氟中毒症根源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西紫阳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基岩、煤炭、水、土壤和部分作物中氟含量以及与氟中毒症发病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氟中毒症的发病率与煤层地质、煤质、燃煤量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密市高氟地下水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市曾经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浅层高氟地下水是病区居民致病的主要原因。在系统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地高氟地下水的成因,认为岩石、土壤是当地高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因素与过程,提出了地氟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徐州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徐州地区地氟病区环境及食物链中氟含量与分布的研究,探讨了地氟病的成因,建立了徐州地区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指出降氟改水或更换饮用水源是地氟病防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焦作市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氟病"是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是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一个较为流行的研究课题.鉴于焦作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大面积超标的实际状况,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合高氟区内氟的来源,高氟区所处的位置、特点,氟的富集条件,迁移转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研究高氟区内的土壤、地表水、黄河水、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球化学以及人为等七个方面的因素,对焦作地区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壤的苏打盐渍化与地方性氟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野外样品的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证明,在苏打盐渍化过程中,土壤溶液的pH值增高,K~ 、Na~ 、HCO_3~-、CO_3~(2-)含量增加,这将导致水溶性氟在土壤中的集聚并形成高氟地下水.阐明了在我国北方苏打盐渍化区与潜水高氟型地方性氟病区一致的原因.潜水高氟型地方性氟病区往往发生过古代苏打盐渍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积聚的水溶性氟是现代高氟地下水中氟的重要来源.中更新世是我国北方风化壳和土壤中水溶性氟积聚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贵州对地方性氟中毒已进行过多次调查,无论在病因研究、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诊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这些调查多属于重点解剖性质,对全省范围内的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状况,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主要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对引起贵州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流行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江西德安吴山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区域存在高氟的地球化学异常。富氟的岩(矿)石为其原生源,受表生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水和生物体中形成了富氟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系统。研究发现,该地区氟进入人体主要通过5个途径,其中食物是进入人体最主要途径,食物中的氟元素超标情况严重,其次是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并根据这些规律提出德安地方性氟中毒病几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氟区地下水水质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氟病”是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是环境地球化学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研究课题。鉴于焦作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大面积超标的实际,探讨采用CaO+KH2PO4工艺对焦作市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该工艺的除氟机理、最佳设计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aO+KH2PO4联合除氟不仅有良好的除氟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总硬度和pH的升高。对于500 ml氟化物浓度为1.75 mg/L的原水,当CaO/KH2PO4的值为0.4/0.625时,处理后氟化物含量、pH值、总硬度均在饮用水质量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地方性氟中毒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末由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镇雄县调查证实但限于当时条件,对氟的来源未能定论,1982年省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布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现将近几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防治结果介绍于后。 1 病区类型及分布 1.1 在病情重、有代表性的病区村与非病区村通过定期定点采集饮水、空气、粮菜、土壤、煤炭、尿等3千多份样品作氟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2.
环境医学     
X 1895027]7地方性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病因的探讨/黎秉铭…(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5,15(1)一72~75 环信X一58 氟中毒的发生与饮用水中氛离子的含量成正相关,但发病率的轻重又受到钙、镁离子的控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氟病地区青少年氟斑牙的发生,并非完全由煤烟氟污染玉米所致,而与南方平均气温高·病区人群长期大量饮用含氟和钙、镁离子偏低的水有关,特别是很少食用煤烟氛污染玉米的城市,这种相关性显得更加明显。表3参8X 18 9502718氟化物对工人淋巴细胞SCE的诱发/孟华千(山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地方病。我国这种地方病的分布甚广,几乎各省和自治区都有这方面的报道,估计全国受氟病威胁的人口达4,500万人之多。防治饮水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控制饮水的含氟量低于1毫克/升。近年来,许多高氟地区进行了大量改水降氟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一些高氟地区仍未找到低氟水,居民还是饮用高氟水。这些地区应考虑采用化学除氟法,既可减轻病人痛苦,使之逐渐好转,又可防止新病人的出现,笔者曾在本刊今年11期中撰文介绍了混凝沉淀法除氟的应用,现再简述活性氧化铝除氟方法,供大家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中氟污染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双阈值效应。人体长期暴露于氟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活动引起的氟污染环境中,会促使氟不断进入体内,最终导致氟中毒及其它氟效应。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氟化物和全氟化合物(PFCs)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状况,综述了氟污染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及污染/转移途径;回顾了氟化物及PFCs在人体内已产生的众多效应研究;总结了在饮水型氟污染、燃煤型氟污染、工业氟污染及人体氟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氟中毒区污染、人类活动氟污染以及氟与人体健康关系三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的“氟缺乏"和氟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是我国排放氟化物的工业门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诸如钢铁、化工、砖瓦、玻璃、搪瓷、磷肥和铝材等工厂都有大量的含氟“三废”排放。以致在各厂周围形成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氟污染区,绐生活在污染源附近的居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但上海又是我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唯一没有地方性氟中毒病流行的地区,与缺氟有密切相关的龋病率也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情况说明上海一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氟中毒多数是由于天然环境污染造成的。天然环境污染中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如碘污染造成的甲状腺肿大,硒污染造成的克山病,氟污染造成的氟骨症等,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本文仅是对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的初步调查研究。一、地质条件与氟源就山东省而言,高密县的氟污染来源于本地基岩;而惠民、聊城、德州三地区则来源于外地。高密县是山东省著名的高氟区。该县南部分布着海拔80~100米的侵蚀丘陵,西部为30~50米的侵蚀堆积残丘。它们由中生代侏罗系莱阳组,白垩系的青山组和王氏组碎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石中形成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北部及东北部则堆积粘砂、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氟中毒的发生与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含量成正相关,但发病率的轻重又受到钙、镁离子的控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氟病地区青少年氟斑牙的发生,并非完全由煤烟氟污染玉米所致,而与南方平均气温高,病区人群长期大量饮用含氟和钙、镁离子偏低的水有关,特别是很少食用煤烟氟污染玉米的城市,这种相关性显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氟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数据为例,分析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并针对我国高氟水特点,提出防止氟中毒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就干旱因素影响两个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病区人群的某些指标作过报道。本文重点讨论其影响同一人群尿、血清和唾液含氟量情况,旨在为地氟病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粤东某地地氟病高发的原因是饮用高氟水,但水中氟的来源不明。在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环境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研究区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大宗粮食作物(水稻)中氟的含量,综合分析了氟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途径。结果表明:粤东某地氟病区的氟主要来源于高氟地质体——岩石和高氟深层地下水,农作物通过对土壤、水中氟的吸收、富集,最后通过饮食实现了高氟地质体中的氟向人体的迁移转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氟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