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适宜阶段,现有记录大多显示全球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气候以暖湿为特征。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干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如何响应全球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变化对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实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西北内陆干旱区具有年代控制的15个剖面的孢粉、同位素、磁化率等19项记录,并选取各记录中指示意义明确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集成、分析,发现多数剖面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不同时段出现了湿润化特征,但湿润化的出现、结束时间不同,自西向东,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的时间变晚。推测西北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演化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及其呈现出的时空差异则受区域构造活动及气候系统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起伏及俄乌冲突的影响,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高涨,清洁能源所需原材料的价格飙升,国际能源供需不平衡加剧,欧盟、俄罗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博弈加剧,对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及国际碳中和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及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应积极参加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努力重塑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大清洁能源领域投入,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安全体系;推进“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领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现行脱硫技术存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隐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持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出现了持续性的气候变暖趋势,而为了治理局部的和区域的SO2污染问题,大规模的脱硫活动在我国急速增加,这势必大幅增加CO2的排放,加剧气候变暖的进程,如果我国大型火电厂的脱硫率达到80%,按照2005年全国SO2排放量已经达到0.2549Gt计算,采用现行脱硫方法将每年向大气中排放0.088Gt的CO2。将占我国CO2年排放量的10%,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严重威胁。因而,需要研究脱硫的无碳工艺,以及碳捕集、碳储存、碳利用技术,树立综合的环境意识,在控制大气污染、减排温室气体与保护臭氧层方面寻找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通常有两方面的措施和行动:减缓和适应。减缓偏重于影响气候系统,阻碍变化进程和幅度;适应则是要控制气候变化的风险,减轻不利影响。目前,通过《京都议定书》的谈判、生效和执行,人类在减缓方面已经做了一定工作。然而,气候、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惯性决定了即使全球21世纪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实质性的减少。气候变暖及其不利影响仍将会持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就给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大的适应压力。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07,(6A):1-1
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充分享受着现代化的舒适和便捷.然而,与之相伴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却直接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确认的观测事实表明,20世纪是过去10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世纪.20世纪90年代则是整个20世纪平均气温最高的10年。这种现象在21世纪还将持续,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海平面上升、极端灾难性气候频发、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极端后果,人类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战栗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至关重要。本文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角度总结了美国已采取的减排努力措施,分析了德班会议前后其应对气候变化动向,探讨了对我国采取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和措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美国由于受到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缓慢的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以及2012年总统大选的影响,国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和措施实质进展缓慢,我国应总结和借鉴美国已采取减排行动措施的经验教训,从加快建立健全国内气候立法体系,推动国内碳市场建立出发,积极应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制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的健康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影响全球气体模式,气候变化通过温度相关的疾病、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紊乱、海平面上升等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以下简称《新伙伴计划》)是国际气候政策中相对较新的一项机制。这项新伙伴计划由一些重要的国家参与组成,旨在应对一些严峻的长期挑战,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参加该计划的伙伴——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以及最近加入的加拿大一起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超过5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因此,这样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国的联合体”是国际气候政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中国来说,伙伴计划也是“和平发展”战略中气候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是《巴黎协定》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聚焦务实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有率先减排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的义务。2010年,发达国家在“坎昆协议”下作出相应的2020年减排承诺。根据发达国家2019年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发达国家履行减排承诺整体乏力,部分国家减排进展缓慢,还有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不降反升。发达国家2020年前减排承诺兑现不力,将严重削弱2020年后落实《巴黎协定》的行动基础,也不利于巩固多边进程和各方互信。建议我国强化对发达国家履约进展的研究分析,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加强宣介“以实则治”的理念,进一步敦促发达国家弥补兑现2020年承诺的缺口并提高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0.
《欧洲气候法》:以“气候中和”引领全球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莹  秦天宝 《环境保护》2020,48(9):61-67
2020年3月4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及理事会提交《欧洲气候法》提案,该法作为欧洲绿色转型战略必不可少的法律杠杆,将碎片化的欧洲气候法律政策统一安置在欧盟的监督评估之下,完成了欧盟从分散立法模式向分散立法与专门立法并存模式的转变。在2050年达成气候中和的法定目标指引下,欧盟除了发挥模范领导力,还将加深全球气候行动格局分化、升级国际经济贸易绿色壁垒。尽管存在执行困境,《欧洲气候法》释放的施压信号仍值得警惕。在全球气候容量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尽早实现气候谈判重心从"发展权"向"气候正义"的转移,国内立法从分散到集中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黑碳已经成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气候影响因子,黑碳的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探讨了黑碳对气候的影响机理,并论述了黑碳主要是通过辐射强迫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其中辐射强迫包括对可见光和部分红外光强吸附而造成的直接辐射强迫和通过云凝结核和冰雪反射影响等造成的间接辐射强迫。另外,还讨论了中国黑碳的排放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今,关于“低碳”的新概念、新政策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源于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并对环境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越发严重。根据气候科学家的计算,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必须减少85%,才能使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化以前的水平相比上升不超过2℃。高于这个温升水平将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3.
人类助长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到达“压点”,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即使马上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仍将继续变暖。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能源环境税制特征与我国征收碳税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华清 《环境保护》1996,(11):35-37
发达国家能源环境税制特征与我国征收碳税的可能性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环境室徐华清前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能源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面对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气候变化合作的止步不前,德国能源与气候保护目标的实现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欧洲西北部的气候在过去的50年中经历了许多极端事件,风暴,雪暴以及导致洪水和侵蚀的暴雨等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夏天的气候表现出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气候波动,温暖时段,“双倍”强度的暴雨,洪水和山区的滑坡,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与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和合理的,为了阐明极端侵蚀事件和自然风险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了山区和海岸地带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利益而采取安全的环境管理措施,进行连续的观测和分析是重要的,加深我们对局部极端天气事件与地区气候趋势之间联系(比如重建过去气温升高时期事件的频率)的认识也是必要的,本文对气候变化时期可能增加的两类侵蚀过程和自然风险进行了讨论,(1)春季由融雪触发的洪水和泥流;(2)夏秋委节由暴雨触发的洪水和泥石流。  相似文献   

18.
控制甲烷排放,对减缓气候变暖、改进空气质量、促进能源清洁化都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及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的研究报告都揭示了甲烷减排对减缓气候变暖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试图推动国际社会的甲烷减排行动。本文从甲烷对气候影响的科学基础出发,对全球甲烷减排行动及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识别中国甲烷减排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中国甲烷减排行动从政策监管、数据基础、技术创新、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速率是各政府间、各行业间一项长期的任务。黑龙江省在减排对策上,将采用节能型现代装备技术;改善能源结构和供能方式;控制利用转化非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碳贮量。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已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首脑的密切关注。1989年,世界环境日以“警惕,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以增强人们的气候和灾害意识,动员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的影响及灾害程度,进行初步探讨。一、全球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 (一)全球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涡旋。平均每年约有80个达到热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