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分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是对开放的经济区域进行排放责任划分的基础,日渐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利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二氧化碳排放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呈约4%的年均增长;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为30%~83%,并以国内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为主;河北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占区域主导,增速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北京和天津;京津冀区域为二氧化碳排放净流入区域,存在部分排放责任转移;京津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入地区,冀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出地区;京津冀三地二氧化碳排放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可以考虑区域联合控制.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依赖性最大,承担较大的其他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投入产出分析解析了地区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有利于区域减排的精细化管理和制定相应对策,并促进区域减排合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CO2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辨识与分解3个时段(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中影响中国服务业CO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2排放量的贡献值. 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累计排放总量为853197.55×104t;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高碳化能源燃料,各年度油品和煤品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74%和5%~27%;LMDI分析结果显示,1995—2010年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引起CO2排放增加量分别为133357.10×104和7691.25×104t,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引起CO2排放减少量分别为59034.50×104和23898.60×104t. 提出CO2减排对策:①以经济、政策和监管手段促进服务业节能减排;②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服务业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2030年碳达峰要求,立足当前经济和能源需求快速发展的现状,选取2000—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中国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探讨中国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S0)、产业结构优化情景(S1)、能源结构优化情景(S2)、多要素优化情景(S3)4种情景下的CO2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总体以弱脱钩为主。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碳排放强度每变动1%时,分别引起能源消费CO2排放量的2.857%、0.879%、0.836%、0.623%、(0.221+0.011ln
4.
世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World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UNEPAbstract:ThearticleSummarizesthelateststatusofvarioustyP6sofworl... 相似文献
5.
全球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收集全球能源储量和流通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世界各地区能源消费量和各国人均能源水平,汇总了全球CO2排放总量及各大洲对全球CO2排放量的贡献率,到2100年,全球C矿量预计将从目前60亿t/a增加到360亿t/a,同时,旨出1996年中世界人口18.8%的北美、欧洲、日本、CO2排放31.6亿t(碳),占全球当年CO2排放总量的52.4%。 相似文献
6.
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一直不高。通过对目前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国际比较,判断了我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分析了我国能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明确了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报告中碳排放估算方法,对我国1978~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增幅较大,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32.5亿t和76.13亿t,但是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论是总量上还是强度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温室气体CO2排放浓度及CO2汇的分布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0年全国各地消耗的化石燃料为基础,计算出全国各地CO2的排放量.用区域尺度大气扩散模型,模拟计算了1990年中国CO2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全国CO2年增长的平均浓度不超过0.55 mg/m3,为目前全球CO2平均浓度年增长3.24 mg/m3(IPCC,1992)的1/6。同时还计算了中国的土壤、农作物、森林、草地和河流湖泊1990年吸收CO2的总量,给出了以省、市为单位的CO2汇的分布图。结果指出,森林、草地和农作物是CO2的巨大汇。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同视角研究碳排放流动特征,明确碳排放责任,对\"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减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该研究以2000-2020年为分析时段,采用碳排放因子法精准核算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基于能流图和碳流图,定量揭示流域及各省区生产和消费侧的能源-部门-碳之间的关联、能源流动特征、碳排放动态演变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特征,阐明流域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生产侧碳排放量比消费侧高10%~31%,且碳排放差额逐渐增大,2020年差额达到7.27×108 t,原因在于黄河流域二次能源净调出量逐年增加.②黄河流域9省区碳排放差额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青海省、四川省、河南省由能源生产侧碳排放量高转变为消费侧高,山东省则呈相反趋势,而流域中部省区生产侧碳排放量一直高于消费侧.③能源生产主导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侧碳排放量远高于消费侧,生产侧碳排放中近60%来自火力发电,原因在于能源加工转换中原煤使用量持续增加,且火力发电效率较低.由于电力低碳化程度高,能源消费主导型的四川省工业电力终端消费占比达到24.47%,但相应碳排放仅为9.20%.④黄河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状态向好发展,2020年呈现\"东西良好协调,中部初步协调\"的特征.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以能源生产主导型省区为主,明确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的碳排放责任、制定各省区差异化减碳战略、构建省区间协同减碳机制,有利于支撑流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GDP对碳排放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本研究通过2005~2007年30个省市区的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总碳排放量(简述为碳排放量)数据,探讨碳排放量与产业产值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第一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以第二、三名义产业产产值为自变量拟合的方程比研究中其他方程能更好地计算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选取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基于能源统计数据,核算了我国大陆30个省市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利用纠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相应空间单元的碳排放量进行回归分析,反演出1km×1km栅格的电力消耗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在地级市尺度上的时空变化.核算出2005年、2010年和2013年能源消耗排放总量分别为57.02,82.28和93.26亿t,其中电力碳排放量分别为23.03,35.62和42.07亿t.结果表明: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能更好地估算碳排放,其DN总值与统计的省级能源消耗排放量、电力消耗排放量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整体而言,发达地区能源消耗排放量大但强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风电场生命周期CO2排放核算与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风力发电技术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核算的详细方法.应用上海某风电场数据进行核算,结果认为,风机生产阶段能耗和CO2排放占风电场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的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68.23%和67.18%.不确定性分析认为,在所有强度参数中,钢生产综合能耗最为灵敏.风电场能耗强度和CO2强度分别为3.24gce/(kW?h)和9.47g/(kW?h),明显低于3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相同指标,分别为330gce/(kW?h)和915g/(kW?h). 20a服役期的50MW风电场满期后,同比300MW火电机组少排放CO2约234万t. 相似文献
14.
Aysha Malik Ejaz Hussain Sofia Baig Muhammad Fahim Khokhar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10(2):380-389
The forecast of CO2 emissions is very crucial, especially for Pakistan as it is one of the top victims of climate change. A univariate model, (ARIMA)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was used to forecast CO2 emissions for Pakistan. The CO2 emissions scenarios were developed for Pakistan till 2020, forecasting them further to 2030. The scenarios developed includ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PEC) scenario, where CO2 emissions from high‐priority energy projects under the CPEC were considered. The scenarios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impactful emission reduction percentage, which the country needs to adopt along with other necessary changes in the existing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The forecast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emissions are bound to increase under business as usual and CPEC scenarios and the country would fail to meet the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pledged at COP21. In other scenarios, where we assumed the country has adopted mitigatory strategies to curb the emissions, the forecast shows decreased CO2 emissions for Pakistan. Th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for all the forecasts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10%, making the forecast highly accurate. © 202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省级能源统计和温室气体核算规则,计算分析了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变化,并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计算期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碳排放系数对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CO2排放年均增长6.28%,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7%,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下降是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净外购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下降及用作原材料石油消费比重上升也有利于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朝着不利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趋势发展;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有利于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ZHANG Shi-qiu 《环境科学学报》2000,12(3):270-27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energy in China, and addresses those key challenges in China is that the coexist of (1) higher total energy production and lower per capita level; (2) lower per capita energy resources level with unr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3) lowe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higher energy conservation potential; and (4)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It reviews the ke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featur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furthers addresses the policy and actions needed. 相似文献
17.
ZHANG Shi-q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0,12(3):270-274
Withthehugepopulationandrapideconomicgrowth ,Chinabecametheworld’ssecondlargerconsumerofenergy .Coaldominatestheprimaryenergyused ,followedbyoil,primaryelectricityandnaturalgas.Whatstrategiesand policiesadoptedbyChinathereforewillnotonlyhaveimplicationst…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能源概况进行调查,分析内蒙古近几年各种能源的产消情况,这对于内蒙古如何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