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m3的小型环境模拟舱,测试了不同温度和装载度条件下胶合板、密度板、细木工板和复合地板中甲醛释放规律.研究发现:甲醛浓度在初始阶段(0~3h)均迅速增大,随后速度慢慢减小,最后浓度趋于恒定值;温度升高会促进板材内甲醛释放,温度每升高5 ℃,甲醛释放量会增加10%~30%;而装载度增大则会减少单位体积板材内甲醛的释放量.利用不同装载度条件下板材在密闭环境舱散发过程和平衡状态浓度,求解了影响板材释放特性的关键释放参数:可散发初始浓度Cm,0、扩散系数Dm和分配系数K;模拟计算的浓度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吻合良好,为研究板材甲醛释放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相对湿度、温度对胶合板甲醛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不同相对湿度、温度条件下密闭环境舱中胶合板释放的甲醛浓度,研究了相对湿度和温度对胶合板甲醛释放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开始3h内密闭舱内甲醛浓度迅速增加,之后7~8h甲醛浓度趋于平衡;相对湿度升高20%,密闭舱内甲醛平衡浓度增加了1.1~1.3倍;温度升高5℃,甲醛平衡浓度增加了1.3~2.5倍;利用变装载度法,求解了胶合板甲醛初始可释放浓度Cm,0、扩散系数Dm和界面气固分配系数K,探讨了相对湿度、温度对各释放参数的影响,构建了相对湿度与温度影响参数模型,模型预测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胶合板甲醛释放参数,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人造板甲醛的释放规律,利用环境舱模拟人造板在室内特征温湿度下甲醛的散发过程,测量甲醛的逐时散发浓度。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木板中甲醛的释放浓度增大,环境舱内木板甲醛释放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相对湿度增加,木板中甲醛释放浓度随之增加。改变温湿度对环境舱内板材甲醛的释放趋势影响小。夏季工况的温湿度均高于冬季和过渡季,所以甲醛释放浓度为夏季>过渡季>冬季,其峰值浓度高于其他两季约3~5倍。  相似文献   

4.
室内甲醛释放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室内甲醛释放规律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温度、湿度、装载度、通风量等因素对室内甲醛释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室内甲醛浓度随着温度、湿度、装载度的增大而变大,通风量增大时,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的浓度,同时室内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释放也随之加快.通过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以确定室内甲醛挥发的相关参数,为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芯板中甲醛的释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芯板为试材,在模拟气候舱中研究密闭状态下甲醛的释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发现板材中甲醛的释放为短时间内剧烈释放,约24h后甲醛释放呈缓慢上升状态直至饱和,且板材的不同来源对甲醛的释放规律无显著影响;甲醛的释放速率在释放初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释放后期受温度影响不显著;湿度对甲醛的释放速率影响不显著;新风的通入会促进短时内甲醛的释放,20h后释放仍符合原规律曲线。  相似文献   

6.
木质人造板材甲醛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武汉市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 11种木质人造板材甲醛释放量的研究分析表明 ,甲醛释放浓度随时间有显著变化 .我们采用Origin 4.1软件的非线性模型中ExponentialDecay 1数学拟合 ,分别建立了短期和长期舱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发现短期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数h内的甲醛释放的规律 ,而长期模型在开始 3周内拟合不够理想 ,而后拟合准确 .  相似文献   

7.
居室中甲醛含量及其释放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改变温度及湿度的条件下,对某些新居进行了密闭室内甲醛浓度的测定。表明室内甲醛浓度随时间衰减。甲醛初始浓度较大时,随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室内甲醛含量会明显增加。同时指出,升温过程中,室内甲醛的浓度增幅,初期要大于后期;温度与湿度同时增大,在一定范围内会联合加剧室内甲醛污染。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境测试舱模拟不同试验条件,采用跟踪监测环境测试舱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对细木工板中甲醛释放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试验数据及相关标准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细木工板中甲醛释放进行评价,建立室内甲醛散发模型。结果表明:细木工板中甲醛释放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上升达到峰值,然后相对缓慢的逐渐衰退,最后趋于稳定,总体呈现非简单线性相关性;模糊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出细木工板的结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交换率对细木工板中甲醛释放浓度的影响,从而实现综合分析量化;改善通风条件,增加空气交换率,是有效的降低细木工板中甲醛释放对室内空气的不良影响的方法;同时得出室内无净化装置时室内甲醛散发模型d Cidt=(1-Fb)u C0+SCVmu C1。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区土壤CO2 释放量和释放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o J  Du J  Yuan D  Yue Y  Zhang X 《环境科学》2002,23(1):22-25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地区各月份土壤CO2释放量在一昼夜内具有明显的变化,从当日上午到次日上午,CO2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6h左右,温度是决定土壤CO2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和放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释放量。  相似文献   

10.
排水管道沉淀物氮释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室内模拟的方法探讨了排水管道沉淀物在水土比、p H值、温度以及扰动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下的氮素转化规律.4个影响因子下的实验结果表明,沉淀物中氮素主要以氨氮的形式向上覆水中释放,各组上覆水中氨氮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两阶段变化趋势,在第4~6 d达到释放峰值,随后质量浓度逐渐下降,而总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与氨氮相反.4个影响因子中p H对氨氮释放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搅动、水土比,温度的影响最小,其中不同初始p H条件下氨氮的最大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为p H 6.3p H 8.0p H 9.6,释放量最大值分别为54.0、30.9、26.7 mg·L-1.实验中水土比越大,氨氮的释放量越大,在相同的速率下对上覆水搅动时间越长,氨氮的释放量越大.温度的升高促进了上覆水中的氨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加快了上覆水中总氮质量浓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室模拟释放实验,研究了黄浦江表层沉积物对吸附态A(sV)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静置条件下,淀峰和吴淞口处沉积物中A(sV)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在第1~16天时A(sV)释放量分别由3.33μg/L和6.73μg/L达到12.54μg/L和15.34μg/L,然后渐渐趋于稳定;扰动条件有利于A(sV)的释放,As(V)的释放量随扰动档速的提高急剧上升;在5~45℃温度试验范围,温度升高有利于A(sV)的释放;在pH由2~11范围内,A(sV)的释放量随pH的变化呈现"V"字形变化,在pH 5附近A(sV)释放最低,淀峰和吴淞口处分别为8.78μg/L和10.54μg/L;PO43-和HCO3-对A(sV)的释放影响明显,A(sV)释放量随溶液中PO43-和HCO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应用环境舱研究室内混凝土墙体中氨的释放规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境舱模拟研究了随温度(T)、相对湿度(RH)和空气交换率(AER)变化墙体试块中氨的释放规律,并将现场实验结果与环境舱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T和RH一定,随着AER的增大,舱内氨气平衡浓度下降,氨气挥发速率和完全释放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AER和RH一定,舱内氨气平衡浓度和挥发速率随T升高而变大,完全释放时间减小;与AER和T相比,RH对氨气释放的影响有限;通过与现场通风实验和浓度监测结果比较,考虑到室内墙体老化时间等因素,环境舱实验与实际住宅测试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含尿素防冻剂的住宅,其墙体中氨释放完全大约需要10~32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制环境测试舱模拟室内环境,研究了对二氯苯(p-DCB)释放过程,确定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参数(温度、空气流量/流速和相对湿度)条件下,p-DCB释放速率不同:温度升高,p-DCB释放速率增大;空气流速增加,p-DCB释放速率加快;相对湿度增大,释放速率同样有增大趋势,但是与温度和空气流速对p-DCB释放速率的影响相比较小.环境参数和p-DCB表面积一定,则p-DCB释放速率恒定,因此,可根据防虫防霉片剂使用量预测室内p-DCB浓度.预测值与文献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文献实测值基本上在同一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海河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与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关系及好氧/厌氧条件,pH,温度,外源磷含量,微生物活动等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是影响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厌氧条件下,磷从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量远高于好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略高于中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当上覆水磷含量较高时,沉积物中的磷呈“负释放”状态. 研究还显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含量与沉积物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可交换态磷(NH4Cl-P)和可还原态磷(BD-P)含量与沉积物磷的释放量高度相关(R^2分别为0.99和0.84).  相似文献   

15.
赵江平  陈盼 《环境工程》2014,32(2):131-134
采用环境测试舱模拟室内环境,考察在不同空气交换率情况下细木工板中甲醛气体释放规律,并建立指数平滑灰色预测模型ES-GM(1,1)对细木工板中甲醛气体释放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细木工板中甲醛气体释放可以分为初始快速释放阶段、稳定释放阶段和长期缓速释放阶段;ES-GM(1,1)对空气交换率为1次/h±3%的甲醛气体浓度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0033,平均相对误差为2.433%;ES-GM(1,1)对空气交换率为2次/h±3%的甲醛气体浓度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0020,平均相对误差为2.458%,适合对室内甲醛气体释放进行长期全过程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融冰过程中微塑料赋存对岱海典型污染因子释放规律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的方式,通过设置不同冻结条件(冰体厚度、初始温度及方式、初始浓度)探究各典型污染因子在融冰过程中的释放规律,并采用融出比例(E)表征污染因子融冰过程中的释放能力.结果表明,微塑料的赋存与初始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污染因子的分布规律,从而对污染因子在融冰过程中的初期释放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污染因子初期大量释放,随后少量均匀释放的释放规律;而相同初始条件下微塑料赋存使污染因子在融冰初期的释放量增加,使融出比例E下降2.59%~5.02%,这表明微塑料在冻融过程中不仅会将部分污染因子携带到冰体中,还对融冰过程中污染因子的释放起到一定的滞后作用;此外融冰过程中微塑料对于污染因子释放规律的影响可以从冰体微观结构与冰体融化机理两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光照、温度和藻类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悬浮底泥与藻类体系中,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过报道。现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下述结论:有藻存在时底泥的释放量大于无藻存在时底泥的释放量。光照度大时(一定限度下),底泥的释放量稍有增加;温度升高时,底泥的释放量加大;水柱中含泥量大时,则磷的释放量也大。此工作对在不同条件下浅湖的内负荷量计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海河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与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关系及好氧/厌氧条件,pH,温度,外源磷含量,微生物活动等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是影响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厌氧条件下,磷从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量远高于好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略高于中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当上覆水磷含量较高时,沉积物中的磷呈“负释放"状态. 研究还显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含量与沉积物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可交换态磷(NH4Cl-P)和可还原态磷(BD-P)含量与沉积物磷的释放量高度相关(R2分别为0.99和0.84).   相似文献   

19.
以市政供水管网钢管管垢为研究对象,将垢层由外向内分为表层、硬壳层和疏松多孔层.利用SEM、BET、XRD、XPS和分形态提取等技术对预吸附Cr(Ⅵ)前后的各层管垢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探究了pH值、SO42-浓度和温度对各层管垢中Cr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钢管各层管垢的主要成分均为α-FeOOH,吸附性能排序为表层>疏松多孔层>硬壳层,管垢中铁元素大多以三价和二价形式存在,具有一定还原性.Cr(Ⅵ)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富集于管垢,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表层管垢富集量最大.酸性环境、SO4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均会促进Cr的释放.强酸性条件下表层Cr释放浓度为中性条件下的2.76倍;SO42-浓度增加使各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0.1~0.4倍;温度升高20℃,表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26.74%.  相似文献   

20.
光照、温度和藻类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悬浮底泥与藻类体系中,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过报道。现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下述结论:有藻存在时底泥的释放量大于无藻存在时底泥的释放量。光照度大时(一定限度下),底泥的释放量稍有增加;温度升高时,底泥的释放量加大;水柱中含泥量大时,则磷的释放量也大。此工作对在不同条件下浅湖的内负荷量计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