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创造全部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思想是他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环  相似文献   

2.
人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受益者。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的新西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生态文明自觉,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把保护环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自然,重视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个人行为对自然的破坏,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人人共建生态文明,就能共享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消费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人类通过消费而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一定的消费方式体现了一定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为消费的过程是人们使用和消耗一定劳动产品并丢弃一定的废弃物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与...  相似文献   

4.
周敏 《环境教育》2009,(2):41-44
尽管在人的视野中,人类文明的历史渐渐地取代了自然演化的历史,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任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所建立的一切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取得或发展起来的。现代人的生活虽然充满人工色彩,但仍然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命运已相互交织在一起。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问题犹如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影响。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历史特征而论,人类社会经历了洞穴时代,川河时代,土地时代,资源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等五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6.
中学环境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密,秦丽杰根据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特点和参与中学环境教育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中学环境教育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头脑的反映,即是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我们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人类发展保留充满诗意的栖居空间。但是,现在我们很多生活垃圾因为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已经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例如废旧电池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就是十分巨大的。科学调查表明,一颗钮扣电池丢弃到大自然后,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事业是公共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恶劣的大自然环境已经向人类展露它的峥嵘。是该直面它的时候了,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我们应该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水,没有了空气,那么也就没有了人类。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更重要的是把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倡议: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认识——管理——强化管理”的转化过程。减少环境污染,造福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十多年来,我们长春市文教锅炉厂始终把环境保护,列为锅炉产品研制开发的第一号工程。一、对环境保护认识的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     
在自然面前,人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自然环境的成分,自然演化的产物,还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等等,科学、哲学、社会学可以给我们太多的答案。可是这些答案不能完全解疑释惑,有些甚至可以说只是那片障目的叶子而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的论题,是地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已经比较充分论证过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以人为核心的一个多因素、动态、开放、自组织系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几次翅膀,几个…  相似文献   

11.
宋运来 《环境教育》2000,(2):12-12,14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 ,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 ,我们在利用“漫画”进行高年级作文教学时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读画 ,提高生态道德意识漫画以其强烈的讽刺性、幽默性、教育性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弦 ,为学生所喜爱。作文前 ,我们首先精选具有环保题材内容的“漫画” ,让学生去读画。如漫画《大猫死了》、《鱼儿也得打着…  相似文献   

12.
绿色是地球生机与活力的象征。绿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个体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确切地说,绿色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熟悉自然环境 ,逐步培养尊敬大自然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形成适应、保护、建设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   城市中的孩子们,生活在物质丰厚、条件优越的人造环境中,受到过多的呵护。他们中间相当多的人,疏远甚至是脱离了人类的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患上了“自然环境感知缺乏症”。辟如:由于高楼大厦的切割与遮…  相似文献   

13.
国际教育基金会已经在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工作了10年,它致力于四大领域的工作:人格教育、纯洁教育、婚姻家庭教育以及和平理想教育。我们把环境保护视为人格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关心环境不仅是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人格教育的一个宝贵载体。学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能给良好人格的培养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 从优美的人类环境学会珍视自己和他人的人,更可能从整体上爱护地球和自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城市的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推动着城市环境的改善。过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必要的道路、管线、绿化等,而对与自然环境的结  相似文献   

15.
那些生长在贫困山区、因为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没有美好童年的孩子,其实是间接地为我们这代人赎罪,因为我们的贪婪和不知节制,使他们生长的土地成为了大自然最直接的报复对象。  相似文献   

16.
<正>碧水蓝天,我们的天职洁净清新,我们的事业VOCs在线监测及治理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具有涉及行业众多、排放条件复杂等特点。针对含VOCs的废气的在线监测及治理,公司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是行业内同时具有VOCs在线监测和VOCs治理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将为"十二五"期间VOCs总量控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当前对加强师德建设问题应引起重视。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明确其基本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以作到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环境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环境问题日愈突出,生存与发展已逐渐演化为世界重大课题的今天,为能够重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关系,我们对环境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环境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在讨论环境文化时,人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环境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绍凯 《环境教育》2006,(11):30-3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20.
<正>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过程中,实现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