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生态环境》2012,(6):1184-1188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创新,生态伦理学研究推动了将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规范人类的环境态度和行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保证人类整体事业的繁荣。生态学所描述的仅仅自然界的自然生态,虽然其基本原理为生态伦理学所吸纳,但后者并非生态加伦理如此简单而已,它的研究对象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人始终是伦理学关怀的主体,其出发点是人,最终的对象也必然是包含人在内的整个自然。在伦理学层面上,人首先是社会性的,其次才是生物性的,在这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便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化传统。生态伦理的思想若要深深扎根当前所有人的心中,必须首先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使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21世纪继往开来的中国的生态伦理学应该具有清晰的价值定位,不仅需要超越生态学的全自然视角,突出人的社会性,而且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构建自己的生态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要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而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综合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本质、路径、关键和保障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核心任务是生态环境保护,本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保障是制度建设.认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重大规划,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和精神,有必要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内含了对人自身的素质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维度.全社会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解读和把握生态文明之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核心之维,在一切工作中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参7.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性、科技性、智能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大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面临的投入大、成效小的突出问题及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迅捷、载体丰富多样、交互性强的显著优势,使得"互联网+"融合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为必要;"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内容包含生态环境知识及生态科学技术常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实践;"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路径要从培育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专业人才,完善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反馈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提高网络条件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要点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而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综合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本质、路径、关键和保障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核心任务是生态环境保护,本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保障是制度建设。认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始源于人类所面面临的生态危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生态化发展模式,它所面对和需要处理的是人类发展需求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矛盾,即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突破"经济-科技-政治"等实践层面,开始深入到"观念-价值-文化"等认识论、价值论领域.生态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的伦理思想,本质上属于人类社会的"观念-价值-文化"领域,其理论构成、研究对象正契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①生态伦理突破传统的道德定义,将伦理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可靠的伦理前提;②生态伦理肯定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直接回应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为何要尊重自然价值与权利这一理论课题,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价值认同寻到理论根基,使可持续发展寻找到坚实的价值支点;③生态伦理在反思和批判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为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安排提供伦理支持和辩护.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回归自然,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作者从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了第一次经济革命最具革命性的内涵:通过对第一次经济革命所引起的社会显著变化的研究,即通过对种植和豢养的出现和普及的研究,揭示了经济革命的本质。研究表明,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本质是人类行为革命。因为人类行为是这场革命发生的具体承担者和直接执行者。只有人类行为的革命性创造,即人类从采集和狩猎的劳动转而从事种植和豢养的劳动,才有“种植和豢养”劳动方式的出现。纵观生物圈所有动物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人类主体行为的这一变化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动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从此,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并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也向“种群调节”的自然法则说“不”。研究还表明,从采集和狩猎到种植和豢养的生存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变化是可逆的。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发生的过程中以及革命发生后,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的状态中。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本质及环境生态反应的研究,对现代经济活动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面对自然法则,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能动地遵守。正如第一次经济革命那样,人类不但能动地遵守了自然规律,而且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完成人类主体行为的革命;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我们应该站在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立场,客观地审视科学技术的理性有限性,将科学技术的理性有限性与环境的生态要求嵌入科技创造与运用的战略和结构中去。  相似文献   

8.
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的消费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进杰 《生态环境》2010,19(7):1739-1743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的消费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认为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代社会,深入分析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民消费行为,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从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和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探讨和研究,而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学学科研究领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不仅是目前消费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而且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消费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范式下的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学理论,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4个生态学尺度上对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进行类比分析,论述了清洁生产与个体生态学、生态产业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在联系及3者之间的相容和递进关系,指出当前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提高清洁生产实施的层次,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范围,将产业生态研究上升到产业生态系统层面是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3者在不同层面的实践将最终推动人类不断接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生态产业是一类按循环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从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需要一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影响方式的产业生态革命,其理论基础是经济生态、人类生态、景观生态和复合生态.产业生态转型的实质是变产品经济为功能经济,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促进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生态产业设计的原则包括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结构柔化、能力组合、信息开放、人类生态.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的整合功能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时、空、量、构、序的生态整合.生态文化是循环经济的灵魂,指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这期《产业与环境》中讲述的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是自1989年以来联合国环境署组织的第七次此类研讨会.1989年我们发起清洁生产方案的目的是宣传预防比补救成本低这一看似简单的观念.从1990年在坎特伯雷举行的第一次研讨会开始,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提供一个全球性论坛致力于重新引导工作方案、建立促进行动的合作关系、重新审视已经取得的进步和仍需采取的行动.在坎特伯雷高级研讨会上“清洁生产”这一术语被正式采纳.它被定义为“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持续采用综合性预防环境战略以便提高总体效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并且可以被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生态产业是一类按循环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从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需要一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影响方式的产业生态革命,其理论基础是经济生态、人类生态、景观生态和复合生态.产业生态转型的实质是变产品经济为功能经济,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促进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生态产业设计的原则包括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结构柔化、能力组合、信息开放、人类生态.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的整合功能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时、空、量、构、序的生态整合.生态文化是循环经济的灵魂,指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洁 《生态环境》2010,26(6):1502-1506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论点出发,揭示了生态危机发生实质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而导致的;论证了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伦理根源是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消费主义的盛行加重了对自然的消耗与污染、功利主义的漫延导致代际自然资源分配不公;提出了要缓解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依靠科技、经济手段,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改变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出发,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技术理性的非理性倾向、改变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摒弃发展理念的功利主义,从而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陕西省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频繁的人类活动和机械设备过度使用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对社会和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生态人文、廉政经济以及生态工业4个方面选取一级指标,具体细化为11个二级指标与21个三级指标,以此构建陕西省生态环...  相似文献   

15.
1999-2005年上海市纵向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伟  李小平  孙从军  程曦  蔡婧 《生态环境》2008,17(1):422-42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衡量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文章以上海为例,对上海市1999-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纵向时间序列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7年研究阶段内,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9035 hm2到2005年的1.8616 hm2,以2002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型变化.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仍远小于平均生态足迹值.反映了上海市经济生产生活强度远超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并且人均生态赤字出现类似环境的库兹涅茨(EKC)曲线;运用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以及生态缺陷度指标对于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反映了上海市从2002年开始出现良好转变趋势.通过对上海市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可以为上海市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中还存在部门管理不当、政策不连续、缺乏群众参与、补偿金过低、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需要依据生态补偿的外部性理论,从市场调节、财政转移支付、保证金制度、协商机制等途径人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途径并综合利用其它途径的便利之处,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急需政府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大力支持和观念上的引导.包括:①建立"环境财政"制度;设立环境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生态补偿和生态环保的支持力度;②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确立普遍征收为主的征收机制,扩大征收范围,调整税率;③改变由政府单一买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模式,建立起地方、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融资体制;④倡导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和绿色审计制度;⑤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完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⑥尽快完成从"生态补偿"到"生态赔偿"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石油的工业化生产和利用,石油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土壤、植物个体、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等层次对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含有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苯系物(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和xylene,BTEX)等多种有毒物质的石油及其化工产品进入土壤-植物系统后会发生迁移.这不仅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服务产生影响,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石油污染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土壤碳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生物学性质.通常,石油污染会对大多数植物形成氧化胁迫,影响细胞膜透性,影响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抑制植物生长,影响植物萌发、开花和结实.由于石油污染对植物个体的不同效应以及植物个体对石油污染的不同响应,石油污染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存在3种基本模式,并最终导致植物群落生物量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植被盖度降低.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健康,最终危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联合体菌根可以对石油污染物进行生物修复和降解,添加外源营养物质和通气等措施可以强化生物修复过程.应用植被指数和红边效应等遥感方法进行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监测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之,如何把土壤-植物系统各水平上不同指标对石油污染物的响应与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联系起来,是目前石油污染生态效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亟需开展多尺度的系统研究,把室内控制实验、野外控制实验和野外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的石油污染标志物体系,全面认识石油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为石油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治理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等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从实质看,这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战略的有机延伸,目的是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从应用范围看,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在企业之间,循环社会则是全社会的.循环经济的出现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之所以在德国和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有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同时也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公众要求.我国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良传统,尽管出发点和运行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要求我们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导向,结合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选择发展重点,通过试点示范,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洁生产:从生态工业到循环经济、循环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等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从实质看,这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战略的有机延伸,目的是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从应用范围看,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在企业之间,循环社会则是全社会的.循环经济的出现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之所以在德国和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有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同时也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公众要求.我国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良传统,尽管出发点和运行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要求我们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导向,结合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选择发展重点,通过试点示范,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管理的战略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环境保护丁作虽已经历了从末端污染治理到全程管理的转变,对遏制环境污染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作为经济制约型的环境战略,它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面对新时期的环境压力,要在总体上扭转工业革命以来依赖向自然索取乃至掠夺来维持发展的惯性思维与行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环境发展战略.文章提出了主动引导发展的环境战略,并从改变发展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居民生活方式与引导对外合作公平利用全球环境资源等四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层面,搭建起连接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质量之间鸿沟的桥梁,从而使宏观战略转变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法.我国的环境管理必须实施主动引导发展的战略转变,以调控发展为核心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开始沿着这一方向前进,但实施主动引导发展环境战略的征途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系统地研究支撑人类不断进取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新的平衡秩序;研究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持续下降的经济发展模式、产品结构与生产方式;研究全人类共同公平享受包括生态环境、商品市场与社会福利的社会发展方向,以及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