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应用密封式筛碳机改进筛碳工艺大连油泵油嘴厂安技环保处李希政我厂产品的部分零件要进行渗碳处理,其后要进行筛碳,以去除零部件中混杂的碳粒、碳末。因为碳粒、碳末极易飞扬,工作时车间内黑尘满天,所以过去安排专人上早班,在职工上班前把前一天的渗碳件筛完。一个班...  相似文献   

3.
碳普惠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个人生活和消费领域碳减排以及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碳普惠实践中还存在顶层设计缺失、配套制度建设不足、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地方普及率不高、平台无法互通等问题,影响公众参与度。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等地的碳普惠实践经验,提出了强化碳普惠机制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碳普惠标准体系、建立高效的碳普惠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面的碳普惠激励机制、加大碳普惠宣传力度和探索多领域联动机制的碳普惠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中长期工作,需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本研究在总结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国家发布的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系统有机结合,并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动态管理的原则,探索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策划、行动方案实施、工作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四大方面,评价体系包括管理机制建设、行动方案策划、创新实践和管理绩效四大维度。通过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建设,以期推动企业系统、科学、有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活性炭的测量还不是那么全面,应该按照活性炭分组逐级进行,对于同一湿地进行深入分析。(2)国内外关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湿地,对于高寒和干旱区湿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应加强干旱、高寒区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填补湿地研究的不足。(3)对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多采用室内模拟配演实验,应该在实验地建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长期观测点,以便能够观测到最真实状态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制定了多项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武汉市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多年的低碳发展道路经验以及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碳普惠制的良好条件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9.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测定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盐生植被、湿生植被和水生植被3类天然湿地植被以及稻田的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基础上,估算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的总碳储量、总固碳能力和各种湿地植被单位面积的碳储量、固碳能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全部天然湿地植被和稻田的总碳储量为200.54×104 t,总固碳能力为69.91×104 t/a.其中,单位面积草本湿生植被和稻田的固碳能力低于当地地带性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平均固碳能力(1.06 kg/(m2·a)),高于中国陆地植被的平均固碳能力(0.49 kg/(m2·a))和全球陆地植被的平均固碳能力(0.41 kg/(m2·a));单位面积盐生植被和水生植被的固碳能力低于中国和全球陆地植被的平均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总的碳储量较小,固碳能力较低,但植被的顺行演替过程会使其碳储量不断增大,固碳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应该保护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天然植被,尤其要保护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等碳储量大、固碳能力较强的湿生植被.  相似文献   

10.
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拉萨市城区八廓街(BKJ)、区辐射站(FSZ)、区环保厅(HBT)、市环保局(HBJ)4个监测点以及纳木错背景点采集PM_(2.5)和PM_(10)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组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拉萨市PM_(10)中OC和EC的浓度分别为14.0±4.5μg/m^3和6.3±2.8μg/m^3;PM_(2.5)中OC和EC的浓度分别为10.2±3.6μg/m^3和5.1±2.4μg/m^3,夏季碳组分浓度最低。OC3、EC1、OC2、OC4在碳组分的含量超过了80%,EC2在各测点中变化较大。因子分析显示BKJ点位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轻型柴油车)和餐饮油烟是碳组分的主要来源,生物质燃烧(煨桑)是该点碳组分第二大来源。FSZ点机动车对碳组分的贡献较大,重型柴油以及施工机械等重型车辆的排放对碳组分也有较大的贡献。HBJ点位碳组分的主要贡献与机动车尾气和餐饮油烟的排放有关。HBT点位除了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的排放外,生物质燃烧(牛粪燃烧)也是其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起高加筒节母材裂纹的案例分析,并针对碳及碳锰钢板的形变冷、热加工过程与钢材组织和性能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介绍了碳锰锅炉钢板在冷热变形过程中的再结晶与时效硬化。介绍了可以通过对碳锰类钢板的加热,变形和温度的合理控制,使这类钢板的热塑性变形与金属的再结晶相结合,以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使钢板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因变形过程中的时效脆性使材料损坏。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企业获取碳资产途径及开展碳交易基础方面分析企业碳资产开发。探讨铁路企业开展碳资产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国内统一碳市场发展为铁路开发碳资产创造条件、铁路系统具有巨大的碳资产开发潜力、铁路系统相关碳资产开发方法学已较为成熟、改革为铁路碳资产开发提供助力、技术革新为铁路碳资产开发提供支持,进而提出铁路企业开发碳资产项目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流域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土壤1 m厚度以内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62~49.49 kg/m2,其中低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土壤有11种,所占面积比例为55%.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并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约2 481.94 Tg,其中褐土有机碳储量最大,约为流域总量的1/3;潮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也是流域最重要的农业耕作土类,蕴含着688.98Tg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及草地,所占面积比例约94%,各自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业土壤潮土的大面积分布、成熟林和高覆盖度草地所占面积比例低是造成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城市道路积尘PM 2.5中碳组分春秋季节差异,利用样方法采集石家庄市4种不同类型道路积尘PM 2.5样品,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并分析。结果表明:OC,EC在积尘PM 2.5中平均浓度春季为86.77,12.11 mg/g,秋季为119.70,9.44 mg/g,秋季OC浓度大于春季,EC相反;OC/EC为6.4~7.9(春季)和11.36~17.49(秋季),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秋季明显高于春季。与国内不同地区对比发现,石家庄市道路积尘中碳质颗粒物污染严重。主成分分析发现春季积尘中的碳主要来自于汽油车与柴油车尾气排放、道路降尘的沉积,而秋季则增加了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与灾害》2021,(3):47-47
2020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概念听起来很时髦,其实还是很早以前的零排放,这是一个很老的环保概念。你知道要达成碳中和,国际上通用的有哪些做法吗?  相似文献   

16.
于2012年9月对天津市两公交站,分2个时段采集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用热光反射分析仪测定其中的碳组分含量,以期了解公交站微环境PM10中碳组分的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公交站日均PM10质量浓度为(323±155)μg/m3,其中OC日均质量浓度为(42.5±12.5)μg/m3,EC日均质量浓度为(12.8±7.00)μg/m3。与其他微环境(远离交通)的平均PM10、OC、EC质量浓度相比,公交站微环境中的颗粒物及其碳组分质量浓度最高,表明污染严重。PM10中OC和EC相关系数为0.805,相关性显著,显示PM10中OC、EC来源相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性)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定量)对样品中碳组分进行两阶段递进式来源解析,识别出秋季公交站微环境PM10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其次为烹饪烟气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转炉烟气袋式除尘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袋式除尘系统减污降碳技术途径,重点对袋式除尘器运行阻力的构成、分布和降阻措施进行了阐述,设计了转炉烟气袋式除尘器最小阻力的理想指标。可为转炉炼钢烟气袋式除尘节能降碳和超低排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需持续规模化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日益复杂,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在支撑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梳理“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和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面临缺乏可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新能源发展规模和系统需求尚未充分衔接及各类调节性资源成本疏导难度大等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外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建设情况及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和“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源网荷储各侧调节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分阶段提出了面向“双碳”目标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发电项目将得到长足发展。在调研和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梳理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及分布情况,发现全国各地光伏发电项目环评存在规划环评支撑不足或缺乏、审批尺度不一及审批重点不突出、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不足、重大变动界定不清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完善行业环境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废弃光伏组件固废属性、制定重大变动清单、开展典型区域光伏阵列环境影响跟踪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可为后续项目环评管理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