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22年12月11日至12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此次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较短,但沙尘暴范围较大,本文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暴焓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焓通量在-201.79~109.15 w/m2,从数值看总体随着时间逐渐增加,绝对值呈“V”型结构。相对于地表,沙尘暴的10min焓的最大增加量是最大减少量的2倍。当HE<0时,焓通量对沙尘暴呈正反馈作用;当HE>0时焓通量对沙尘暴呈负反馈作用,当HE=0时,2m沙尘暴的焓等于地表的焓,2m沙尘暴与地表之间不进行能量传递。焓通量的绝对值与沙尘暴的能见度呈正相关,焓通量越大沙尘暴能见度越大。希拉穆仁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置信度可达95%。包头通过0.01显著性检验,置信度可达99%。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0年春季,北京市先后出现12次沙尘暴天气.本研究捕捉到2次沙尘暴天气,分析了沙尘暴天气和非沙尘暴天气TSP、PM10的质量浓度、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沙尘暴时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水平极高,同时其酸度相对较低,对酸化有非常强的缓冲能力,因此沙尘暴天气时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酸性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地区是沙尘暴发生次数比较频繁的地区。通过对近几年呼和浩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及路径的分析,结合路径区域的自然状况、植被情况、气象条件等因素,本文提出了了沙尘暴监测的布点设置方案,为做好呼和浩特区域沙尘暴监测及研究沙尘暴起因和预警、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对民勤沙尘源区不同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浓度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了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春季最高,为14.61 mg·m-3;夏季逐渐降低,为12.49 mg·m-3;秋季无沙尘暴出现,气溶胶浓度最小;冬季趋于回升,可达9.82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季节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相一致.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浓度表现为强沙尘暴最大,为18.80 mg·m-3;中沙尘暴次之,为13.56 mg·m-3;扬沙浮沉天气较小,只有3.07 mg·m一.随着沙漠向绿洲的过渡,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明显降低,沙漠、绿洲边缘、绿洲3个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依次为21.07 mg·m-3、12.09 mg·m-3、6.49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随观测高度变化遵循幂函数规律,浓度梯度变幅表现为沙尘暴高发季节大于低峰季节,沙尘暴天气大于扬沙浮尘天气,沙漠下垫面大于绿洲下垫面;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在41 m高度处趋于一致,表明沙尘源区的沙尘浓度在约40 m范围内受地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是东北地区冬春季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研究东北地区沙尘颗粒的特征,来源和成因是防止沙尘暴的关键.通过对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物质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发现沙尘暴物质中孢粉丰富,主要以草本中的蒿属和藜科为主.沙尘颗粒的中值粒径为10~20μm. 通过粒度分布曲线和孢粉组合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沙尘来源.通过对扬沙和沙尘暴季节分布规律,多年分布规律和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出现规律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扬沙沙尘暴以冬春型为主,50年中冬春季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占总次数的75%.在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扬沙和沙尘暴就频繁出现,50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在波动中减少,200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强.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次、强度和分布的南界受冬季风强度控制,冷干组合是沙尘暴高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点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定州、饶阳一带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且基本为春多秋少。该区域内沙尘暴发生的日数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和年代际减少趋势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统计分析和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该地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总悬浮颗粒物年变化规律及沙尘暴发生期间的TSP数据分析。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沙尘暴形成规律 ,发生原因 ,追踪沙尘暴源地 ,提出有效防治对策 ,控制来自环境的沙尘源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沙尘气溶胶TSP浓度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较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直接危害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本文就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时间特征,沙尘气溶胶TSP浓度值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减轻沙尘暴危害、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范元中 《环保科技》2001,7(4):29-31
首次提出“沙尘暴影响曲线”的概念,该曲线如实记录沙尘暴的走向,可为沙尘暴的监测、报警和预报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分别是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而西北地区沙尘暴最多。近10年西北发生的沙尘暴几乎都沿着河西走廊向华北及长江中下游逼近,而甘肃民勤县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发源地。据气象部门监测,近年来,民勤县年平均风沙日达139天,最多时达到150天,年均发生强沙尘暴的日数多达29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沙源区之一。1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强风;二是裸露的地面有干燥、疏松沙尘物质;三是不稳定的空气,三者加在一起,才能形成沙尘暴。强风是…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降尘对甘肃大气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近15年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较大沙尘暴个例,就沙尘暴对甘肃境内大气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使用降尘背景观测点的大气降尘资料和样品,统计、分析和研究了沙尘暴降尘在各地区的沉降量、分布范围、化学组分和粒度分布特征等问题.研究认为:沙尘暴不只是一种特异的灾害性天气,同时它还是一种跨地区的大范围大气污染现象;在无湿沉降机会时,它会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影响和污染区域也会更大;沙尘暴还会向下游地区输送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和长期的影响;沙尘暴降尘量在甘肃的分布是以河西走廊东部为中心,向大气环流下游地域扩散,形成一个自西向东南迅速递减的梯度分布状态.受沙尘暴降尘的影响,近15年来甘肃省大气自然降尘背景值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和田降尘与浮尘、扬沙、沙尘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索了新疆和田扬沙、沙尘暴、大风和浮尘产生的原因及发生规律与土壤降尘量的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的降尘受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和强度的影响,对土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首都圈是近年来北京沙尘暴天气日益严重的重要沙尘源区之一。研究区中大兴区代表的是华北平原北缘落叶阔叶林灌草丛典型区;怀来县代表的是桑干河、洋河盆地灌木草原典型区;张北县代表的是坝上高原西部干草原典型区。论文通过了解水土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利用中国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等数据,以水资源为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通过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以防沙治沙和发展经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结合不同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落实到空间;建立区域水土资源比较合理、有效利用的方案。大兴的重要措施是平原旱耕地转变为中覆盖度草地,怀来是陡坡地退耕,张北是提高草地的覆盖度。  相似文献   

14.
沙尘天气过程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气象、沙尘暴特种观测以及环境监测等多种资料,对2010年3月19─22日沙尘天气过程的大气结构、沙尘源地和垂直水平输送条件以及北京近地层气象要素、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由冷空气短波槽快速东移南下、地面冷锋明显发展东移造成的;前期沙尘源地土壤湿度的减小为起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低层存在的较强西北气流将从源地卷起的沙尘输送到下游地区;沙尘发生时,20 m气层内风速迅速增大,气层内垂直方向风速梯度也逐渐增大,相对湿度急剧降至20%~30%之间;受这次沙尘天气影响,北京地区ρ(TSP)以及10个区县的ρ(PM10)均迅速增加,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   相似文献   

15.
沙尘暴天气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相当浑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灾害性天气。沙尘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天气。  相似文献   

16.
应用Mie理论分析了沙尘粒子的散射特性,研究了具有一定粒径分布的沙尘粒子的红外衰减特-洼。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下沙尘的衰减预测结果比较接近且随能见度的增大衰减减小。不同沙尘天气衰减计算结果表明,波长为11μm时,沙尘暴引起的衰减最大、自然沙尘引起的衰减最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首都圈地区 11个基本和基准气象台站近 50年的观测资料 ,给出了这 11个台站自建站至 2000年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年际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其与气温、降水和风的关系 .结果表明 :首都圈沙尘暴具有很大的时空差异 ,西北部沙尘暴日数明显多于东南部 .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年际波动很大 ,同一站点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几十倍 .二连浩特、阿巴嘎旗、锡林浩特、丰宁、张家口、怀来和北京等 7个气象站自建站至 2000年的沙尘暴日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其余 4个气象站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首都圈地区沙尘暴季节性显著 ,多集中在春季 .与沙尘暴日数相关性最强的是起沙风日数 ,有 6个站点的沙尘暴日数同起沙风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其次是气温 ,有 3~ 4个站点的沙尘暴日数与年均温、冬季均温和春季均温呈显著负相关 ;降水量与沙尘暴日数的相关性最弱 ,只有朱日和 1个站点与春季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另外有 4个站点的沙尘暴日数与气温、降水和风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就首都圈沙尘暴的时空变异性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8.
毫米波在带电沙粒的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粒带电是以表面部分区域带电的方式存在,应用沙粒的等效介电常数模型,对沙尘暴引起毫米波的衰减和相移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频率小于35GHz时,沙尘对电磁波的衰减影响较小;当水含量增大时,衰减会随之显著增加。沙粒带电量越大,沙尘引起的相移频率随之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关于黄沙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介绍了黄沙研究的历史,包括自公元前1150年开始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黄沙的记载,第四纪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中与黄沙有关的研究概况,近年来国内外对黄沙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采用卫星云图、激光雷达探测仪等遥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