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文 《环境教育》2008,(5):75-77
5月,因太湖蓝藻再次暴发,饮用水安全再次告急,环境保护部再次组织专家遣往太湖等重点流域考察、把脉。其实蓝藻事件历来已久,随着气温高升和污染加重,近两年蓝藻暴发程度、面积都超于往年,各重大水域危矣!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水专项”专治水问题,是一项福及子孙荫及后代的工程,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2.
《绿色视野》2008,(7):10-11
蓝藻暴发,湖水绿浪翻滚,带来阵阵腥臭味道……在太湖、巢湖命运再次引发全社会的焦虑之时,云南大理洱海的清清碧波和舒适的海风却让人感到惬意。曾经一度饱受蓝藻困扰的洱海如今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  相似文献   

3.
去年,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今年,太湖暴发蓝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说明,我国流域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实行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4.
6月太湖蓝藻事,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夜东风,一日高温,蓝藻暴发,殃及城民吃、喝等生活环节。侧面反映了,环境恶变的日益积累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会危及到人类的健康以及子孙后代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些状况说明,我国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实行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6.
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些状况说明,我国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实行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7.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供水部门虽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但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  相似文献   

8.
太湖暴发蓝藻、鄱阳湖干涸、漓江部分断流……中国江河湖泊的命运令人揪心。水有病,人知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湖泊污染治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着力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太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水体的影响日益加深,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使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影响重大的如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2009年盐城水污染等,均出现大范围断水,导致几十万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的开发利用赵福慧(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都610072)近年来,螺旋藻的开发利用再次在国内外掀起高潮,不少学者撰文对螺旋藻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这种小小的水生蓝藻再次成为科技界和许多大公司研究开发的重点,形成了一股螺旋...  相似文献   

11.
正1前言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通江达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化率高。在复杂变化环境下,洪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如1999年太湖流域性强暴雨洪涝灾害,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引发无锡等城市供水危机,2015年上海市、南京市、常州市等城市暴雨洪涝,均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平原河网区城市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亟  相似文献   

12.
根治污染问题还需寻求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玉婷 《环境教育》2007,(10):45-46
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7月初,环保总局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长江安徽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施"流域限批",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同时对38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今天,首批解禁地区和单位取得了阶段性的整改效果,因此,环保总局公布"解禁名单",也算是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13.
文摘     
《绿叶》2007,(7)
2007年,中国遭遇水之殇近年来,因污染导致的水源枯竭现象正在以集束爆炸的方式呈现。看看今年各地的水污染吧:云南滇池出现蓝藻污染、无锡出现水危机……以致环保总局不得不举起“流域限批”的大棒。听听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振聋发聩的论断:“这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候。矛盾最激化、最早暴发的领域就是‘水’”。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太湖蓝藻的特性,提出了治理太湖蓝藻的综合方案,以及将蓝藻化害为利的后续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圣隆佐 《环境教育》2007,(10):55-56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诗画场景如今恐怕很少见到了,从前以水文化闻名天下的巢湖、太湖等南方水域城市如今在蓝藻的肆虐下,已是伤痕累累,病患揪心。将来,孩子临江哭泣,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诗文中的水乡江南,又该如何解释人类是进步还是倒退。蓝藻养在鱼缸里可以与鱼相互依存,而湖泊的蓝藻却变得"疯狂"要吞噬鱼虾独霸水域,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河道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会影响河道水质和感观,开发了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消减去除,以叶绿素a含量作为主要指标,判断该装置对蓝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潜水泵频率50 Hz、扬程8 m、进水压力0.23 MPa的条件下工作7 d,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2%以上;用质量分数为5%的含酶清洗剂对滤膜进行清洗,滤膜通量可恢复到初始通量的96%,说明蓝藻未对滤膜造成不可逆污染,滤膜清洗后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7.
从活性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群处理蓝藻废水,有效降低水中藻类含量,确定影响除藻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直接向蓝藻废水中投加驯化、优化过的菌液以及单因素实验,表明在容器中按V菌液:V废水为5:1000的比例投加菌液处理5d,藻类生物量得到明显控制,水样叶绿素a、TN、TP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71.2%、82.2%、77.4%和80.1%。实验结果说明,有效微生物群对蓝藻废水中的蓝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蓝藻病毒噬藻体的分类、命名,论述了蓝藻病毒噬藻体的感染特性,并分析了这类病毒在赤潮和水华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目前船载藻水分离技术的现状,结合陆基富藻水浓缩、脱水等研究,改进浓缩、脱水技术与设备结构的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形成集成高效、适于船载的富藻水浓缩脱水技术。对船载蓝藻混合技术、船载蓝藻絮凝技术、藻水初级分离技术进行集成,完成了整套高效分离工艺的方案设计与实船应用验证。船载藻水分离技术利用船只作为载体,富藻水处理能力大于50m~3/h,藻类去除率90%以上,具备机动灵活、快速清除表层蓝藻并进行就地分离、不占土地的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治霾在路上     
今年秋冬季节,雾霾再次登场。"十一"黄金周刚结束,京津冀地区便遭遇到了新一波雾霾,北京等地连续5日重度霾。10月8日,北京市发布今秋首个雾霾黄色预警,隔日升级为橙色预警。专家们对比发现,今年的雾霾比去年提前报到了。雾霾飘在天空,根子却在地上。在经历了多年的迷茫挣扎之后,人们彻底醒悟,去年9月,国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雾霾应急、区域联防联控、治霾法制化纷纷登场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