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 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 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脱钩”和“复钩”理论,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辨识和分析了的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990~2000年,江苏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研究同时还发现江苏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现出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能源是影响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初论--以青海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的“生态源”。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已经超越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文章以青海为例分析评价了该省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认为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出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生态化等体系层面构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构想、政策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说20年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核心概念是可持续发展,那么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的新概念就是绿色经济。本文概括了"里约+20"大会绿色经济的三个关键问题,并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看法。①当前的绿色经济是世界绿色浪潮发展演进的新成果,具有与以往的绿色思潮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对传统的褐色经济进行范式更替的革命意义。②绿色经济对传统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增加了两个重要维度。绿色经济试图将空气、水、土壤、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计入国家财富预算,强调经济增长要控制在关键自然资本的边界之内;绿色经济试图将"公平"或包容性变成与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率"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③按照甜甜圈的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有不同的绿色解决战略。发达国家大多数有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是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人均,处于甜甜圈的外圈;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生态足迹低于地球人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足,处于甜甜圈的内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走向地球边界和社会边界之间的中间圈。中国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褐色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大幅度提高绿色增长的效率。绿色经济对于中国未来10-30年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经济意义上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应该具有经济高效、规模适度、社会包容的特征,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发达国家水平之下,有与人均GDP 1万美元相匹配的人类发展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穷富之间的差距。中国可以运用绿色经济中自然资本消耗规模要控制、资源分配要公平、资源生产率要提高的一般原理和量变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转型。第一是绿色经济的生态规模政策。对耕地、能源等重要的自然资本,要实行总量控制,形成倒逼机制,限制GDP的规模和速度过快增长。第二是绿色经济的分配公平政策。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要把资源环境总量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区域。初始分配体现公平,特别是贫穷人口的生态权利。第三是绿色经济的效率提高政策。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环境的生产率,自然资源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从区域看,沿海发达地区是生态优化功能区,应该在提高经济社会水平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中部地区是重点发展功能区,要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率,用较少的生态足迹增加实现有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在生态禁止发展和限制发展功能区,重点是降低贫穷人口比例,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通过数据的收集,利用灰色加权关联理论,计算了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并对各年份生态承载力安全警度进行了判定。计算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由“高警”下降为“轻警”;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来看,安全指数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则由“高警”或“中警”下降为“轻警”。分析表明:近些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相关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但我们也发现,试验区统计年份安全指数数值都在 0.700 0 之下,与 “无警”(0.850 0)状态距之甚远,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移民对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生态学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五桥河流域作为实例研究发现:区域人口增长方式转为机械增长为主,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趋势显著。农村产业多样性与农民人均总收入存在非线性关系,城镇化与移民使农村产业多样性演替速度加快,使农业、工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下降,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上升,尽管能促进区域绝对经济生态位提高,但能否使区域形成与其区位相适应的优热产业体系是相对经济生态位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综述鄱阳湖区人地关系史3个重要时期“围湖造田”、“退田还湖”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三者的转变过程,探讨了湖区人地关系的转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湿地的诸多功能(如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碳汇等),促生了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退田还湖”则使湖泊、湿地功能得以逐步恢复,缓和了湖区人地关系,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湖区人地关系推向和谐阶段。鄱阳湖区人类活动由“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转变是在当地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省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实现的,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是当地人民主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合国"里约+20"会议为背景,在梳理世界主要国家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绿色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分析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框架问题。认为:政府层面要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努力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保障绿色经济的稳健发展,重视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绿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环境价值的货币化;二是建立健全与绿色经济核算相关的法规制度;三是实施绿色GDP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层面要重视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绿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行业层面要着重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消费者层面要加强绿色理念宣传,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应积极争取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以帮助环保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与移民对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有重要影响 ,通过运用生态学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五桥河流域作实例研究发现 :区域人口增长方式转为机械增长为主 ,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趋势显著。农村产业多样性与农民人均总收入存在非线性关系 ,城镇化与移民使农村产业多样性演替速度加快 ,使农业、工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下降 ,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上升 ,尽管能促进区域绝对经济生态位提高 ,但能否使区域形成与其区位相适应的优势产业体系是相对经济生态位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集中区的具体体现,随着传统产业园区建设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效率及稳定性问题,虚拟产业园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加工行业的生态链建设为例,探讨了农-工复合型虚拟园区的模式,即突破传统产业限值,建立以食品加工为核心,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种产业网络模式。本文最后对建立这种新型产业园区所面临的生态设计及体制转型和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在产业间和产业与环境间的循环流动。发展循环经济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企业上。需搞清具有物质循环利用关系的产业及其间的关系。为区别传统经济产业间的关系,避免走入用传统产业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建设的误区,本文提出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概念。并将若干与某种生产要素有关的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称为产业体系。以物质要素循环利用关系为纽带的产业体系称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根据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模式。将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分成物资产业、人的产业和环境产业三大类。要在传统(线性)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需理性地按生态学原理规范经济活动。重点强化废弃物再生和回用的环境产业。使之同物资产业和人的产业相协调。产业体系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是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回顾了2000~2014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的时空特征,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趋势外推生态足迹变化情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2000~2014年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快速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研究期内南京市各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且生态承载力呈现中心城区低,近郊和远郊区高的格局;生态足迹与GDP之间呈现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3种状态,且弱脱钩指数不断减小,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若按当前资源环境损耗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生态足迹继续增加,未来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上仍需努力。因此,南京市应坚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实行差别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逐步构建基于生态资产流转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dominated and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mode, the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is explored by using spatial Durbin model,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further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only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while the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also can promo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 through it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Moreo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dditionally, the environment regulation is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whi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ll lead to more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2) In the east region,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and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local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are greater. Howeve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 regions,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and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only promote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3)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dominated and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namely that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and market-driven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not only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but also can indirectly promo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评价和立地条件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 LESA)框架构建以耕地自然质量、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耕作条件和土壤环境安全风险组成的指标体系,以决策树归纳法将浦东新区耕地划分为工业污染、生态农业、轮作休耕、农业连片、休闲农业和非农转化6类管护区,根据各区管护重点提出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耕地生态补偿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耕地自然质量优良,约50%的耕地可规模经营及连片生产,但仍有10%左右的耕地面临着工业污染和非农占用的风险。建议对以稳产高产和生态协调为目标的农业连片区和生态农业区采取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型生态补偿模式,对发展农业生产新形态的轮作休耕区和休闲农业区采取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型生态补偿模式,对非农化风险较高的工业污染区和非农转化区采取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响应度模型定量分析2004至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2004年的0.135提升至2014年的0.850,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先由2004年的0.647降至2012年的0.335,后又缓慢回升至2014年的0.374,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水平虽在2012至2014年间略有好转,但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趋势。(2)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由2004年的-0.073下降至2012年的-0.576,而后又增大至2014年的-0.297,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胁迫"影响,总体呈现出由"弱胁迫"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但胁迫程度在2012至2014年间有所缓和。(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与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偏回归系数较高的3个自变量分别为海洋科技课题成果应用数量、海域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海域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49。表明海域利用效率是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演变的主要因素,此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等因素也对胁迫程度的减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dverse impact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ecome more serious, and ecosystem health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have also been deteriorated.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ocused on the shorterm and economic benefits. Such managing pattern is not accommodat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large scale marin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ce and definition of a new managing patternecosystem management. Meanwhile, the con- notation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was summarized as seven points: Sustainability; Huma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Coope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Maintain health and security of ecosystem; Ec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characters ecosystem management;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ecosystem; Ecosystem management must be founded on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precise information. Somebody said Ecosystem Management is "a new label of old ideas". However,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pproaches betwee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compared.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及消费末端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都十分突出。然而传统的物质循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总结传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与局限性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旨在提高经济系统全过程资源效率与环境绩效的广义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理论模型;剖析了广义物质循环的资源与环境政策内涵,并据此提出我国资源环境的生命周期政策途径;最后以广义物质循环的内涵及基本原则为指导。深入探讨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与环境政策。本文认为。建立与发展以广义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修复是对区域受损害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建,往往偏重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示范。但随着传统生态修复在区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瓶颈,尤其是面临区域产业转型问题的突显,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为例,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角度,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建立了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网络模式,并针对示范基地内的各种具体生态修复领域进行了产业生态链(网)的设计。最后对建立这种新型生态修复产业模式的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