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含铁酸性矿井水治理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铁酸性矿井水是矿井外排水中的一种污染及危害极大的废水,采用传统处理虽能达到中和的目的,但除铁效果不甚理想,出水水质不稳定、易返色。本文针对含铁酸性矿井水的水质特征和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净化技术,即两级综合法处理含铁酸性矿井水,不仅能同时达到中和、除铁的目的,而且出水水质完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且出水24h后不返色,该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作用机理和反应过程不同,选用四种中和NaOH、Na2Co3、Ca(OH)2和NH3.H2O中和不同性质的酸性矿井水,使其PH值分别达到7.5、6.5、5.5、4.5,以产生不同量的絮凝体,其絮凝体中Ca^2+和SO4^2-的含量亦不同。当PH值达到7.5时,Na2Co3的用量最大,同时Ca^2+含量亦最高,当原水中的Al^3+含量相对较高时,随PH值的升高絮凝体的量是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选择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用复合中和剂处理酸性矿井水的机理,得出了污泥沉降比与中和剂配比的关系和最佳配比与原水水质的线生关系。不同中和剂的污泥沉降性能有很大区别是由于反应过程不同引起的,曝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溶氧。  相似文献   

4.
通过生物催化氧化含铁酸性矿井水脱除SO2的实验研究,认为生化后的含铁酸性矿井水可以作为吸收液进行烟道气脱硫,并对吸收和液的pH值,被吸收气体SO2的浓度等对吸收液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吸收液的pH值,被吸收气体SO2的浓度对吸收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H2SO4浓度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和讨论了含铁酸性矿井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以及沉积物的综合利用,对煤矿含铁酸性矿井水的综合治理新途径进行了理论探讨。实验表明,本法具有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沉积物能综合利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缺氧石灰石法处理酸性矿井水是国外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特别经济、实用。本文将该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介绍给读者,以便引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酸性矿井水用作混凝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无机混凝剂及PAM的混凝效果进行比较;还研究了酸性矿井水对饮用水,煤泥水,生活污水等的混凝效果,对工业废水中SS,COD的去除能力以及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等;此外还对酸性水用作混凝剂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湿地处理法净化煤矿酸性矿井水是国外近年来研究比较活跃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处理效果好,而且还具有投资低,维护费用小等优点。本文对国外这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供国内有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渗透(FO)工艺处理酸性矿井水(AMD),以NaCl为原料液、MgCl2为汲取液,研究了汲取液浓度、膜取向、流速等操作条件对正渗透水通量及反向溶质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FO对AMD中的Al3+、Fe2+、Cu2+、Zn2+等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分别达到99.8%、100%、98.9%和99.5%,硫酸盐的截留率达到97.5%;采用纳滤工艺回收正渗透汲取液,对于Mg2+的截留率达到73.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徐庄煤矿矿井水水质的分析,阐述了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方法,并最终确定了以反渗透工艺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及相关设计参数。矿井水经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1.
煤矿酸性水是由于煤层开采后改变了原来的物理化学环境,从而使煤层中硫化矿物如黄铁矿等的氧化而产生的,这一氧化过程是由微生物参与下完成的,为了揭示煤矿酸性水产生的机理,我们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并进行了预测防治研究。1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特性研究 我们首先从煤矿中取样(水样、煤样、煤泥样),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获得了PZ  相似文献   

12.
贵州煤矿酸性废水“被动处理”技术的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酸性矿山废水治理的现行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围绕贵州煤矿废水排放的现状及特点,把贵州煤矿废水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两种预防和治理矿山酸性排水的方法:对正在开采矿山实行碳酸盐岩充填采空区技术,避免酸性矿山水外排;对废弃矿山排水采取坑口"(有氧/缺氧)垂向折流式反应池"技术,对酸性废水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一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废水经其处理,水质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水质可以完全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反渗透技术在高硫酸盐硬度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介绍了高硫酸盐硬度矿井水的水质特点,通过试验确定反渗透装置阻垢剂种类、选择和投加量,最终确定适合高硫酸盐硬度矿井水特点的反渗透处理工艺,工业性应用表明反渗透脱盐率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5.
油脂化工企业的生产废水主要含有动植物油脂、甘油、磷脂、脂肪酸等有机污染物,这类废水一般采用隔油、气浮和生化法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处理。电仪控制系统是保证废水处理可靠性和处理效率的关键。废水的絮凝过程需进行pH值控制,储槽和处理池需进行液位控制,生化处理过程和刮渣系统需进行电气联锁控制,另外,废水处理的结果也需要进行自动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6.
酸性矿山排水被动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及危害,以及国内外处理酸性矿山废水技术的最新进展,对酸性矿山废水(AMD)处理方法从主动处理技术和被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了介绍,主动处理技术主要是中和法,此方法使用碱性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石灰、石灰石、苏打、苛性碱、过氧化钙、氨等)中和AMD。被动处理方法是利用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和生物过程处理AMD,被动处理技术有:人工湿地,缺氧石灰沟,垂直流动系统(如连续碱度产生系统),转换井,石灰塘,可渗透反应墙法,石灰石过滤床(LSB),矿渣过滤床(SLB)和敞口石灰渠道。并将主动处理技术与被动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废水对河流沿岸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粤北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开发活动产生的选冶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横石河水中,给横石河流域沿岸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对沿岸土壤剖面重金属总量和形态的分析表明, Pb、Zn、Cd、Cu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 以Cd污染最为严重, Pb、Zn也达到中度污染至强污染. 河流水体和土壤的pH值对金属总量和可交换态离子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土壤中金属总量、金属可交换态含量随着土壤酸度的变化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地处下游地势低平污染严重的上坝村, 农田表层土Pb、Zn、Cd、Cu的总量分别达到257.762, 350.235, 5.083和186.901 mg·kg-1, 分别超出国家标准的1.03倍、1.75倍、16.9倍和3.7倍, 且污染渗透至土壤的深层,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8.
铜陵相思谷尾矿用于处理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相思谷尾矿是夕卡岩型矿床尾矿的典型代表,以富含碳酸盐为特征.为了考察该尾矿砂在AMD淋滤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用于处理AMD的有效性,研究在自行设计的动态实验柱中填充尾矿砂,在保持进水理化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对其进行80 d的连续淋滤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期检测出水的成分,实验结束后对尾矿砂中元素赋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出水pH值始终维持在7.5以上;Cu、Zn、Fe离子浓度分别保持在0.1、0.4、1 mg.L-1以下;尾矿砂的渗透系数逐渐降低,由初始的0.23 cm.s-1降至实验结束时的0.10 cm.s-1;固体中元素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进水Cu2+、Zn2+主要通过2种作用被固定:Fe氢氧化物的吸持和自身沉淀(形成碳酸盐).研究发现铜陵相思谷尾矿具有较强的酸中和潜力,在中和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重金属离子的淋滤迁移,相反会对其产生沉淀和吸附,因此,可以考虑将该尾矿作为AMD处理的有用材料进行废物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实验室筛选、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简称SRB)菌群,分别考察以麦芽糊精、污泥、乙醇、乳酸钠等为碳源时SRB的生长状况,同时模拟野外环境进行柱淋滤实验,分析在不同碳源作用下原位控制酸性矿山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这4种碳源时,SRB还原硫酸盐能力的大小依次为:...  相似文献   

20.
矿山酸性废水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该文以浙江省开化县废弃石煤矿山排放的酸性废水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在自然环境下的自净化机理。结果表明,下游地表水水质并未因酸性废水的汇入而低于一类水质标准。通过对开化县汪川村废弃石煤矿硐酸性废水流动沟渠和下游汪川村溪流的水、底泥中铁、镉元素含量、赋存状态进行调查并辅以实验室模拟试验,得出三价铁离子在弱碱性水环境下的沉淀和对水溶态镉元素的吸附是矿山酸性废水自净化的关键。整个酸性废水自净化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地下缺氧环境下酸性废水生成-流动进入地表环境阶段,地表富氧环境下酸性废水流动阶段,地表弱碱性水环境铁元素沉淀阶段。基于矿山酸性废水的自净化原理,通过人为调节矿山酸性废水p H值和Eh值可促进AMD中铁元素氧化,并以水铁矿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水溶态镉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