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煤炭开采对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慧  宋建民 《环境保护》2000,(10):26-27
本文针对目前山西省煤炭开采区地面塌陷现状,确定工采亿吨煤地面塌陷的系数为2335m^2,预测到2020年全省塌陷面积将达到2700km^2,对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石拐区实际,阐述了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与危害,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以地面塌陷,煤矸石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为重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手段,建设生态经济为中心的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型煤矿集中分布和多年、多煤层重复开采,地下采空区范围不断扩大,致使地面出现沉陷变形以至塌陷,造成居民房屋及地面设施不均匀沉降而损坏;矿坑的长期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及降落漏斗的形成,并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岩溶地面塌陷。本文以富盛煤矿为素材,针对该地区较为突出的采空地面塌陷及变形、矿坑疏排水引发的岩溶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预测,力图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4.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影响及损失的定量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机会成本法并引用了煤炭统计数据对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土地造成的破坏进行了测算,预测了2000年以前每年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在破坏造成的损失是45.06亿元,其中98.76%是由井工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引起的,露天开采造成的损失约占0.78%,约有0.47%损失产由煤矸石占地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石膏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开采遗留下大面积采空区,地面塌陷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有效的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预警工作对防灾减灾救灾至关重要。传统的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方法,如大地形变测量法、遥感测量法等,因其时效性有限难以提前预警。以荆门市A石膏矿为研究对象,引入微震自动监测技术用于该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预警,通过对微震信号分析,发出地面塌陷的预警信息。结果表明:2021年2月16日22:00—23:00时间段利用微震自动监测技术监测到大量的震动、微震事件,而地面塌陷于次日10:00才表现出来,即采空区地下塌陷源开始时间比地面塌陷显现早10 h,说明通过对微震事件和微震波形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提前发布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警信息,为救灾工作赢得充足的时间。微震自动监测技术在湖北省A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预警中的成功应用,对我国其他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警具有示范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七台河矿区地面塌陷的现状、危害、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塌陷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与生产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它广泛分布于各矿区,煤矿尤甚。以七台河矿区为例,论述矿区地面塌陷现状,阐述地面塌陷所造成的危害,分析地面塌陷的成因,最后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以及农业劳动力转产困难,人口有再度回归趋势的原因,重点阐述塌陷区综合整治,在尊重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前提下,重建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建立以煤矿为依托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面塌陷是滦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灾害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本文通过对滦县地区由开采铁矿和岩溶作用引起的塌陷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区划,为滦县地区地面塌陷灾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开发煤矿塌陷区发展农业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问题的提出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吞蚀了大批的良田 ,毁坏了众多的村庄和地面建筑 ,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统计资料表明 ,淮南、淮北、徐州、大屯四个矿区一年就要塌陷土地 172 4 0亩 ( 1公顷为 15亩 )。这就意味着一年将有 140 0 0多人 (按人均耕地 1.2 2亩计算 )因失去土地而失业。这些都充分说明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塌陷 ,不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 ,而且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在人多地少的矿区 ,发展生态农业 ,综合开发利用塌陷区土地资源势在必行。2 矿区生态农业的含义及特点“生态农业”是由生态学界提出的新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和研究井工煤矿采空区所引发的地表沉降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特点,评估其对矿山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矿山生态保护和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相似文献   

11.
巴东县杨家坪地区出现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间已有十多年,且日益严重。本文在分析了杨家坪地区地面塌陷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后,指出采矿是造成该地区地面塌陷的重要原因。并用极限平衡拱法阐明了不同地层、不同开挖跨度与冒落高度的关系,据此提出了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矿井水、煤矸石、地面塌陷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应用IKONOS高分辨卫星数据对神府矿区煤炭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地形地貌下,采空区塌陷的遥感影像特征,解译采空区塌陷88处,采空区塌陷面积6354.54 hm2。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风沙草滩区解译效果欠佳,在黄土丘陵区遥感解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局部地区地面塌陷,土壤质量随之下降,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根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调查呼伦贝尔某煤矿塌陷区附近不同类型土地的植被地下生境中不同层片的养分运移、植物根群结构和植物群落特征,将不同层片的土壤肥力测试结果与植物根系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并分析不同区域土壤的质量以及植物根系在各层片的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提出草原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和植被恢复的生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草原区、地面塌陷裂缝区、地面塌陷治理区和草原耕地区的植物根系、土壤肥力分布具有近似的规律性,肥分含量从表层土壤到深层土壤逐渐减少;地面塌陷治理区肥分含量基本恢复到背景值,但植物种类单一,根系主功能区稍浅,有机质和速效钾流失严重,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为了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必须做好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工作,复垦时尽可能保证所种植植物的根系结构完整,覆土厚度应达到60cm。  相似文献   

1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开采煤炭必然造成土地的废弃。以开滦煤矿为例,经过110多年的开采,已形成6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塌陷面积达10666.7ha。按经验数据塌陷体积为釆出体积的70%左右,塌陷波及  相似文献   

16.
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塌陷积水区是煤矿开采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它已成为淮南市地表水体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对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概况和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塌陷积水区水生生态环境状况和目前的生态状况水体所能支持的功能用途的简单综合评价。发现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对塌陷积水区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复垦利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1995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12.92亿t,居世界第一位。煤炭开采引起地表塌陷,造成土地挖损和压占,使矿区大量耕地、地面建筑物和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安定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已经给矿区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使矿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断下降,矿区生态系统正在发生退化。华东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煤炭产区,该地区为高潜水位区域,因此该地区的生态退化具有其独特性,地表塌陷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地面积水、水土流失等是引起这一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工业、化工及民用燃料都对煤炭的需求量有了进一步地提高。人们在不断开采煤炭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煤炭开采不论是地下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地下开采主要会引起地面塌陷、废水废石等污染,露天开采因其大面积地直接暴露于地面,会带来含有有害物质的扬尘及散发出各种硫化物和碳化物的有害气体等。因此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协调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当今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1]。本文主要论述煤矿开采带来的几种主要环境问题如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及相应的治理策略,旨在为治理煤矿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乡镇煤矿点多面广,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废水和有害气体,造成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地面沉陷等环境问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应加强规范监督管理,使煤炭开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