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河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不仅要考虑去污效果和成本,还应兼顾资源化利用。以太湖西岸宜兴市新建镇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的3种污染源为对象,调查获得该镇3种污染源污水负荷、各污染物(总氮、总磷、氨氮、COD)输出负荷及农田灌溉需水量,并估算污水农用灌溉潜力和养殖粪污氮磷农用潜力。结合当地适宜的单项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在达到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全部畜禽粪污处理后还田(模式Ⅰ)、全部畜禽粪污处理后还田及部分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后农灌(模式Ⅱ)2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估算系统各污染物削减量和成本。结果表明,每年全部畜禽养殖污水(71.96×10~3m~3)和部分水产养殖污水(2 277.11×10~3m~3)经处理达标后用于灌溉,可以满足新建镇农田灌溉需水量(模式Ⅱ);该系统总氮、总磷、氨氮和COD入河削减率分别为84.3%、94.2%、89.6%和94.0%,每年N、P肥施用量可分别减少81.8和39.9 kg·hm~(-2)。为了节约成本,仅考虑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达标用于农灌(71.96×10~3m~3)(模式Ⅰ)可满足3%农田灌溉需水量,该系统总氮、总磷、氨氮和COD入河削减率分别为83.0%、93.7%、88.7%和93.7%,每年N、P肥施用量可分别减少52.0和34.2 kg·hm~(-2)。所提出的2种肥水资源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可为新建镇污染控制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结合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了农业污染物(COD、TN和TP)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入河量,对比分析了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结果表明,COD、TN和TP排放量分别在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及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COD和TN排放量占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2%和45%,COD排放量占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达91%,COD排放量占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达80%;而不同产业对COD、TN和TP排放量的贡献率也明显不同,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对农业COD排放量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种植业对农业TN排放量的贡献率接近60%,水产养殖业对农业TP排放量的贡献率接近60%。因此,若要削减有机物,应主要从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着手;若要削减氮类污染物,应主要从种植业着手;若要削减磷类污染物,应主要从水产养殖业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区农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可为农业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控制和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现行的环境管理及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中还没有完整的农业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该文阐述了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农业生产类型污染物产排过程的特点,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3个方面初步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以期为研究农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核算体系的关键参数和制定减排核算技术方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基于当前农业污染减排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新琪村为例,通过污染源及水环境调查,分析平原河网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的产生来源与特点,并估算调查区域面源污染负荷及比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业、农村生活污水和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氮、磷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31.73%和21.59%;农村生活污水对磷污染负荷贡献最大,占39.48%;氮、磷养分投入过高,导致种植业氮、磷污染负荷比例分别为27.69%和28.53%;畜禽养殖业氮、磷污染负荷比例分别为10.75%和10.40%,对区域氮、磷污染贡献率最低.建议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区转移到高投入密集型种植业,通过合理的工程和技术措施降低水产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河湖相连水系水体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流域上游洮滆水系河湖相连,湖荡密布。以滆湖—太滆运河、漕桥河—太湖为例,分析了该区域水系特征、生态状况、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湖相连水系污染治理控制方案。通过加强流域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削减污染负荷,控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高湖荡自然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拦截并净化水系入湖污染物,为入湖河流提供清洁水源;对入湖河流集水区各类污染源进行治理,拦截和控制沿线污染物进入入湖河流,建成清水河道,提高入湖河流自然净化能力,使污染物在入湖河流运移过程中进一步削减,在河湖连结处等关键水域构建强化净化污染物的生态拦截工程,再次削减入湖污染物,并对水系各污染控制要素进行系统调控和优化配置,在上游地区构建太湖污染防控和水环境保护的安全屏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冠截留率、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林地0~20 cm土壤抗冲刷系数为分析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4种森林群落的面源污染控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森林群落中作为天然林的楠竹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887 7,面源污染控制功能最好,其次是人工阔叶林(0.7794)和人工混交林(0.6992),人工针叶林(0.636 1)面源污染防控能力相对较弱.在人工林方面,阔叶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7794,面源污染防控能力最好,其次是针阔混交林(0.699 2),针叶林灰关联度值最低为0.636 1,其面源污染防控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洱海水质保护必须直面的不可逃避的问题。在系统调研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洱海流域不同农业产业、行政区域、农用地、入湖河流和入湖河口湿地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及特征,介绍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采用的技术,总结了入湖河口湿地、农田灌排沟渠和湖滨缓冲带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产生的积极作用,阐明大蒜不合理的施肥和轮作模式,奶牛、猪和肉牛等大牲畜的养殖以及土地利用的频繁改变等是导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的化肥减量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蚕豆轮作以及蚕豆间作大蒜模式,既能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又能保证作物优质适产。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入湖河流生态系统以及养殖业等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然生物膜对面源污水中氮磷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源污染负荷在一些区域已经成为地表水体的第一大污染源,如何有效削减污染水体中氮磷污染负荷已成为重要科学问题之一。自然生物膜是生长在淹水固体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与周边非生物物质交织在一起的聚集体,广泛分布于水土界面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有效去除水相中的污染物,因此,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净化。综述了自然生物膜去除氮(反硝化、吸收、氨挥发和吹脱)和磷(吸收降解、吸附、共沉淀)的机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总结了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型功能材料耦合自然生物膜提升氮磷去除效率的主要进展。最后,展望了将自然生物膜与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相结合并应用于大尺度污染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的前景。该综述可为自然生物膜及其类似微生物聚集体净化污水以及自然生物膜群落结构优化和功能化研究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太湖流域常见的菱角、水葫芦、梭鱼草、圆币草等水生植物和人工水草、塑料立体弹性填料为生态强化载体,构建"水生植物-载体生物膜-菌藻"复合型生态系统,研究了稻田排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去除特性,构建氮、磷污染物的降解动力学模型,并调查了沟渠内"微生物-藻类"生物相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沟渠运行期间,随着水稻进入不同的生长阶段,系统内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去除率都呈普遍下降趋势,总磷、氨氮、总氮、硝态氮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1%、92.3%、77.5%、88.6%,其中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各实验周期的污染物降解趋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模型.经生物相分析揭示:随着复合生态系统运行延续,系统内微生物、藻类的种类及Shannon-Weiner index等多样性指数呈不断增长趋势,表明复合生态系统水质改善后更适于多种类细菌与藻类生存与繁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菌、藻、水生植物及其表面附着的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作用,强化了生态沟渠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0.
畜禽粪便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及堆肥化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业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畜禽粪便中多种抗生素残留,畜禽粪便成为了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总结了畜禽粪便中多种抗生素复合污染现状及其在土壤中的生态毒理效应,综述了堆肥化技术去除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堆肥化技术研究显示:针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特性差异,控制堆肥过程的相关参数,提高堆肥化处理技术去除效果,是解决畜禽粪便多种抗生素污染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前沿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污染生态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与此同时 ,从生态学发展战略的角度 ,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阐述。认为污染生态过程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污染生态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是污染生态学应用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 ,将会推动污染生态化学和污染生态毒理学等学科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对截污前后的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两周年的季度监测.结果表明,截污前深圳河落马洲段没有发现大型底栖动物;截污后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多样性指数(H′)有随时间推移呈增加的趋势;截污后底泥中硫化物、总氮、总磷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从无到有,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从少到多,群落结构处于向多样性恢复的过程中.图6表2参11  相似文献   

13.
Pollution Taxes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in an Oligopoly Supergam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an emissions tax on the incentives for oligopolists to acquire alternative pollution abatement technologies.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terms of a repeated game an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firms may reject the option of acquiring the pollution abatement equipment, even when this lowers their produc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4.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污染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作为重要的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食品包装、医疗器材、儿童玩具等产品中。研究表明DEHP在水、土壤、空气等各个环境要素以及食物、饮用水中已被普遍检出,并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DEHP的环境暴露和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总结了DEHP在室外大气、室内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食品和饮用水中的污染现状,并对DEHP的替代产品进行总结;此外,本文深入探讨了DEHP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以及对生殖发育、肝脏、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健康毒性效应。最后,结合DEHP在环境暴露调查和毒性效应研究方面的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DEHP的环境暴露调查,制定相关环境基准值与标准限值,开展慢性生态毒性效应和人体健康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Pollution haven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using a spatial-economy model of two countries and two sectors.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generates cross-border pollution which reduces cross-sectoral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goods, and lowers local income. We derive a demand-reducing effect that discourages firms to move to the country with lax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 the absence of any comparative advantage. Our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s that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forces can alleviate the pollution-haven effect: a pollution haven may not arise i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slightly more stringent in the larger country.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imple theoretical extension from the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 to characterize the main features of pollution havens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ood market access to high-income countries and corruption opportunities). Using structural and reduced-form estimations, we find that pollution havens are not a “popular myth” for European firms, laxer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significantly explain the location choice of polluting affiliates. We analyze in depth the role of trade costs (using variou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measures), a 1% increase in access to the European market from a pollution haven fosters relocation there by 0.1%. We also find that corruption lowers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which strongly attract polluting firms: a 1% increase of corruption fuels relocation by 0.28%. We test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via simulations. The protection of the European market (e.g., a carbon tax on imports) to stop relocations to pollution havens must be high (a decrease of the European market for Morocco and Tunisia equivalent to 13%) not to say prohibitive (31% for China).  相似文献   

17.
铅污染与儿童健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鉴于我国青少年铅中毒趋势的不断递升,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了铅中毒的来源,找出铅中毒的对策。通过阐述铅中毒的现状和临床症状,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解决有关健康和环境的问题,需要多部门的综合协调完成,只有整个社会都关心环境问题,重视对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铅污染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排放高度的污染源对城市大气污染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沈阳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源按其排放高度分成3类:(1)烟囱高度<35m;(2)35m≤烟囱高度≤55m;(3)烟囱高度>55m。并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别高度的污染源对沈阳市各监测点的浓度贡献,通过计算得知,沈阳市35m以下的污染源SO2的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16.5%,而造成的地面浓度却占45.8%,其贡献率接近一半;烟囱高度在35~55m之间的污染源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14.7%,造成的地面浓度占33.7%,;55m以上的污染源SO2的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68.8%,而造成的地面浓度只占20.5%。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二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来源 ;二的毒性 ;日本、美国、德国等国二恶英污染状况及各国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