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COD(化学耗氧量)是反映水体受有机污染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规定COD的标准测定方法有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清洁或较清洁水样,其检出下限为0.5毫克/升,测定上限为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样宜采用重铬酸钾法,其检出下限为50毫克/升。重铬酸钾法对有机物氧化效果较好(一般在90%以上),但标准法测定时需加热回流2小时,耗时耗电,不宜批量分析。为了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生化需氧量是反映水质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实际分析工作经验,通过对稀释与接种法测定BOD5计算公式的推导,剖析和总结了用稀释与接种法测定水样BOD5的过程中,稀释水溶解氧、环境温度、稀释倍数、毒害物质、接种液等若干因素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快速推算废水中的BOD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需氧量(BOD5)是评定污、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经典的稀释接种法测定BOD5步骤烦琐、耗时。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污水增加,水质监测工作日益增多,有必要找出测定BOD5更简便的方法。实验表明,总有机碳(TOC)与BOD5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的原理虽不尽相同,但对于同一类污水,  相似文献   

4.
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是定量表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2个重要代表性指标。传统的COD在线监测方法在监测有机污染物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系统比较了COD和TOC在线监测方法在特殊水质中的应用。结果显示:TOC对难氧化有机物的氧化效率高达98%,高氯离子和无机还原性离子对TOC测量误差影响分别约为10%和7%。TOC可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情况,最后对TOC指标在水质在线监测中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强氧化剂的条件下,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由于多数水体易受有机物污染,通常将COD作为水体中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又用于表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机物含量。重铬酸钾法常为欧、美采用,而高锰酸钾法在日本广为应用。长期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6.
地表水中TOC与COD换算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总有机碳(TOC)相对于化学需氧量(COD) 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且TOC测定仪操作简单,数据准确。通过18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COD与TOC监测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TOC与COD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地表水的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化学耗氧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耗氧量,通常被作为衡量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性指标。对于河流和工业废水的研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评价来说,它是一个重要而易于获得的参数。 COD的定量方法随氧化剂的种类、氧化反应的温度及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因有机物的种类与浓度的不同使氧化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化学耗氧量COD是对水中存在的易氧化物质的一种量度。在水质管理,水资源保护规划、污染源治理中COD是主要的控制指标之一,本文结合苏南大运河水文特征、污染现状,对苏南大运河COD的污染规律及大运河主河道衰减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苏南大运河的水文特征 苏南大运河从镇江谏壁闸起,向南穿过常州、无锡、苏州三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市)。沿线工副业生产发达,小城镇密集。江苏境内谏壁致平望段全长190公里,沿运两侧共有支流377条,常年有行水能力的共210条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 ,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主要采用重铬酸钾法 ,对清洁水和轻度污染的地表水多用高锰酸钾法 (高锰酸盐指数 )。由于测定体系酸碱度的不同 ,高锰酸钾法又有酸性法与碱性法之分。生化需氧量是一项测定耗氧量的生物方法 ,相对地表示水样中微生物可分解的有机物量。一般对于同一水样 ,COD、酸性高锰酸盐指数(酸性法 )、碱性高锰酸盐指数 (碱性法 )和BOD5 这4个测试数值之间存在以下 3种数量关系 ,了解这些基本关系对分析测试工作有较大的帮助。1 酸性高锰酸盐指数 >碱性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随溶液的酸碱…  相似文献   

10.
辽河水体主要污染指标时空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7~2009年辽河干流8个常规监测断面的历年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确定辽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2007年前辽河水质首要污染指标是COD,2008年和2009年氨氮超过COD成为辽河水质污染首要污染指标;分析干流两项指标的时间、水期、空间分布规律,明确给出水质污染重点治理时段和河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卫河实际情况,采用总量控制模型对卫河水质中有机污染指标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与实际监测数据较为接近的结果,其中COD预测精度达85%,BOD5预测精度则达到了95%以上。该方法简便直观、易于掌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的4个监测断面2001~200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确定主要污染因子并计算权重,从而对流域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第一主因子主要包括溶解氧、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第二主因子的主要代表指标是总磷;氟化物、总大肠菌群数对第三主因子贡献明显。由综合评价结果得出,石头口门水库总体属Ⅲ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饮马河(烟筒山断面)和岔路河(星星哨水库断面)水质属Ⅲ类,主要受第一主因子影响;双阳河(新安断面)水质属Ⅴ类。流域水质主要受到了农业非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1-2015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5年松花江流域国家监测网30个可比断面监测数据,从流域和断面水质变化、各项指标超标情况和浓度变化、污染负荷等方面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该流域长期以来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染均有明显改善,但氨氮污染改善不明显。在继续加强COD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有效削减氨氮排放是促进松花江水质改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库仑仪法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了考察;测定结果与化学法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比较了库仑仪法和化学法测定水中COD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监测中,五日生化需氧量测试结果的计算较为繁杂。当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时,五日生化需氧量测试一般总要估算,或依据化学需氧量或总有机碳计算几个稀释倍数进行稀释、培养、测试。今将稀释倍数引入测试结果的计算公式,经过数学变换得出较为简捷的测试结果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以来,国内外普遍采用五日20℃培养测得的BOD作为水质污染指标,以氧的mg/1表示,所以又称为标准稀释法,通常用BOD_5或BOD_5~(20)表示。BOD_5测定值约相当于最终生化需氧量的67%。 标准稀释法测定的BOD_5值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根据,而且在操作上还存在繁琐、费时、精度较差等缺点,长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对BOD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对标准稀释法加以改进,同时还对开展测  相似文献   

17.
对大量不同行业和水样的实际样品进行BOD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与五日生化需氧量法(BOD5)的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BOD快速测定法的注意事项以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某些可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是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普遍规定于20 ℃±1时培养5天,分别测定培养前后的溶解氧,二者之差即为BOD_5值.由于BOD的测定与时间、培养温度有关,所以水样的保存规定为冷冻或4℃下,不能超过6小时.因水网地区受交通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此要求,尤其是夏天,室外环境温度达30℃以上,更给BOD_5的监测数据带来较大的误差.本文试验了在相对冷藏条件下(<15℃),经一定时间保存后水样BOD_5值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COD与TOC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对比了 COD和 TOC 两种水中有机污染指标测定方法原理,得出了 TOC 在直接代表水质有机污染、氧化有机物完全、产生二次污染物少、测定时间短和消耗劳动力少等方面优于 COD 的结论,并分析了 TOC 取代 COD 的难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COD监测方法进展及其优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需氧量(COD)监测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直接反应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因此COD监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对准确掌握水体污染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回流时间、冷凝方法、消解方法等环节的改善,可以提高COD监测值的准确度,而且便于操作,二次污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