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沈阳市为例,为进一步在空间上识别沈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结果表明,沈阳市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3 652 km~2,占沈阳市国土总面积的28.4%。  相似文献   

2.
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资源县的生态环境特征,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目标,从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方面建立了资源县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运用GIS叠加分析、空问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划定资源县Ⅰ和Ⅱ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明确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资源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其它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为实践区域,与多类规划衔接,划定青岛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青岛市最终划定59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合计1120.65 km2,占国土面积的9.9%.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确立"三生"空间和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青岛市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麻阳县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并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目标,从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方面建立了麻阳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技术方法。运用空间统计分析、GIS叠加分析等技术,划定麻阳县I类和II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确定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麻阳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其它县、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依据和行动纲领。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有效载体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落实均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有效地协调和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3类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土地沙化、水土流失2类典型生态问题,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定量揭示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明确的地块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8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9%,主要分布在北部燕山山地、西部太行山山地和冀北坝上高原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森林、草地二者面积比例比红线外高55.7%,红线范围内的植被NPP平均值比红线外高23.5%,划定结果符合“以较小面积获取较大服务”原则,适于作为京津冀地区最重要、最需要严格管控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和土壤保持重要性3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评价了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极重要区面积为19 244.00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9.25%,主要为生物核心栖息地、极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土壤保持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为46 814.76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22.56%;一般重要区面积为141 344.08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68.19%.   相似文献   

9.
冯倩  周忠发  侯玉婷  陈全  王历  谭玮颐 《环境工程》2017,35(12):154-158
为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三都县为例,结合三都县实际情况构建包括2个准则层、5个要素层、9个指标层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遥感影像上提取评价指标数据,结合GIS技术与生态功能区功能状况指数(FEI)模型评价三都县生态功能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三都县生态环境质量总评价值为65.33,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良好趋势,但各个乡镇生态环境质量不一。全县存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少(仅占全县国土面积29.83%),污染物浓度接近超标状态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三都县水源涵养功能定位,未来发展应加大水源涵养能力与水土保持能力的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2 084 790 hm~2,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3.2%。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区内森林覆盖率低,系统的抗性较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弱;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等。建议通过出台省级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规章,依法保护生态红线区;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及建立定期评价和考核机制,对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管控。  相似文献   

11.
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是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是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核心部分,选划方法尚处探索阶段。本文在探索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与生态特征分析、潜在的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类型初步识别、海洋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构建、边界确定等方面构建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选划技术方法,最后以泉州湾为例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共选划5种类型10个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约占泉州湾海域面积的50.28%。  相似文献   

12.
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运用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和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区域(生态主导功能区)的划分方法,依据生态保护原则和土地开发适宜度,将城市生态主导功能区划分为禁止、限制、优化和重点开发区4种类型.介绍了该方法在大连市的应用.结果表明,大连市禁止、限制、优先和重点开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域土地面积的56%、19%、12%和13%.  相似文献   

13.
运用3S技术,基于2000、2010年遥感、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等,通过模型评估及处理,确定了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及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132.26km~2,占全市面积的18.9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000~2010年,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2.91%(2000年)、54.65%(2010年),林地、湿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农田、草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减少;10年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减少2313.18万元,减少率为3.60%,表明该区生态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以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防风固沙类型的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趋势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等,对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较差,其中以察哈尔右翼中旗的植被覆盖度为最高,数值在30%~60%之间;乌拉特后旗植被覆盖度为最低,处于2.31%~8.89%之间.2000-201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以低等级(0~20%)和较低等级(20%~40%)为主,两等级面积占90%以上;处于高等级(60%~80%)和较高等级(80%~100%)水平的区域面积总和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62%.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由高等级向低等级的转化趋势明显,植被退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4%,植被改善面积仅占1.63%,基本不变的区域占44.97%.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同期降水响应关系良好,大部分区域二者呈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与同期气温关系不明显,大部分区域二者呈负相关,说明降水是影响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基本图层;并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实际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区面积约为37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良区面积为2 30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区面积为2 95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9%;差区面积为2 60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6%。该研究结果对治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维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引导煤炭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以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域,结合西北地区典型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形成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特点,选取与区域煤炭综合开发活动具有重要关联的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煤炭综合开发生态风险管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分级结果的空间转化,划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3个煤炭开发的生态风险管控区.结果表明:①禁止开发区面积约131.6×104 km2,占西北三省(自治区)总面积的46%,主要分布在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的盆周及周边地区,总体上呈"三环"分布,禁止开发区应禁止一切煤炭开发活动.②限制开发区1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及天山北麓以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人工绿洲,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兼顾保护农田、地下水,维持防风固沙功能方可进行;限制开发区2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酒泉地区黑河流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及和田地区的荒漠生态系统内以及环塔里木盆地外围地区,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兼顾防风固沙功能及生态系统保护方可进行.③适度开发区分布较为分散,在保护特定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发.研究显示,需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生态风险管控区提出差别化管理要求,重点对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的煤炭开发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提出由限制为主转向优化发展为主的管理方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InVEST和MCR模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保护中国大江大河源头区及水源补给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生态系统状况指数为指标,通过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为主。2000-2010年,三江源区和若尔盖区生态系统状况整体表现为好转,甘南区、祁连山区和南岭山地区生态系统状况整体表现为基本稳定大小兴安岭区、长白山区和阿尔泰山地区生态系统状况整体表现为轻度退化。大小兴安岭区退化面积占该区面积的比例最大,为42.54%;三江源区和祁连山区退化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6.26%和6.93%。大小兴安岭区、长白山区和南岭山地区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阿尔泰山地区以中度和重度退化为主,甘南区以轻度退化为主。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2015,43(3)
近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等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四山”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功能区、金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优化.  相似文献   

2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219-22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整个黄河流域缺乏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且现有敏感性评价方法存在一些不足,该研究基于GIS采用改进的方法、对围绕高质量发展界定的黄河流域内的4种主要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依次是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冻融侵蚀及水土流失,其极敏感性面积分别为33.54、3.80、2.72和0.69万km~2,依次占流域总面积的16.20%、1.84%、1.31%和0.69%。(2)流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较高,极敏感区面积为39.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02%,集中分布在巴丹吉林、腾格里及乌兰布和沙漠及其周边、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阴山北麓至浑善达克沙地西部、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柴达木盆地周边、青海东南部及邛崃山区。该研究可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