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寒地区氨氮降解菌诱变筛选及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虹  王婧  华珍  王博  李格  刘刚 《环境工程》2016,34(9):13-16
应用紫外诱变技术,将1株从湟水河北川河段水源中分离得到的氨氮降解菌,置于5℃下胁迫培养,筛选出1株氨氮降解率较高的诱变菌YB-6,同时将其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氨氮处理,进行遗传稳定性试验。通过对诱变菌的接种量、反应时间和p H单因素试验的研究,确定了试验菌株在水样中氨氮降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紫外诱变的最佳处理时间为30 s,在5℃条件下,诱变菌株YB-6对生活污水的氨氮降解率达到50%以上,且具有遗传稳定性;并确定了试验菌株YB-6最佳降解条件为:接种量为15%,反应时间为60 h,p H为10.0,在5℃下,对生活污水的氨氮降解率达到68.62%。  相似文献   

2.
优势菌对焦化废水中几种有机物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焦化厂曝气池活性污泥和废水处理工艺出水中筛选出6株革兰氏阳性优势菌,根据菌株、菌落形态和大量生化实验将菌株鉴定到属.确定了降解所需的最佳实验条件.分别为温度30 ℃,转速100 r/min,菌株投加量20%(V(菌液)/V(废水)).实验发现,筛选出的6株优势菌对喹啉、吡啶和萘有良好的降解效果,但以喹啉为碳源和氮源筛选出来的H24,H26和H31对喹啉的去除率优于其他3株菌株,而以萘为唯一碳源的H14对萘的去除率优于其他菌种.6株优势菌的驯化活性污泥能进一步提高对喹啉、吡啶和萘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潮土中微生物对氮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土壤中微生物对氮素降解规律,对于土壤氮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河北平原潮土中筛选出8种高效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所筛菌种进行16S r DNA分析,选出最适菌株通过固定化载体将菌种制成菌剂.探讨了用加入所筛菌种及拮抗菌的菌液和地表水分别滴灌小白菜对土壤中的氮降解产生的影响,并测定土样磷脂脂肪酸(PLFA)的值.结果表明:以硅藻土为载体硝化细菌的氨氮降解率达到38%,硝态氮合成率为205%;以硅藻土为载体的氨化细菌氨氮合成率为1 71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硝态氮降解率达到367%.加所筛菌液滴灌对土壤总氮和氨氮的降解效果较好,硝化作用也较强,加菌后土壤中微生物量明显增加,且更快到达峰值.对不同土样不同时间磷脂脂肪酸数据分析发现,在白菜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均产生了1次峰值,且加入所筛菌的先到达峰值.对于任丘和阜城土样来说,加入所筛菌后,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相应增多,对土壤微生物环境有所改善,微生物也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4.
以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黑臭废水的更多细菌为目的,从不同重污染水体和底泥中筛选获得了多种细菌,并对其降解能力进行检测。净化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50多株细菌中有12株对废水COD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在45%以上;有4株菌对废水氨氮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在30%以上,其中4号菌株对COD和氨氮都有很高的降解能力。经16SrRNA基因鉴定,4号菌株为不动杆菌属,由单因子优化实验得出4号菌株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7.5,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22h时,微生物达到稳定期。在此条件下,4号菌株对自然黑臭废水COD和氨氮的降解率可达到92%和72%。  相似文献   

5.
一株耐盐原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株新分离到的耐盐原油降解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并对其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做了初步研究,确定了该菌株降解原油的最适条件为:原油的质量浓度为0.5 g/L、NaCl的质量浓度为30 g/L、pH值为8、温度30℃、摇床转速140 r/min、接种量为3%.在最适条件下,经过5 d的培养,原油的降解率为68%.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应用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6.
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降解MC-LR的细菌,将其编号为Q3.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该菌能以MC-LR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7 d内可将初始浓度为0.96 mg·L-1的MC-LR降解为0.37 mg·L-1,降解效率达到61.5%.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缺陷短波单胞菌能够降解藻毒素,并且在此菌种中扩增出了降解过程的关键基因mlr A,推测该菌可能与已报道的Sphingomonas sp.ACM-3962等菌具有相同的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胜利油田采油厂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石油高效降解菌SY-02,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总石油烃(TPH)浓度为1%(W/V)培养液中接种一定量的该菌,30℃、200r/min摇瓶振荡培养7d,TPH降解率可达71%。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等指标分析,初步鉴定该菌种属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绿针假单胞菌)。纯烃底物降解实验表明正十六烷最易被SY-02菌代谢,其次是单环芳烃苯,然后是二环芳烃萘和三环芳烃菲,环烷烃较难被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茶皂素为研究对象,以茶皂素的降解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地衣芽孢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混合发酵降解茶皂素,分别探讨接种比例、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及接种量对其降解的影响,再通过曲面响应设计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降解率显著性次序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摇床转速接种比例,得到最佳的优化条件为:混菌接种比例1∶2(V/V),发酵时间12.8 d,发酵温度30.68℃,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为8.81%,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茶皂素的降解率达到(73.76±0.63)%。说明混菌对茶皂素的降解有着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皮氏罗尔斯通氏菌DX-T3-01苯酚降解特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自德兴铜矿对重金属Cd2+有较强抗性的皮氏罗尔斯通菌DX-T3-01菌株,经驯化发现其对苯酚也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该菌株苯酚降解最佳条件为:30℃、pH 7.0、转速150 r/min、接种量1%(V/V),并探讨了外加碳源和重金属对苯酚降解的影响。在最佳苯酚降解条件下,初始苯酚浓度为500 mg/L的苯酚经56 h后可降解至检测限,最高可降解苯酚浓度为800 mg/L。当初始苯酚浓度300~600 mg/L时,菌株降解苯酚的动力学过程符合Monod零级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从皂素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耐高氯离子(CaCl)2的皂素废水降解菌S616,并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降解性能研究。综合16SrDNA测序结果和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确定细菌S616为坚强芽孢杆菌;以皂素废水(COD6230mg/L,[Cl-]=20000~30000mg/L)为例,研究其降解能力:发现该菌株能有效去除皂素废水中COD的能力,能在3d之内去除废水中的COD为70%以上(实验条件:恒温35℃,140r/min振荡,pH=7.5~8.0)。  相似文献   

11.
一株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定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取自某焦化厂生物处理装置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菲的降解菌株PH1。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PH1进行了菌种鉴定。采用累托石、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作为固定化载体材料,氯化钙作为交联剂,将菲的降解菌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小球,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微生物小球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菌株PH1初步鉴定为茄镰孢菌或该菌的一个株系。在微生物包埋量取10%(v/v)的情况下,固定化茄镰孢菌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累托石2.5%,PVA11%,海藻酸钠0.3%,CaCl2 3%。对于初始浓度为40mg/L的菲溶液,游离茄镰孢菌经过108h对菲的降解效率达到49.25%,固定化茄镰孢菌小球可明显提高对菲的去除效果,经32h,去除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用含M盐(2-硫醇基苯并噻唑)的橡胶工业有机废水驯化活性污泥,分离出8株高效优势菌,并初步鉴定到属.对8株菌种降解橡胶工业有机废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处理6 d后,各单菌株对橡胶工业有机废水的去除率均在55%以上,其中Y8的去除率达到82%.对复合菌降解橡胶工业有机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5 ℃,pH为8是复合菌降解的最佳条件.对废水稀释会导致碳源稀薄,降低降解率.多因素正交实验表明:降解该类废水的最佳条件是ρ(葡萄糖),ρ(尿素),菌量和转速分别为2 g/L,1.0 g/L,20%和80 r/min.   相似文献   

13.
油脂高效降解菌处理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4种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了 1 2种菌 ,考查了它们对含高浓度植物类油脂污水的降解能力 ,各菌种 72h内对CODCr超过 1 0 g/L油脂配水的去除率都接近或超过 80 % ,特别是编号为GSH -1 ,GSH -2 ,GSH -3的 3种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2 % ,92 9% ,92 5%。选用高效降解菌GSH -1进行了相关影响条件试验 ,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该菌降解油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菌生长适宜条件为 :pH 6~ 7,温度为 3 2~4 5℃ ,油脂浓度 <2 g/L ,适宜条件下该菌在 3 0h内对餐厅实际含油污水CODCr的去除率达 86%。表明经筛选驯化所获得优势菌在高含油、含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去除油脂类污染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处理油制气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菌种Q10,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该菌可以利用3-甲基喹啉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着重研究了该菌在好氧条件下利用3-甲基喹啉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降解特性.并初步分析了3-甲基喹啉的降解中间产物。实验结果表明:菌种Q10对3-甲基喹啉具有较高的降解性能.3-甲基喹啉降解的主要途径是首先生成单羟基化合物、多羟基化合物,然后主要在苯环上发生开环反应进一步降解。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土壤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会威胁公众健康。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因低廉、绿色和无二次污染等备受关注。为了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筛选高效的石油降解菌种,该研究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经16S rRNA鉴定分析为琼式不动杆菌,该菌株对1%的石油的降解率高达60.2%。利用扫描电镜分析该菌株在石油污染土壤降解前后的形态变化原因,并通过改变降解环境的盐度、pH以及接种量的单因素实验,探究3种因素对细菌的活性、生长量和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细菌形态呈节杆状,且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并分泌一定的胞外聚合物;在石油浓度为1%的条件下,该菌株对盐度的耐受性在4%以下,适应的p H范围为5~9,投菌量在15~20 mL时,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一株克雷伯氏菌的多环芳烃降解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以萘为单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确定此株克雷伯氏菌降解萘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和底物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株克雷伯氏菌能够高效降解萘、荧蒽、苯并(a)蒽等多种多环芳烃,且对萘的平均降解率达62.5%。确定该菌株对萘的最佳降解条件为37℃、1 200 mg/L的底物浓度、3%的接种量,且菌株对萘的降解率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依次大于受接种量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胺硫磷降解优势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已驯化好的活性污泥菌是悬液中分离筛选出水胺硫磷的降解优势菌,并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当温度为25℃,PH为6.5~7.5,水胺硫磷进水浓度135mg/L,停留时间为12h,在供氧条件下,水胺硫磷降解率可达72.3%,而混合菌在最佳条件下,其水胺硫磷降解率为55.8%,本文还要菌种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8.
实验进水中COD、苯酚、氨氮的初始浓度分别为400、400、200 mg/l,当优势菌混合比(即高效酚降解菌:高效氨氮降解菌)为1∶2,采用一次性投加的方式时,考察了生物强化A/O工艺运行参数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水力停留时间为35 h,优势菌种固定化小球投加比1∶10(V小球∶V反应器体积),外回流比为300%,曝气量为35 ml/min,曝气方式采用微孔曝气的方法时焦化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水力停留时间从常规A/O工艺的70 h缩短到35 h,出水达标.  相似文献   

19.
在小型实验填料塔内长满生物膜的陶粒上,以甲醛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分离纯化出具有降解甲醛能力的菌株,为后期研究生物降解甲醛的机理提供菌种来源。文章采用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和分类;通过单因素(pH、接种量、甲醛浓度)实验,研究各因素对菌株降解甲醛的影响并以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挂膜,建立新的填料塔系统。实验从填料塔内筛选出了两株甲醛降解菌,并分别命名为P_1、Q_1;经序列鉴定再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实验,菌株P_1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Q_1属于甲基营养菌属(Methylobacterium)。在含甲醛浓度300 mg/L的培养基中,相同培养条件下,菌株P_1在44 h内的甲醛降解率为92.8%,而菌株Q_1在28 h内的甲醛降解率为97.9%;当甲醛初始浓度700 mg/L时,菌株P_1、Q_1均能够完全降解溶液中的甲醛且菌株Q_1对较高浓度的甲醛耐受性好。两种混合的甲醛降解功能菌对甲醛气体净化效率可达99%以上,甲醛生化去除量于21 d后保持在16 mg/(L·h),表明填料塔的甲醛降解功能菌群挂膜成功,且填料塔对甲醛废气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首钢焦化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1株能以吡啶为唯一碳、氮源的细菌BC026,它具有自絮凝特性,对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壮观霉素具有抗性,可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中良好生长.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和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确定该菌为Shinella zoogloeoides.纯菌对单基质的降解实验表明,在30℃、180 r/min和pH为7的条件下,当投菌量为0.1 g,L时,BC026可在17 h内将400 mg/L吡啶完全降解;在吡啶初始浓度为99~1 806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BC026均能保持降解活性,较高初始浓度的吡啶对BC026的生长产生一定抑制,但BC026在适应后对吡啶的降解速率较快;降解最适温度为30~35℃,最适pH为8.BC026对吡啶的代谢途径研究表明:降解的第一步是断开吡啶的2条C-N链,生成氨氮和戊二醛,随后戊二醛被氧化为戊二酸,并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吡啶中的氮有59.5%转化成氨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