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是一种将厌氧生物处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处理技术,在提升出水水质的同时同步强化生物能回收.因此,AnMBR对于生物质废物处理和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在作用原理、操作优化和污染机制探索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但膜污染问题仍然是制约该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形成的基本机理与影响因素,并对膜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以期为AnMBR膜污染控制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是一种富含碳的材料,可以由各种有机废物原料制备,例如木材废料、农业废物和城市污水污泥.生物炭因其碳含量高、阳离子交换容量高、比表面积大、结构稳定等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生物炭的原料来源与性质及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基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差异,重点阐明了生物炭尺寸效应对土壤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并对其修复土壤污染物和改善土壤质量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在将生物炭实际应用于环境修复时,应更加关注生物炭老化后性能的改变.综上所述,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尺寸效应差异调控土壤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瑞典有害废物处理处置厂──SAKABSAKAB是1976年瑞典政府确定在瑞典中部的库姆拉镇附近建立的一个有害处理处置合资公司,总投资为4500万美元,政府投股96%,其它4%由瑞典市政协会及工业废物处理基金会占有。公司所在地交通方便,有公路、铁路相通...  相似文献   

4.
电子废物含有大量的金属、塑料和阻燃剂等物质,如果处理不当,电子废物将向环境排放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废物处理所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已经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几个电子废物处理处置典型地区。本文对近5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涉及电子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污染物,电子废物处理处置活动所致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以及电子废物处理处置活动对动植物和人体的污染风险等,并提出将来关于电子废物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提出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入手,介绍了我国当前的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现状。通过分析和比较蒸汽灭菌法、热裂解法、微波处理法、等离子体法等几种处理方法,寻求适宜我国国情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个项目正在促进采用一些替代方法从电镀和金属表面处理中回收金属。这些方法一般需要在现场分离废物,由“中间人”公司或集团把废物收集起来并将其以可接受的形式运到金属回收或提炼公司。本文给出了从处理过的滤饼和电镀污泥中回收锌、镍、铜及铬的实例,以及成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生物脱臭的应用及其原理;并以自采的泥炭为载体,以硫化氢氧为试验气体,进行原始泥炭以及经过各种处理后泥炭臭性能的对比试验,由试验证明泥 一种比较理想的脱臭生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陆光华  万蕾  苏瑞莲 《生态环境》2003,12(2):220-223
介绍了治理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处理法、异位处理法(现场处理法、预制床法、堆制处理法、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处理法)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主题: 1.环保工程技术:气候变化问题;酸雨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生物多样性保护。 2.废物最少化、处理与处置先进技术;低废和无废技术;物理—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工艺控制和监测;废水海洋处置。 3.固体和危险废物控制工程技术。 4.多目标和多准则决策。  相似文献   

10.
废物最少化是美国首创的一项减少废物发生、降低废物处理与处置费用,使环境保护与企业生产目标结合起来的制度。本文介绍了废物最少化的定义、形成机制、意义、实施组织体系、实施程序、着手环节、成功要点以及废物最少化的特点,并从应用基础与困难等方面分析了废物最少化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废物末端处理、以循环为目的的废物减量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4个阶段进行论述,从中得出以消费促生产、创新组织模式以及依法推进等经验与启示,并结合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在制度、技术与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对这些经验与启示做出适用性分析。据此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加强循环社会建设、建立废物处理中介组织、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强立法和公众参与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分类地位和降解特性不同的两个高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菌株Arthrobacter sp.AD30和Pseudo-monas sp.AD39,用于阿特拉津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试验.填充聚氨酯泡沫的小型生物反应器阿特拉津降解实验表明,在进水的CODCr为1702 mg·1-1、阿特拉津浓度为133 mg·1-1和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的条件下,出水的CODCr稳定在100 mg·1-1以下,阿特拉津浓度在0.2 mg·1-1以下,均达到国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523-2008).土壤的生物修复实验表明,含有200 mg·kg-1阿特拉津的土壤接种上述两个菌株,在30℃处理20 d以后,土壤中99.1%的阿特拉津被去除.这些结果表明,由AD30和AD39组成的混合菌株在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医疗废物管理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和传染病疫情防控大局。该研究基于我国医疗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统计数据,结合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政策与实践,提出当前医疗废物管理主要存在的统计口径不一、信息化管理不足、自行处置配套标准缺失、无害化利用研究不足、供给与处置能力不匹配、处置设施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最后结合疫情新形势对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影响,针对制度配套、流程衔接、落实执行、监督管理、布局优化等多方面提出相应展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多管齐下,及时更新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加大缺失配套标准研制力量的投入力度,加强输液瓶(袋)回收利用路径研究,通过实行医疗废物分类分流管理、集中处置与应急处置方式并举、城市与乡村问题同步推进、建立高效供需对接平台等方式,优化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布局,实现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互联互通,完善信息统计路径,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废物治理现代化体系建立,推动形成多方联动的信息化监管执法工作格局,坚决守牢民生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哥德堡地区找到了与处理海洋和工业源产生的含油污水有关的问题的综合解决办法。油港处理厂允许处理700000立方米/年污泥、压舱水、污水及其它含油废水。经过化学絮凝、浮选和双滤料过滤处理之后,处理水含油量不得超过5ppm。 从一开始就与环境主管部门及废物产生者本身密切合作,致力于改善处理结果。通过提高意识、改善控制及在发生源进行更大程度的分离,使得有可能大大降低原废物流中的污染物浓度。最近的计划包括含芳族化合物的废物流和重污染水分别处理。活性炭法和空气吹脱法等辅助处理方法也在评估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对棕壤中Cd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Cd污染棕壤,探讨单施不同量(20和4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PB)和棉花秸秆生物炭(CB)、20 g·kg~(-1)磷肥(P)以及两者配施对污染土壤p H值及5种形态Cd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炭、磷肥及其联合作用对棕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可显著降低土壤p H值(较CK降低14.64%),单施生物炭以及两者配施均可提高土壤p H值(较CK增加0.99%~24.67%),以单施40 g·kg~(-1)花生生物炭处理土壤p H值增幅最显著。单施磷肥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增加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单施生物炭和配施处理均可使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减少,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显著增加(49.76%)。在相同施炭量(20 g·kg~(-1))下,配施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高于单施处理,且花生秸秆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处理效果优于棉花生物炭与磷肥配施,Cd活性系数分别为0.150和0.236,即2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20 g·kg~(-1)磷肥(P+PB_2)混合处理最有利于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量生物炭施用与蚯蚓互作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设置了仅有土壤(S)、接种蚯蚓(SE)、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接种蚯蚓并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E)、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和接种蚯蚓并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E)6个处理,开展了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显著降低蚯蚓生物量,与接种前相比,S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18%,SL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26%,而SH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高达37%。培养结束后,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9.8、538.0和258.3μ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7.1、34.5和23.4μg·kg~(-1))。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接种蚯蚓处理N_2O排放量,且生物炭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86.1、682.2和420.7 m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46.9、268.7和165.9 mg·kg~(-1))。添加生物炭降低了接种蚯蚓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但仅高剂量生物炭添加处理(SHE)与无生物炭处理(SE)间存在显著差异。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蚯蚓、生物炭均对土壤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蚯蚓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仅对N_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在所有处理中,添加生物炭均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因此,高剂量生物炭施用可能通过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对蚯蚓活性的影响来抑制蚯蚓作用下的土壤N_2O和CO_2排放。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室培养发酵、谱学分析、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化学前处理、化学 -生物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经化学熟化剂A、B预处理 2 4h后 ,其IR结晶指数从 1 1 0 5分别下降到 1 0 4 6、1 0 79;经化学 -生物联用技术处理 ,大大加速稻草腐热 ,其中化学熟化剂A -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 ,可使稻草在 1 4d内腐熟。水稻增产 1 0 %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有机肥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而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取决于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离位溶液培养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及香蕉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的防病效果高于有机肥和不施肥处理,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防病效果分别达到55.4%和28.5%;香蕉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包括草酸、苹果酸和反丁烯二酸,以草酸为主,ρ(草酸)占ρ(有机酸总量)的百分比为83.6%~93.0%;生物有机肥比有机肥更显著降低香蕉根系分泌物中ρ(苹果酸)、ρ(反丁烯二酸)和ρ(有机酸总量),不同处理处理根系分泌物的ρ(有机酸)依次为: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不施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氨基酸种类和质量浓度最大,有机肥次之,生物有机肥处理中根系分泌物的ρ(γ-氨基丁酸)、ρ(β-丙氨酸)、ρ(a-氨基丁酸)、ρ(谷氨酸)、ρ(天冬氨酸)和ρ(磷酸丝氨酸)均显著高于有机肥和不施肥处理;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主要氨基酸[各氨基酸质量浓度占ρ(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大于5%]有磷酸丝氨酸、苏氨酸、γ-氨基丁酸、乙醇氨和肌肽,其中ρ(磷酸丝氨酸)和ρ(γ-氨基丁酸)显著高于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ρ(磷酸丝氨酸)、ρ(丝氨酸)、ρ(异亮氨酸)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8和-0.95,与ρ(鹅肌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00.生物有机肥降低了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质量浓度,增加了氨基酸的种类和质量浓度,且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根系分泌物中一些氨基酸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生物有机肥在香蕉枯萎病防治中起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城镇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厌氧水解 -高负荷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附着在塑料模块填料上的微生物系统对城镇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处理的绿色环保技术。厌氧水解池和高负荷生物滤池采用的塑料模块填料具有高空隙率、高附着面积、高布水性能和抗堵塞的优异性能 ,并无须回流。当厌氧水解池水力停留时间为 4h ,生物滤池水力负荷为 30m3/ (m2 ·d) ,该系统处理城镇污水的CODcr去除率达 75 % - 85 % ,BOD5去除率达 85 % - 95 % ,SS去除率达 85 % -95 % ,处理后出水的上述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国家二级生物处理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伴随阴离子对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性质各异的伴随阴离子通过影响进入土壤的外源Cd2+后的形态转化,而影响其迁移特性和生物毒性。对此进行了解将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治镉污染的技术措施。通过室内连续培养试验(0~70 d),研究了伴随阴离子(NO3-、C1-、SO42-)对Cd2+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形态分配与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阴离子对添加外源Cd2+溶液后的土壤Cd吸附作用能力表现为:SO42-NO3-C1-;SO42-处理在20 d时吸附率达最大值(93.61%);NO3-与C1-处理在30 d时吸附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2.25%、67.97%。初始状态土壤中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可交换态Cd含量与比例最低,占总Cd含量不到10%。添加1.0 mmol·L-1外源Cd2+处理后,在培养期内(0~70 d),表现为可交换态Cd含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残渣态Cd含量有机结合态Cd含量。土壤可交换态Cd在0~70 d分配系数达到38%~61%,其中SO42-处理培养10 d达到最大值(61.09%),NO3-与C1-处理30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74%和41.80%)。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在30 d时趋于饱和,其含量(0~70 d)表现为SO42-C1-NO3-。3种伴随阴离子处理的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在0~50d无显著性差异。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随着培养周期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其吸收转化分配比例相对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低。从生物利用度系数来评价镉形态的危害程度,初始状态土壤中其危害程度表现为生物潜在可利用态生物难利用态生物易利用态。添加1.0 mmol·L-1的外源Cd2+溶液后,SO42-处理的表现为:生物易利用态生物潜在可利用态生物难利用态;C1-和NO3-处理的表现为生物潜在可利用态生物易利用态生物难利用态。这表明,镉形态在SO42-处理伴随下对土壤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对C1-和NO3-处理严重。外源Cd2+溶液进入土壤主要转化为可交换态Cd(SO42-NO3-C1-),SO42-处理培养10 d达到最大值(转化系数为61.09%)。可交换态Cd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容易被生物吸收利用,对环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