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敦煌阳关湿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明显的特点。人为活动对该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湿地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的严重威胁。这也对该湿地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阳关自然保护区内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规划湿地、开展湿地资源监测、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本文对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相似文献   

3.
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湿地资源研究是对湿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揭示湿地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影响,协调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论文分析了湿地资源研究的现状与战略需求;国内外在湿地资源监测,湿地资源功能评价,湿地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湿地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与全球变化,城市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旅游,典型区域湿地动态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等领域最新进展。并结合国内外湿地资源研究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湿地资源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协调和优化的关键因素。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核心,重点构建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及主要工业布局将对水资源利用、盐湖水盐平衡、重点湖泊湿地保护、绿洲安全和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或带来累积性生态环境风险。针对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提出了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布局的优化调控对策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三门湾湿地遥感时间序列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湿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对明晰海湾资源环境基底、了解综合开发潜力,促进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三门湾湿地为研究区,利用1984—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基于湿地地物光谱指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对三门湾湿地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三门湾湿地面积变化显著,主要位于宁海县南部、三门县东北部以及象山县西南部地区;从海湾面积变化趋势看,1984—200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3—2009年呈加速下降趋势,2010—2019年则呈平稳发展趋势。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湾形态变化显著,海岸带管理政策的供给过程变化成为海湾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可为后围填海时代湾区建设与海湾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2009年联合国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确认了红树林、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滨海湿地受围垦、港口开发、陆源污染等人为活动干扰,面临湿地面积骤减、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亟须实施一系列对策措施来保护我国珍贵的滨海湿地资源。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滨海湿地面积为524. 5万公顷,相比1975年减少了约28. 7%。本文对我国滨海湿地类型和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湿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管理与保护我国滨海湿地的对策建议。如下:(1)落实制度方案,制定《滨海湿地管理办法》;(2)完善滨海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分批发布《重要滨海湿地名录》;(3)建立滨海湿地修复制度,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4)健全滨海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建立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站。  相似文献   

7.
南沙地区是广州城市空间“南拓”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南沙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南沙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详细分析了南沙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南沙开发建设中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航运工程的开发与建设会对河道所处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河道型湿地,因此在环评阶段如何分析航道建设对湿地的影响尤为重要.主要通过航运工程本身的特点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结合,通过使用GIS叠图法、生态机理分析方法分别从土地利用资源、湿地水资源、鸟类行为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提出在航运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湿地重建、支流保护"、鸟类监测等措施,以保护航运过程中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航运工程生态影响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大致呈递减趋势;1987~2013年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强度不断增加,且与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和草地为湿地转出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转出面积的63.71%和21.69%;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的降低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化是内因,而人为活动干扰,尤其是开垦造田和水利修建加速了湿地退化.最后,论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保护区管理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编制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实现湿地保护目标和落实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对于加强湿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湿地资源的不确定性、资源多样性、多部门管理、土地资源权属等特征对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目标,构建了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界定了湿地资源资产、湿地资源负债和湿地资源净权益,讨论了湿地资源管理目标确定、湿地资源质量、湿地生态产品利用、湿地资源人为原因增减等相关问题,并基于本研究分析了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应用。  相似文献   

11.
藏东南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藏东南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藏东南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藏东南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法: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使藏东南湿地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藏东南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藏东南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藏东南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法: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使藏东南湿地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分析了安徽池州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动植物资源分布和湿地生境特征,探讨了影响平天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一是修复与完善平天湖湿地生境,控制周边农村面源污染;二是拓展海绵城市建设成果,限制城市污水排放;三是创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四是依托《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最严格的湿地生态管控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7夕200201376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朱建国…(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一2000,(4)一万。一52环图N一59 我国是全球湿地面积第三大国,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蓄洪能力严重下降;气候调节受到影响;土壤环境逐渐恶化;水体污染不断加重;土地沙化日渐形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保证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湿地保护立法;控制湿地开发规模;调整湿地利用模式;建立避灾农业工程。X37 200101377世界荒漠化与防治对策/李…  相似文献   

15.
辽河三角洲湿地为海陆交界、淡成水交汇,地势低平,易发洪涝,河道变化频繁,人类生产活动活跃,因此,湿地的保护策略值得重视。本文阐述了辽河三角洲湿地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分析了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划分为原生湿地(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湿地(养殖池塘、水库、盐田)的基础上,评估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通过遥感影像所提取的2000年、2010年大连市不同类型岸线长度和面积数据,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围填海资源潜力评估模型并对大连市围填海资源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潜力值,人工湿地原生湿地,原生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岩石性海岸;人工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养殖池塘近岸水库盐田。  相似文献   

17.
倪晓宁 《环境保护》2012,(16):54-56
湿地的公共物品特性导致在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限制性监管。然而一些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规制的作用也相对有限,存在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现象,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极为不利。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和退耕还湿等方式积极保护湿地。2011年底我国通过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新增湿地和恢复湿地保护面积529万亩。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类型之一,其资源、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潜在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滨海湿地遭受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当前,如何基于科学发展观,将滨海湿地纳入循环经济系统之中,更加合理地进行开发、保护,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基于对山东滨州地区典型滨海湿地资源开发实践的研究,结合中国其他地区湿地开发保护的经验教训,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进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滨海湿地资源开发思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中国“十一五”时期的湿地开发、保护工作以及部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借鉴、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产活动空间,通过修筑人工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将天然的海岸带开发成陆地,以供人们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围填海开发的主要目的。虽然白沙湾海域海岸整治保护项目可形成海湾面积3670亩,滨海水域面积约3100亩,利用白沙湾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资源,实现临港新城白沙湾海岸段城市岸线功能,同时防潮挡浪,提高临港新城的防灾减灾能力。但是工程的施工也让海洋资源受到了无法磨灭的影响,水动力逐渐下降、海鲜产量的减少都预示着海洋的平衡正在倾斜。本文主要以临海市白沙湾海域海岸整治保护项目为例,研究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湿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江西湿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西湿地的主要特点,论述了江西湿地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