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确切掌握事故频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杜绝或减少事故,我们对1981~1984年每月事故频度作了统计分析,并深入探讨高温季节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1981~1984年7~9月份事故率的统计见  相似文献   

2.
管道内瓦斯爆炸温度与压力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瓦斯爆炸的火焰温度及压力峰值在管道中的传播规律,采用瓦斯管网爆炸测试系统进行试验,通过爆炸压力和爆炸火焰温度采集系统采集数据。在相同点火能量和点火位置的条件下,分析了体积分数对瓦斯爆炸的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的影响,及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管道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瓦斯体积分数低于9.5%时,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瓦斯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同一体积分数下,温度峰值最大值出现在最接近爆源的位置,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接近爆源的温度峰值下降较明显,随管道延长,温度峰值的下降减慢且趋于平缓;温度峰值与传播距离近似呈三次函数关系;冲击波压力峰值随管道传播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时空特征,对2012—2017年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快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事故发生的时相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于每年的7、8月份,1、2月份较少;每天事故高发于10—12点和16—17点;事故高发区域有北五环外京藏高速周边区域、西二环附近区域和东二环至东四环区域。外来人口的流动迁徙、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域人口和生产经营单位与事故的发生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对60多年来,尤其是近30年生产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演变规律并对包括"十二五"期间在内的近中期发展趋势做了初步预测。作者认为虽然2010年上半年重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但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生产安全事故总体风险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应用时间动态序列方法对2010-2020年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职工十万人死亡率和特大事故发生频度3项指标做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人数量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虽然"十二五"期间内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超出2003年峰值可能性较小,2015年后则可能明显持续下降;职工十万人死亡率十年内继续保持稳定下降,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很小;2010年可能成为近几年特大事故发生频度较高年份,2011年内会有所下降,此后5-10年之内还有再次出现反复风险,但总体保持在8起以下,峰值超出2005年几率很小,特大事故间隔天数的曲线拟合回归分析显示,近中期重特大事故在某一时段频度集中发生的几率仍然较高,对此应保持警惕。作者认为,应急准备欠缺,救援能力不足和应急管理系统存在明显脆弱性是重特大事故频发与伤亡后果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政策干预时效分析表明:近年来,政策时效干预度持续加强是安全生产形势逐渐稳定好转基本原因之一,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提示重特大事故频度变化是政策时效干预力度增减的格兰杰原因,即表现为被动性干预,明显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作者建议,我国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应逐步实现由被动的事故推动型向主动的目标拉动型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有关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某单位今年1~8月份发生12起工亡事故,死亡15人,其中发生在周六、周日的就有8起,死亡11人。由此看来,周六、周日也是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切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煤矿事故,研究高温高湿环境对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影响。挑选60名矿工和5名在校学生作为被试者,通过试验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矿工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再对收集的4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最后将每组的15份数据作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人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认知能力都下降;高温高湿环境使人疲劳加重、动作出错率明显增加。温度37℃、湿度80%是矿工忍耐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对矿井风流热交换计算常用的参数之一即显热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定量分析了显热比与通风时间 (巷道壁面温度 )、巷道壁面的湿度系数、风流的相对湿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通风开始后 ,壁面温度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而降低 ,显热比也随通风时间增长而降低。显热比随巷道壁面湿度系数的增加而下降 ;随着风流相对湿度的增加 ,显热比增加  相似文献   

8.
超高强度钻杆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脆性断裂事故,为了从断裂力学角度揭示其冷脆现象的本质,采用ZBC2302-D型示波冲击试验机,获得了不同温度下超高强度钢在冲击断裂过程中的力-位移曲线,并对比分析了冲击功、起裂功和裂纹扩展功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国家标准GB 4161—2007中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冲击试样的裂纹扩展量Δa和阻抗应力强度因子K_R;同时,引入K_R阻力曲线,得到超高强度钻杆在不同温度下的剩余强度图。结果表明,当冲击试样开始出现裂纹时,随温度降低,钻杆的初始起裂应力有所增加,出现硬化现象。当钻杆出现一定长度的裂纹时,随温度降低,阻抗应力强度因子越来越小,而且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剩余强度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温度降低,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逐渐下降,表明钻杆在低温下更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7日,徐州某高校发生一起触电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2016年8月7日21时30分许,徐州某高校发生一起触电事故,造成2名学生身亡、1名学生和1名保安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0万元。事故经过2016年8月7日晚,一场暴雨袭击江苏徐州,2 h降水量达115 mm,造成徐州某高校图书馆西侧混凝土路面积水约30 cm深。21时30分许,该校3名留校准备考研的2013级学生吴某某、陈某某、蔡某,从教室晚自习后返回宿舍途中,经过图书馆西侧混凝土路面减速带附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小液化石油气沸腾液体扩展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采用ALOHA软件对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事故进行研究,基于液化石油气泄漏量、空气湿度、风速、储存温度等爆炸事故后果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泄漏量越大,沸腾液体扩展蒸汽云爆炸事故产生的火球直径越大,燃烧时间或热辐射时间越长,且造成的危害范围越大,事故后果越严重;随着空气湿度增加,事故影响的范围逐渐减小,事故后果相对减小;随着液化石油气储存温度增加,事故影响范围逐渐减小;风速对于事故影响范围无影响;空气湿度、储存温度及风速对火球直径及火球燃烧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锅炉事故     
锅炉事故,一般容易在受压部件的薄弱部分发生,也有在超过耐压强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锅炉事故同操作得好坏有直接关系。另外,如对点火或截止阀的操作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瓦斯爆炸或水冲击,使坚固的结构瞬间破坏。 过热和烧坏 过热──锅炉钢材具有随温度上升强度下降、延伸性增强的特性。当温度上升到 400℃左右,强度将急剧降低,温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数值时,钢的组织便发生变化,强度显著降低。这时仅是组织变粗,用退火等热处理方法能恢复钢材原来的性质。这就称做过热。 烧坏──温度升高到接近熔解点时,使钢材中的一部分碳素燃烧了。此…  相似文献   

12.
《劳动保护》2008,(11):82-84
今年进入9月份以来,全国重特大事故多发。由于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奥运会之前选择了停产,全国没有发生特大事故。然而从8月下旬之后,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就有11起。10月7日,国家安监总局通报的9起特别重大事故就有5起发生在9月份以后。  相似文献   

13.
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典型的物理模型及数值模型来模拟RTO燃烧室发生苯气体爆炸事故及其泄爆过程。结果表明:点火源设置在RTO底部且泄爆口设置在顶部时,更有利于保证RTO设备的系统安全。泄爆口开启后,燃烧室内的压力会在20 ms内达到常压,泄爆过程普遍存在二次峰值现象。燃烧室爆炸过程中燃烧室内达到压力峰值的时间随初始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大爆炸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燃烧室内达到的爆炸压力峰值随苯蒸气-空气初始化学计量比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化学计量比为1.4时,爆炸压力峰值最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不同环境气象条件的风险污染源,选取最大高峰浓度和最大高峰浓度出现的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型AFTOX中大气稳定度、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对其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速一致时,大气稳定度对最大峰值浓度的影响总是大于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以及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而最大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对各参数的敏感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受限空间煤尘爆炸毒害气体传播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煤矿煤尘爆炸后毒气对人的危害,为煤矿防爆、抑爆和安全评价,以及事故应急救援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煤尘爆炸后毒气的传播伤害规律。基于质量守恒定律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煤尘爆炸后风流作用下的毒害气体在受限空间内的数学传播模型,得到巷道内毒气传播的弥散系数,计算出沿爆炸传播方向毒气浓度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划分伤害三区并推导出相应的伤害范围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毒气传播的峰值点随风流方向移动,其峰值点浓度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6.
从6月21日至7月底,我省出现交通事故高潮,8月份,事故高发势头已经下降,交通安全形势渐趋平缓。从历年来的交通事故看,驾驶员违章是最主要  相似文献   

17.
城市燃气管道在发生泄漏导致火灾爆炸事故时,在空间某点形成的风险,不仅与泄漏量、泄漏时间有关,还与空间有无障碍物、泄漏环境等因素有关。基于物理场经典的场理论,定义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风险场,推导出多个危险源在空间某点形成的风险强度公式。利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有无障碍物时爆炸事故形成的风险在空间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障碍物对空气超压峰值的影响具有距离效应。在障碍物近区,空气冲击波经反射叠加作用造成超压峰值急剧升高;在障碍物远区,空气冲击波经障碍物反射后由于随距离衰减过快,对超压峰值影响微弱,甚至没有影响。同时对有障碍物存在时进行爆炸破坏效应模拟,得到爆炸破坏效应的5个分区,界定了爆炸破坏对人身伤害程度范围。首次提出了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风险场的概念,并运用风险场理论研究了空间某点多个危险源同时存在时的风险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煤体剪切破坏过程中的电荷感应规律,基于变角板法对某矿区煤体在不同剪切角度破坏下进行电荷监测,探究了煤体在剪切破坏过程中的力-电感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剪切角增大,煤体发生剪切破坏的强度逐渐减弱,失稳破坏形式由压剪破坏向张拉破坏过渡;煤体剪切破坏过程中有显著电荷感应信号产生,电荷信号异常区域对应于剪应力突变阶段;随剪切角增大,煤体应力峰值前电荷信号逐渐减少并不断向剪应力峰值附近集中,剪应力峰值前累计的电荷量也逐渐减少;提出了煤体剪切破坏过程中产生电荷的机理主要为摩擦作用的观点;电荷感应信号峰值在剪应力达到极限强度之前出现,电荷信号峰值比剪应力峰值提前出现时间随剪切角度增加有减短趋势;在首次出现电荷峰值信号之后短时间内煤体将发生较大幅度的应力跌落过程;可以以电荷信号峰值的出现为基点来预测煤体将要发生变形破坏及通过电荷信号的整体分布特征来揭示煤体剪切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19.
氯化氢事故性泄漏扩散的后果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起BOC(叔丁氧羰基)生产中误操作造成的氯化氢泄漏事故的后果模拟分析,说明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预测事故伤亡后果和人员应急响应策略选择的作用.首先确定事故中氯化氢的泄漏量和泄漏方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扩散过程,利用室内外换气公式,得出室内外氯化氢气体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然后结合概率函数法得出室内外暴露剂量以及概率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室内外的概率变量都小于-7,因此人员死亡概率为0,与事故实际造成的后果基本相符.因此,选择相应的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毒气泄漏事故进行后果模拟分析,能定量确定泄漏事故对特定范围内造成的危险程度,预测事故伤亡后果.  相似文献   

20.
沈阳黑炭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沈阳黑炭气溶胶(BC)质量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沈阳黑炭质量浓度平均值为6.143 μg/m3,每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达51.426 μg/m3.黑炭质量浓度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00-9:00和18:00-20:00,低值出现在2:00-4:00和13:00--15:00.黑炭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近地层大气温度垂直梯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夏季黑炭平均质量浓度最低,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这与冬季取暖和近地层经常出现逆温等有关.与国外城市和国内拉萨与西宁相比,沈阳黑炭质量浓度明显偏高,但与北京和西安的黑炭质量浓度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