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和法律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行为规范就是人们行为规则和标准。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权力和义务等道德观念来评价每个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邹美玲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14-116,12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的成绩为世人瞩目。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水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具有"道德顾客"的身份,因此,人水和谐的关系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是水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但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制约了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人水之间的关系,保护黄河生态,真正实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观需要改进吗? 1、传统道德观的局限 传统道德观是关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没有涉及到与人相联的自然,排斥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随着时代而进步,伴着文明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规范的总称。“行为规范”也就是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精髓。道德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为他”、“为我”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正是“为他”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道德的特征及其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慰 《陕西环境》2002,9(4):12-14
环境道德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发展的一套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利益关系,因而又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它的历史性、利益性和复杂性决定其实施与践行需要多种力量、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6.
<正>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给将来从事具体工作奠定专业基础的,如果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被动地学习,则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  相似文献   

7.
最近,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团省委、省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发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并将于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一天举行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宣誓大会,藉此掀起活动的高潮。今年初,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等六个部委决定在全国儿童中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引导和帮助全国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具体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该计划重在培养儿童的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在活动中学做文明人、社会人、中国人、现代人,它要求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努力,以体  相似文献   

8.
<正>赏析:对于价值,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立场或用不同的尺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大体上,对人的价值评价可分为两种,即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自我评价"及从他人、社会角度出发的"社会评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我价值总是与人的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从属于社会价值的,因此,人的价值评价的尺度归根到底应是社会的尺度,而不应是个人的尺度。运用社会的尺度评价人的价值,就是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的真正所在,也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之中。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  相似文献   

9.
王羽  陆雍森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5):18-20,24
探讨了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主体范围问题,环境权利体系问题。与“人类中心论”认为道德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生态中心论”认为起码应把受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作为环境道德调整的直接客体,人类与这部分自然物构成社会的扩展体-“共同体”,环境权利体系则试图把环境权利内容扩展至生物多样性,赋予生物物种生存权利,主体范围和权利内容扩展的目的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已经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新关注。古人面对疾病时可能选择医人,也可能选择寺观、巫觋,或者自救,或者以命定论为指导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上层社会有普遍的试医、择医现象,患者及其家属掌控着医疗主动,下层民众则无法做到。所以,世俗医人与患者的关系只是医疗关系圈子的一部分而已,医人并不承担效率医疗的重任。医者面对市场竞争和患者的主动形成了重视个体疗效、注重技术保密的特点,而且秉承"医者意也"的思想,强调医者个人的决断,对医人个体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对于规模化培养医人、医药分工则缺乏热心。从理论、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来说传统医学并没有效率医疗的思想和准备。汉宋之间中国就已经出现许多类似医院的组织,医疗空间也比较多样,但是,并未催生出"医院模式"。中国传统医患关系可以比喻为农业社会"手工制品",个体精致,效率不足,而现代医患关系是工业时代的"工业化产品",回答前者能否对后者改良提供帮助的问题必须考量其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具有多样性、区域性、选择性、互动性的特点,实现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即"双服务"价值。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提高自身素质、提升道德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特点和价值对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5):116-121
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霍华德庄园》被称为"最后一本‘英国状况’小说",而福斯特本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英国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入剖析小说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图揭示福斯特这位"最后一个英国人"深刻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3.
环境墙报     
《环境》1995,(3)
环境人格属道德范畴,是人在认识环境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自觉遵从环境规律并积极维护环境平衡,从而形成人与环境互助共生机制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环境人格的塑造,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及个人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人们从讲究个人卫生、关心自身健康,到讲究公共卫生、关心他人健康,最终上升到爱护环境中的草、木、虫、鸟、土、水、石及至区域和全球环境,并关心全人类的共同生存的最高级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世纪需要新的思维意识来为新世界补充新鲜的血液和元素。拥有创新能力的和创新意识的人必然是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教学在所有的教学内容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般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社会协同治理分析视角,提出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并分析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三种模式。从三个代表性案例入手,总结出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三种创新模式,即信息公开模式、互动协商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归纳了三种协同治理创新模式的核心特征,论述了不同协同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并从技术平台、民主范式发展和社会改革三个层面论述了协同模式之间的演进关系。最后,讨论了不同治理情境下协同模式的选择问题,并阐释了互联网技术平台在协同模式构建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选择的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一、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道德的对象还应包括自然界,应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作为目标准则,掌握并遵守环境道德规范。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全民环境意识的形成,有赖于环境教育的开展,而环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环  相似文献   

17.
医学人类学     
《环境》1997,(8)
医学人类学是研究与健康、疾病有关的正规的人类活动,从生物与文化两方面综述和解释人类的行为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生物——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医学人类学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揭示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健康与疾病的特殊性。因而,它将为我们全面认识医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研究这门科学,有助  相似文献   

18.
罗巧玲 《环境保护》2020,48(17):67-68
正人与动物的关系既是一个伦理命题,也是一个文明命题。站在伦理角度,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所研究问题的表象主要以冲突、矛盾等形态出现,如"动物是否属于具备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一类的争议。究其根本,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命题属于文化命题,而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由此形成认知差异,往往会引发关于人与动物在生存、健康、发展等权利方面的争议。但从文明角度来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整体上趋向"文明化"发展—从吃生肉到吃熟  相似文献   

19.
<正>一、没有适度的警示、惩戒不利于人格的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作为自然生命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有意识的单个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化的人,则是个性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既保留着人类本能欲望和需要的丰富性,又能能动、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的要求。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使命。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不能保持独立、完整,被强大的社会规范所湮没,那么他就将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目的是利用各种考核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利用竞赛形式作为考核手段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模式。竞赛不仅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全面验证学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以赛促学"就是利用竞赛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的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