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宏观尺度上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至关重要。纵观我国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进程,规模扩张,改造自然,利益导向,忽略人本,城市病凸显。生态文明视角的城镇规划,其科学性在于比例结构和边界约束,要求天人合一,融城市于自然,还城市于民生。  相似文献   

2.
正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与此同时,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随着我国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近期,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扩张挤占生态空间、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布局、盲目围海造田等,导致区域出现自然景观破碎化与人工化、自然岸线严重退缩、大量滩涂湿地永久性丧失、优质耕地锐减等一系列格局性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于破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空间利用不均衡与布局不合理问题,优化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能源消耗,妥善处理好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A市为例,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意识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未能从长期效益角度来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意识,采取多样化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健全相关...  相似文献   

5.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为了量化城镇化对自然资本产生的变动,揭示人类资源消耗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以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域——闽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价值演变规律以及土地转化过程中的自然资本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在时间上呈波动减小趋势,空间上自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渐升高;(2)高环境质量等级中城镇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增加趋势,由0增加到10.63%,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逐渐上升;(3)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部分自然用地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化过程造成的自然资本损失总量为1.27×1022 seJ,货币价值超过6.30×109元。研究有助于完善城镇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城市群或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李竹  王兆峰  吴卫  邵海琴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136-3152
厘清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采用温室气体清单法、碳吸收清查法、碳平衡指标法和多元城镇化测量法分别测算1999—2018年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指标,利用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别分析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互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碳排放不断增多,碳吸收不断减少,碳平衡能力呈上升、下降、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四种趋势,碳排放呈“东多西少”分布,碳吸收与碳平衡能力分别呈“西多东少”和“西强东弱”分布。(2)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和城镇化综合指标不断提升,其中空间城镇化大致呈“西高东低”分布,其余则呈“东高西低”分布。(3)除空间城镇化外,中国整体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的关系均为反馈型,而各省域增长保护型数量最多,中立型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8.
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山西省城镇化特征入手,梳理了城镇化中的高碳问题,针对山西省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规划、推行绿色交通和建筑、倡导低碳生活等低碳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偏远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城镇发展缓慢 ,至1952年青藏高原全境解放时其城镇发展水平很低。其后四十多年来 ,青藏高原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具独特性 ,青藏高原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独具特色。高原城镇发展表现为总体落后 ,局部发展加速。城镇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城镇数量少 ,规模小 ,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空间上集中在河谷地区 ,呈沿交通线分布格局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设施落后 ,职能单一 ,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 ,城镇间经济联系弱 ,未能形成高原城镇体系。高原城镇化主要动力是自上而下型的政府投资拉动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投资主体 ,城镇化动力正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建设相关资料,总结和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探寻城镇化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以及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阐述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在调查和研究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资料基础上,总结列举了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结合典型案例——沈阳市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好的举措,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罗京宁 《环境工程》2023,(3):296-297
<正>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于让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发展,自觉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个人素质。由王雨辰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过程,讨论了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理论,重点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并针对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不是建城化,不是城市的蔓延,不是简单的农民市民化,更不能把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为城内贫富二元结构。山区城镇化不可丢失民族文化与地域特点。山区城镇化作为城镇化一盘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不可或缺的板块。没有山区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就是不完整的。中国是山地大国,70%的陆域国土是山地。山区城镇化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种制约因素,城镇化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山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城镇化过程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环境保护》2014,(23):10
媒体监督是推动各项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环保作用尤其重要,它和社会公众投诉举报加在一起,可以帮助环保部门发现很多难以发现的问题。——湖南省环保厅厅长刘尧臣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污水、垃圾也是资源,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情况下,各种资源都应该循环利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相似文献   

14.
用环评手段推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的提速,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防治过程中,不仅需要研发防治技术,更需要政策、管理措施上的保障。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将为农村污染防治提供解决之道。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区域内的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13,(24):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头一遭,足以显示出中央对于推进城镇化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量大面广,推进城镇化是缩短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也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就能够促进生态和谐,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本文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表明,城镇化建设在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程度不一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甚至陷入生态困境。在深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湿地保护制度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不仅是生态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湿地利用的形态、不同利用形态的基本特征,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制约湿地保护的因素涉及消费、城乡湿地环境管理差距、湿地所有权不公平机制和传统城镇化模式等,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从生态消费、产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和生态环境规划等角度创新湿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楠 《环境保护》2013,(22):45-46
通过分析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应采取的环境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日前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了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理解和悟透以上精神,也就是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要立足于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让青山绿水成为城镇化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