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单单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根本上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激励广大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公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进而对影响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是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近年公众参与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本身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公众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特点,在梳理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公众参与相关工作基础上,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应进一步明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中政府与社会各方权利和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治理工作;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应综合考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社会参与的各种要素;三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加强交流和互动;四是应定期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和效果进行评估,使公众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还存在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参与度较低、公众参与的层次不高并且参与的方式也较为单一、社会团队在环境保护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等问题。为此,要提高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就必须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保护和加强环保组织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垃圾焚烧发电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如何破解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冲突已成为当前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行政法视阈下分析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中的公众参与,试图探索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治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废弃物不妥善处理处置是环境污染的主要部分,但废弃物治理的社会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甚至缺位,同时国内也缺少相应的经验可供借鉴。现阶段,公众环境权意识逐渐萌发,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社会监督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发展水平和公众权益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长足进步。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目前中国社会监督体系的现状、途径、体系构成、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现行环境公众参与立法相对分散、较为片面、法律位阶低,由此导致参与的主体有限、方式单一、程度不深。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以公民环境权为基础,在环境和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价值。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先修订《环境保护法》,然后制定专门的"环境公众参与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环境与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生活的是否健康。在健康中国构建的进程中,公众逐步成为保护环境的核心力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是在分析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公众参与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和公益性属性为环境保护工作中实施社会治理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理论基础.本文从社会治理的内涵入手,结合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公益属性分析,探讨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推进社会治理的可行性;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再此基础上,从社会治理制度、参与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以社会治理思路推进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实践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扩大并完善公众参与评价方式、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左跃  叶翔 《世界环境》2015,(1):61-63
<正>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工业或公共服务设施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需要而兴建,其中某些设施可能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公众健康与经济财产等造成损害,因此周边公众对其强烈抵制而导致邻避问题的产生。这些引发邻避问题的设施称为邻避设施。核设施作为一种邻避设施,公众对其具有相当的恐惧并产生强烈的邻避情结。2013年,江门龙湾工业园核燃料项目因公众的邻避  相似文献   

1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过程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相关信息反馈到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中,才能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文章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对象及调查方法以及公众参与的具体实践方式,公众参与的信息发布方式和调查问卷内容,公众意见汇总及信息反馈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实施具体方法进行讨论,为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杨开华 《环境保护》2012,(17):43-45
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促进环境决策合理化、顺利渡过环境敏感期的建设性力量。2012年以来,由环境问题带来的群体性事件多发再次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公众环境参与的深度思考。2012年7月2日,因担心宏达钼铜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四川省什邡市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  相似文献   

14.
虞伟 《世界环境》2012,(6):52-53
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全社会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也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京津冀地区散烧煤治理过程中如何做好公众沟通工作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京津冀14个村镇和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开展的问卷调查和对散煤治理一线工作人员的实地走访结果,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开展散煤治理宣传工作的流程及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散烧煤治理宣传工具包的设计方案,具体回答了散烧煤治理宣传工具包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宣传工具包、宣传工具包的形式及使用效果等问题,以期为开展散烧煤治理的基层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技术方法,优化宣传策略,实现散烧煤治理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深秋入冬时节,北京等城市连续遭遇大雾弥漫天气,引发网民对空气质量的担忧,细颗粒物PM2.5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网络微博和媒体热议话题.回顾整个事件,对媒体网络的舆论焦点与走势进行梳理,从最初网民的意见释放,到媒体持续关注再到政府积极回应,媒体与网络关于让监测数据与公众对空气质量主观感受一致起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将PM2.5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等热点问题的激烈讨论,一步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巢哲雄 《环境保护》2013,41(15):22-23
众所周知,输变电类建设项目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与公众生活休戚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公众环保与权利意识迅速提升,由电磁类建设项目引发的环境纠纷、投诉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输变电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全  相似文献   

18.
陈润羊 《环境保护》2013,41(5):50-52
时值日本福岛核事故两周年,核安全是核能生命线的观点持续强化,保障核安全,公众认识、态度和行为都至关重要,公众的广泛有效参与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条件。推动我国核安全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向常态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适用于我国政治法律实际的核安全公众参与机制,将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年前的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对世界核能政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全球对核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如德  相似文献   

19.
正"雾霾门诊"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和缓解了社会及公众"谈霾色变"的恐慌,从而多增一分淡定与从容。就目前公众的科普素养而言,对雾霾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而如何应对和预防雾霾以及由雾霾引发的病症,也存在诸多的"盲区"。可以这样讲,"雾霾门诊"的及时推出,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生产走进了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工业化生产技术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将环境保护这项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面临的环境破坏状况仍然没有改善,甚至还在继续恶性发展,其实,想要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不能紧靠政府单方面的治理保护,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全民参与,我相信总有一天环境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