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浮顶油罐“小呼吸”对环境影响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浮顶油罐结合了外浮顶油罐和拱顶油罐的优点,具有特定的蒸发损耗特点.利用自制的内浮顶油罐实验平台,研究了油罐内气体空间里的油气浓度的分布梯度、分子扩散、热扩散、强迫对流等作用对油品蒸发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浮顶油罐的"小呼吸"损耗,主要是受到温度变化引起的油气分子热扩散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降低蒸发损耗的措施以及内浮顶油罐蒸发损耗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集成油气收集回收系统的拱顶罐作为汽油等高挥发性油品的储存设施日益受到重视,但对拱顶罐气体空间传热传质机理尚不清楚,需做进一步研究。建立了拱顶罐的非稳态传热传质理论模型,自编Matlab程序并通过自行搭建实验平台验证其可行性,以江苏省常州地区某液位为2 875 mm的1 000 m~3拱顶汽油罐为研究对象,对该拱顶罐在春分日6∶00~18∶00时间段储罐内油品的蒸发损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储罐内温度、传热系数、液相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并估算了储罐的小呼吸损耗量。结果表明:储罐内气相、罐顶、气体空间罐壁和液体空间罐壁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大气环境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最大值均出现于14∶00,罐内气相温度居于储罐边界(罐顶和气体空间罐壁)温度与大气环境温度之间;储罐内液相与罐壁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较大且变化幅度也很大,变化范围为31.05~73.05 W/(m~2·K);储罐内气相与罐壁和罐顶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较小且变化幅度也很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64~2.10 W/(m~2·K)和1.40~1.61 W/(m~2·K);液体空间罐壁的总传热系数最大,气体空间罐壁次之,罐顶最小,三者的变化范围依次为8.57~10.18 W/(m~2·K)、1.45~1.80 W/(m~2·K)、1.16~1.31 W/(m~2·K);在储罐内油气浓度为0的初始条件下,自6∶00至18∶00,罐内液相蒸发量为421.13 kg,气体体积膨胀量为214.06 m~3。研究结果对于拱顶罐油品蒸发损耗的评估及其油气收集回收系统的设计、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油品收发、储运过程中挥发排放出的大量有机气体,不仅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还会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为完善卧式油罐蒸发损耗的评估系统,介绍了卧式储油罐收发油及静储时损耗的监测试验过程,研究了汽油、柴油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罐内和排放口处油气-空气混合气的温度场及浓度场分布,简化了储油罐收发油及静储时的损耗量计算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造成油库油品蒸发损耗的原因及危害,并针对油罐的自然通风、“小呼吸”、“大呼吸”所造成的油品损耗,提出了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汽油等轻质油品从炼油厂或油库装车外运时,在铁路槽车装车或汽车槽车装车期间,由于油品自身的饱和蒸气压和油品喷溅、搅动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油气挥发,造成油品损耗和环境污染,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而且常常因油气逸出扩散等原因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对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结合汽油火车装车现状,于2014年对原有26套汽油火车装车小鹤管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以先进的自动密闭装车控制  相似文献   

6.
膜分离技术在油气回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品储运、销售、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油品蒸发损耗。可用膜分离技术来分离回收轻质油品蒸发排放出来的油气。介绍膜法油气回收的分离机理、应用实例和工艺设计数据,综合比较常用的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及膜法油气回收技术并获得各自的量化分值,认为膜法回收技术为目前较有可能及较容易取得突破成果的研究领域。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内浮顶储罐改造的设计、安装及使用注意事项 ,对内浮顶储罐降耗效果进行了分析 ,认为 ,拱顶罐改造为内浮顶罐 ,既可降低油品损耗 ,又降低了腐蚀和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油品蒸发损耗的机理.介绍了氮气密封技术在储运生产中的应用.认为采用氮气密封技术降低油品蒸发的损耗,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降低蒸发损耗效果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油品在储存、收发过程中,对它们的物性参数进行测定是必备的环节。根据原油蒸气压参比法测定原理,改进了油品蒸气压的测定方法。实测了多种油品的饱和蒸气压、摩尔质量及标准密度数据,重点讨论了油品蒸气压-温度的关系,拟合回归出该关系式。讨论了不同类型油品的蒸发损耗率及其变化值,阐述了油品参数在油气排放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异味气体是目前工业园区周边居民投诉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利用荆州经开区及周边的异味气体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开展了1#~5#5个居民小区典型异味气体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NH3、H2S、VOCs和臭气浓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其中H2S仅出现在1#点位并呈夏季浓度高冬季低,1#~5#点位的NH3浓度呈现冬季高夏季低,1#、2#和4#点位TVOC浓度则是夏季高而5#则是秋季高的变化特征。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H3是影响臭气浓度的主要因子,其次是H2S。1#~5#点位典型异味气体浓度的空间差异性既与其周边不同类型企业的排放有明显关系,温度和风向风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且温度的影响大于风速,在环境温度低或高时均容易出现异味气体的高浓度。因此环境管理部门在监控企业排放的同时,需结合气象条件提前部署典型异味气体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