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利用双通道在线气体和气溶胶分析仪(MARGA)在深圳冬季同时观测了PM2.5和PM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及气态前体物浓度变化,以探究气态硝酸(HNO3)和颗粒态硝酸盐(pNO3-)的气粒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气态硝酸和颗粒态硝酸盐总和TNO3(TNO3=HNO3+pNO3-)中,气态HNO3、细颗粒NO3-和粗颗粒NO3-三个部分的占比分别为9.6%、56.8%和33.6%.TNO3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上午峰值来自于细颗粒态NO3-增加,由交通早高峰排放NOx转化生成所致;白天光化学反应使TNO3的3个部分浓度均增加,TNO3在下午17:00达到全天峰值.相关分析表明,低温有利于NO3-以NH4NO3存在于细颗粒态;TNO3浓度较高时,细颗粒态NO3-占比亦升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东亚酸沉降网(EANET)和全球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等观测资料,对比各地区近地面O3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中引入在线源追踪方法,结合收支分析,确认各项作用对不同地区O3的贡献量.研究表明,模拟结果能够再现各地区O3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收支量:清洁背景地区(海洋站居多)近地面O3各项收支量较小,体积分数在-3×10-9-3×10-9/d之间,且净的化学作用大多处于损耗O3的状态;大多数陆地测站净的光化学作用为产生O3(约33.8×10-9/d).近地面O3的源主要来自对流层内部,平流层的贡献较小(约10×10-9).对于极地及清洁背景地区,平流层的贡献是O3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平流层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最大(约20.7×10-9),夏季最低(约2×10-9).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进WRF-CMAQ模型中非均相反应模块,定量研究了2017年夏季和冬季海盐与含氮气体非均相反应对我国山东沿海地区大气O3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海盐气溶胶非均相反应后,山东沿海地区夏季O3小时浓度增加了0.2×10-9~6.6×10-9(0.5%~15.5%),冬季增加了0.8×10-9~15.3×10-9(1.7%~27.4%),ClNO2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增加了100×10-12~250×10-12,300×10-12~650×10-12;夏季O3浓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而冬季O3的增加则覆盖了山东大部分地区,表明海盐非均相反应对冬季O3的影响强度及范围均明显高于夏季.海盐非均相反应引起的O3浓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日间,特别是8:00~16:00.该反应对渤海及南黄海大气O3浓度也有影响,且在这些海域生成的O3可通过4条传输路径影响山东沿海地区,甚至可影响到济南、菏泽等山东中西部地区(距离山东东部海岸线~350km);海洋大气中O3的传输可造成山东东部沿海O3浓度升高0.2×10-9~15.3×10-9,山东中西部O3升高0.3×10-9~6.2×10-9.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Fe3O4/FeS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构建非均相芬顿体系降解典型的苯胂酸类污染物(洛克沙胂,ROX).XRD、SEM、XPS和磁学测量系统(VSM)等表征结果表明,Fe3O4/FeS2呈明显的颗粒状且具有良好的磁性.降解实验结果显示,在最优条件下(初始pH值为4.5、ROX起始浓度为20mg/L、Fe3O4/FeS2投加量为0.15g/L和H2O2浓度为0.034g/L,Fe3O4/FeS2介导的非均相芬顿体系可以超快速降解ROX,1min后的降解效率达到96.74%,明显优于单独的Fe3O4或FeS2体系.此外,Fe3O4/FeS2可以通过磁铁进行快速回收利用,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使用3次后,ROX的降解效率仍超过80%.机理分析表明,Fe3O4/FeS2能够快速地催化H2O2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在·OH的作-用下,ROX分子结构中C-As、C-N和C-C等化学键发生断裂,发生脱砷、脱硝和开环等反应,进而生成一系列的有机产物(如酚类、醌类、小分子有机酸等)和无机产物(As (V)和NO3-).之后,无机砷能够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而有机产物则进一步被矿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月对东海海水和大气中5种短寿命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含量、分布来源特征及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H3I、CH2Br2、CHBrCl2、CHBr2Cl和CHBr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8.93(0.39~23.49) pmol/L、15.02(4.77~32.75) pmol/L、0.97(0.30~2.16) pmol/L、9.35(6.8~18.46) pmol/L和12.24(2.60~50.04) pmol/L.受陆源输入、水团和生物活动释放的影响,表层海水中CH3I、CH2Br2和CHBrCl2的浓度分布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CHBr2Cl和CHBr3浓度呈现点状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CHBr3和Chl-a存在显著相关性,推断浮游植物生物量可能影响CHBr3的浓度分布.大气中CH3I、CH2Br2、CHBrCl2、CHBr2Cl和CHBr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3.52×10-12(1.72×10-12~10.00×10-12)、3.82×10-12(0.20×10-12~34.95×10-12)、1.40×10-12(0.46×10-12~6.18×10-12)、1.55×10-12(0.16×10-12~4.66×10-12)和6.63×10-12(2.20×10-12~11.61×10-12).受陆源气团输送、生物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春季大气中5种短寿命挥发性卤代烃浓度分布较为复杂.海-气通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春季东海是大气中CH3I、CH2Br2、CHBrCl2、CHBr2Cl和CHBr3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保定市郊区2018年冬季PM2.5氧化潜势的特征及其影响来源,利用二硫苏糖醇(DTT)测定法对PM2.5中活性氧进行测定,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M2.5中各化学成分与氧化潜势的关系,并且利用PMF对DTTv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保定市ρ(PM2.5)平均值为(140.96±70.67)μg·m-3,高于同时期北京PM2.5浓度.氧化潜势的DTTv和DTTm值均表现出白天高于夜间的情况[DTTv白天为(2.37±0.76) nmol·(min·m3-1,夜间为(2.14±1.17) nmol·(min·m3-1; DTTm白天为(0.96±0.60) pmol·(min·μg)-1,夜间为(0.76±0.41) pmol·(...  相似文献   

7.
以电解锰渣作为光催化剂构建非均相类光Fenton体系,采用双酚S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该反应体系中双酚S氧化降解的降解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OH的生成速率模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电解锰渣中具有催化效果的铁和锰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49%和2.28%;相比UV、UV/电解锰渣、UV/H2O2和电解锰渣/H2O2体系,电解锰渣/UV/H2O2光Fenton体系对双酚S具有更好的氧化降解效果,双酚S的降解效果与电解锰渣投加量、H2O2浓度呈正相关,与pH值、双酚S初始浓度呈负相关;溶液中析出的Fe和Mn的浓度与pH值呈负相关,且电解锰渣/UV/H2O2氧化体系反应浸出的共存活性金属组分不利于双酚S降解;电子自旋共振和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电解锰渣/UV/H2O2体系中氧化降解双酚的主要活性物种是·OH.采用异丙醇构建了该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模型,计算可得·OH的生成速率R·fOH在3.22×10-9~1.1×10-8mol/(L·s)之间,与硝基苯拟合计算出的R·fOH(6.5×10-9mol/(L·s))一致.双酚S降解效率随着DO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基于自由基稳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DOM存在下电解锰渣/UV/H2O2体系中双酚S降解的动力学预测模型,发现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好符合,说明DOM主要通过淬灭体系中的·OH影响双酚S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典型喀斯特城市湖库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其交换通量(F)空间格局,以我国贵阳市阿哈湖水库(AHa)、松柏山水库(SBS)、百花湖(BHH)和红枫湖(HFH)为对象,探索了区域气象水文基础数据、碳酸盐平衡参数及环境因子,进而评估表层水体pCO2及其F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受原位新陈代谢和水文调节,AHa的pCO2为(861.6±462.8)μatm,显著高于SBS (223.6±213.1)μatm、BHH (139.3±63.6)μatm和HFH (126.2±50.9)μatm (P<0.05),且各湖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2)交换速率(k值)在(2.05~3.82) cm/h范围内.AHa的F值为(6.23±9.59) mmol/(m2·d),具有向大气排放CO2的潜力;SBS、BHH和HFH的F值分别为(-5.86±5.25) mmol/(m2×d)、(-8.63±1.03) mmol/(m2·d)和(-7.58±1.10) 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汇.湖库表层水体pCO2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 (Chla)和氨氮(NH4+-N)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喀斯特湖库碳酸盐耦合光合作用和人为输入极大影响了水体CO2量级.  相似文献   

9.
以FeCl3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结构导向剂,纳米碳粉为模板,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α-Fe2O3砂芯微球.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BJH)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新型α-Fe2O3砂芯微球尺寸均匀,直径为50μm左右,是由直径40nm"米粒状"纯相α-Fe2O3自聚而成,SBET为25.45~32.46m2/g.在紫外(UV,高压汞灯)辐射下能够活化过硫酸盐(PMS)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40min内AO7的降解率可达98.6%,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鉴定了主要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为SO4-·.此外发现PMS作为一种电子捕获剂,能有效抑制光生电子(eCB-)和空穴(hVB+)的复合,AO7能直接和hVB+、SO4-·和羟基自由基(OH·)反应而迅速被氧化降解;α-Fe2O3回收重复使用10次,仍可以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通过考察α-Fe2O3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阴离子和初始AO7浓度等不同条件对AO7降解率的影响,发现在初始pH值为7.0,α-Fe2O3的投加量为1.0g/L,PMS浓度为0.3g/L时,40min内对AO7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9%以上;阴离子CO32-、NO3-以及Cl-对该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浦静姣  徐宏辉  姚波  张超  单萌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494-4500
采用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罐采样获得的全氟温室气体(PFCs、SF6、NF3、SO2F2)浓度,分析2011~2020年该地区大气中全氟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临安站绝大部分全氟温室气体的浓度均呈现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至2020年长三角地区全氟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分别达到(86.30±0.52)×10-12(CF4)、(5.03±0.00)×10-12(C2F6)、(0.70±0.01)×10-12(C3F8)、(1.82±0.00)×10-12(c-C4F8)、(10.44±0.01)×10-12(SF6)、(2.36±0.04)×10-12(NF3)、(2.61±0.05)×10-12(SO2F2).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全氟温室气体的本底浓度与全球本底值接近.通过对临安站全氟温室气体污染浓度的潜在源贡献作用(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显示,临安站全氟化碳PFCs (CF4、C4F10、C2F6、C3F8、c-C4F8)的潜在源区主要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中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NF3、SF6、SO2F2的潜在源区则集中在江苏中南部、上海、浙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提出臭氧(O3)预氧化协同喷氨(NH3)的工艺优化思路.通过在固定床上开展相关均相反应实验,研究外部引入的O3、NH3对NOx、SO2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O3对NO的氧化反应为逐级过程,随着O3/NO物质的量比增大,O3将NO依次氧化为NO2和N2O5.O3对SO2的均相氧化作用十分有限,O3/SO2=1时SO2氧化率低于5.0%.在O3预氧化条件下喷入NH3后,O3/NH3=1时约有6.7%的O3消耗量;当O3/NO=1时,预氧化产物NO2含量显著下降,同时NO排放浓度小幅上升;当O3/NO=1.5时,NOx排放水平与未喷入NH3条件时相当.在O3和NH3协同作用下,SO2的氧化率显著提高,推测此时脱硫反应产物为更加稳定的NH4HSO4或(NH42SO4.O3-NH3协同脱硫脱硝反应中,O3/NO不超过1时,NH3-NO2和NH3-SO2反应同时发生,提高NH3引入量能够同时提高脱硫率和脱硝率.O3/NO > 1时,NH3-N2O5反应优先级最高,N2O5对NH3的消耗抑制了NH3-SO2脱硫反应发生.仅运用O3预氧化和NH3协同作用方式的脱硫脱硝效率较为有限,但对烧结烟气中氮、硫污染物的形态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2020年臭氧检测仪(OMI) OMNO2d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TVCD)数据、欧盟基本气候变量质量保证计划(QA4ECV)基于卫星观测约束下的NOx日排放估算数据(DECSO)、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臭氧(O3)垂直廓线AIRS2SUP数据,研究了汾渭平原NO2TVCD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NOx排放变化的响应,以及二者变化对于对流层中下层O3的影响.结果表明,汾渭平原NO2TVCD于2012年达峰,峰值为(9.8±4.6) x1015molec/cm2,2013年后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NO2TVCD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均值约为夏季3.6倍;NO2TVCD并非随NOx人为源减排单调下降,夏季NO2TVCD低百分位上升;NO2TVCD变率为(-1.5±0.6)%/a,低于NOx排放降幅的1/3,可能与人为NOx大量减排的背景下,对流层NOx自然源的贡献大且相对贡献不断上升有关;对流层中下层O3变率仅为(-0.2±0.2)%/a,近地层O3变率为(0.8±0.1)%/a,汾渭平原对流层O3生成基本处于VOCs控制区或者VOCs-NOx过渡区,减排NOx无法降低对流层O3;汾渭平原NOx减排可有效降低城市高排放区NO2,乡村地区受NOx自然源影响较大,人为减排收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燃煤烟气SO3生成与排放给电厂运行及大气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研究了一种在役典型商用蜂窝型V/W/Ti系脱硝催化剂表面的SO3生成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与SO2浓度是影响催化剂表面SO3生成的关键因素.在SO2浓度为400×10-6时,当反应温度从300℃升至360℃,SO2-SO3转化率从0.2%提高至0.65%,温度达到400℃后,催化剂表面V2O5活性增加更为显著,SO2-SO3转化率从0.65%增2.3%,SO3生成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增加近3倍.SO3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路径为:SO2与V5+-OH反应生成中间产物VOSO4与HSO4-,随后进一步反应生成SO3.SO2主要通过其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转化过程影响SO3的生成,其本征动力学反应级数为0.52.O2的本征动力学反应级数为0,SO3生成反应可以在无O2条件下进行,O2存在会促进反应进行,但不会改变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华南地区国庆期间频发的大范围区域光化学污染事件对华南背景大气的影响,2018年国庆节前后(9月19日~10月19日),在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对光化学污染的代表产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开展了连续在线观测,并对PAN的浓度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岭PAN的平均体积浓度为(0.66±0.54)×10-9,最大值为2.33×10-9,显著高于国内外其他背景站点((0.21~0.44)×10-9),且PAN的夜间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PAN和O3r=0.90)、NO2r=0.87)的相关性较强,通过PAN和O3的线性拟合估算出O3的大气背景体积浓度为(46.22±0.65)×10-9,表明南岭光化学反应十分活跃;受区域光化学污染事件的影响,国庆期间南岭PAN的浓度显著升高,达到(1.18±0.45)×10-9,而同期NO/NO2比值降低,导致PAN大气寿命延长,有利于PAN的本地累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分布以及前体物NO2的全国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国庆期间高浓度PAN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华中地区.  相似文献   

15.
采用MOZART-4模式并引入在线源追踪方法量化分析北美和欧洲对我国对流层臭氧(O3)的贡献,整体来说模拟值能较好地与观测值对应.结果表明,北美和欧洲对流层对我国近地层O3贡献较低,夏季体积分数分别为0.3×10-9和0.6×10-9;冬季略高,均为0.9×10-9.北美对我国自由对流层O3贡献较高,不同季节体积分数峰值均超过3.8×10-9,而欧洲对我国自由对流层的贡献在夏季最高可达7.3×10-9.呈现以上特征的原因是虽然冬季弱光照条件不利于O3生成,但东亚的下沉气流能增加北美和欧洲对我国近地层O3的贡献;夏季北美和欧洲对流层内O3的生成量大幅增加,但地中海沿岸的下沉气流能减少北美和欧洲大陆西岸对中国O3的贡献而对欧洲整体影响较弱.此外中国地表的上升气流也会减少北美和欧洲对中国近地层O3的贡献.HYSPLIT模拟的输送路径表明冬季由于下沉气流的影响,北美近地层气团难以传输至我国,而自由对流层有13条轨迹到达我国;此时欧洲在东亚下沉气流作用下不同高度均有较多轨迹到达我国.夏季受地中海下沉气流影响北美没有到达中国的轨迹,欧洲到达我国的轨迹同样为一年中最少.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氢(H2O2)是自由基的源和汇,是对流层大气中重要的氧化剂.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1990年以来H2O2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生成途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H2O2在大气、云水和颗粒物中均有存在,大气中的H2O2主要通过O3和甲醛光解、VOC同OH·/O3等反应生成. 大气中φ(H2O2)一般在nd~8×10-9内波动,晴天φ(H2O2)呈早晚低、午后高的日变化特征;φ(H2O2)随φ(O3)、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增加而升高,随φ(NOx)、φ(VOCs)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H2O2氧化SO2为SO42-是液相化学中最重要的反应,可以导致酸沉降以及二次气溶胶浓度的升高. 在气相光化学反应中,H2O2/HNO3(体积分数比)可以指示O3生成是VOCs控制还是NOx控制. 今后需对OH·浓度、NO2和O3的光解速率等影响H2O2关键因素开展监测研究,此外,还需对我国特殊大气环境下H2O2对SO42-生成的贡献、不同地区H2O2/HNO3指示O3生成对NOx或VOCs敏感性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三峡库区腹地大气中活性氮的组成及干沉降通量,于2015年每个季节选取代表性月份在万州城区采集了气体和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氮素浓度,同时结合大叶阻力模型模拟计算的干沉降速率值,估算了不同形态氮素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HNO3的干沉降速率值最大,年均值为0.39cm/s,约为其它氮素的3~8倍.NO2和NH3是大气活性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年均浓度值分别为(11.7±3.9)和(11.0±5.3)μg N/m3,两者之和约占总无机氮浓度的80%.万州城区总无机氮干沉降总量为8.5kg N/(hm2·a),其中氧化态氮(NO2、HNO3、颗粒态NO3-)和还原态氮(NH3、颗粒态NH4+)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5,5.0kg N/(hm2·a),占干沉降总量的41.4%和58.6%.因此,为有效控制三峡库区腹地的氮素污染,应重点关注NH3的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