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航道疏浚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超  张伶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58-60,66
广州港航道疏浚工程中开挖和处理底泥会产生大量悬浮物,悬浮物及其含有的各种污染物将影响珠江口近海洋生态和渔业。本文主要介绍污染情况以及预防措施。通过扩散实验认为与航道疏浚工程有一定的污染,但是影响不大。通过施工前及施工期间监测结果相对照,认为航道疏浚工程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疏浚工程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极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颗粒物捕集器技术首次应用到港口疏浚监测中,通过对现场疏浚悬浮颗粒物的监测以及对生物的急性半致死浓度的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疏浚监测系统和技术,可以更有效和直观地反映疏浚过程中对养殖海区生物的影响。现场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疏浚区和养殖区交界处疏浚悬浮物在海水表面的垂直通量为12.68mg/(cm^2.d),中层为25.41mg/(cm^2.d);在养殖中心区表层为7.58mg/(cm^2  相似文献   

3.
徐启明 《交通环保》2001,22(5):42-43
结合巢湖航道疏浚工程实例,分析了航道疏浚对环境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92年12月~翌年3月大窑湾港后六伯位疏浚工程环境监测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该海域底质沉积物物性特点,浊度与透明度,溶解氧,总有机炭,PH的变化关系,从而为今后该湾建港航道疏浚采用浊度测定,向接求算悬浮体含量以及近岸工程的航道疏浚研究提供技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黑龙江、松花江航道疏浚工程对水生生物环境影响问题,提出了疏浚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包括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和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将产生泥沙、悬浮物、噪音、底质改变及机械废水、固体垃圾等,进而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包括施工噪音对鱼类的影响,如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对鱼类摄食生长的影响、对鱼类产卵行为的影响、悬浮物对鱼类生存的影响、对鱼类卵、苗的影响和对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广州港出海航道疏浚情况及其对珠江口水质影响以及疏浚过程中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鸭绿江河口区悬浮物中汞含量随潮态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鸭绿江下浮污染沉积物中汞在海水作用下的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在河口区,高潮时悬浮物中汞含量低于低潮时的含量,其原因除了海水中氯离子对悬浮物中汞的络合作用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交换作用外,还由于悬浮沉积物中汞主要以有机物,腐殖酸结合态存在,碱性海水能溶解腐殖酸,从而导致与腐殖酸结合态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06-01开始,到2003-06-10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06-15~2003-06-25进行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站各层位的悬浮物浓度,结合相应水体的盐度值和温度值,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分布特征以及蓄水前后悬浮物浓度与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自海水表面向海底逐渐增高,悬浮物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口门地区和近岸的狭长海区.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与蓄水前长江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长江航道和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明显下降,长江航道徐六泾附近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00~500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60.2 mg/L,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45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48 mg/L;长江口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变化不明显,蓄水前后均为表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底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0 mg/L.蓄水前后整个研究区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总体格局相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航道疏浚工程有关定额的详细分析,提出了适合于估算城市河流污染底质疏浚工程费的费用函数式,并以黄浦江某支流流经上海市区的部分为例,对其底质严重污染河段的疏浚工程费用作了估算,该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窑湾后6个泊位疏浚工程本底调查和疏浚监测结果,借助因子分析探讨了疏浚前后水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找出了控制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评价了疏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年6月1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年6月15日至6月24日期间组织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的综合调查.根据该次调查所取得的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实测资料,探讨了不同水体中两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以期达到根据易得的浊度数据获得更多悬浮体浓度分布规律的目的.同时,分析了两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系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不同水体悬浮体浓度和浊度之间均存在有较好的相关性,即浓度和浊度之间存在对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于2005年8月25日至8月28日对太湖进行现场监测,得到了太湖梅梁湾到大太湖的悬浮物、浊度数据,分析得出:(1)光照强度较高时,对应于微囊藻峰值的出现,浊度在水深0.5m处出现最高值,光照强度较弱时,浊度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趋于均匀;(2)悬浮物浓度与浊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悬浮物浓度值可以用浊度的测定值换算得到;(3)河流流入、风浪条件和湖内藻类繁殖等影响着太湖悬浮物的垂直和纵向空间分布,出现梅梁湾到大太湖不同的悬浮物垂直和纵向分布。  相似文献   

13.
周莉  冯胜  李忠玉  张运林  白杨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08-3116
基于2014年8月对太湖61个采样点的浊度和各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夏季太湖浊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湖泊底层浊度垂直分层对水-沉积物界面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夏季太湖浊度表、中、底层浊度平均值分别为(28.3±21.4), (23.0±13.3), (31.7±15.0) NTU,总体分布趋势为太湖北部贡湖湾、梅梁湾最大,其次为西部及湖心区,较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及东太湖;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中、底层浊度分别与叶绿素a、无机悬浮物、总悬浮物浓度的拟合关系最好;基于浊度垂直分层定量识别的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均值为(156.4±53.5) mm,其中贡湖湾及太湖西部厚度最大,其次为湖心区及梅梁湾,东太湖、胥口湾、竺山湾界面厚度最小,界面厚度与中层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552),风浪引起的频繁的沉积物再悬浮将增加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太湖浊度的垂直分层可用于水-沉积物界面的定量识别,为水-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Most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does not consider the role of the suction dredge. To analyz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more accurately, a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velocity field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uction dredge. An application model was then used to analyze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when the suction dredge was fixed, with results showing that distribution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simulated value of the outlet concentration was similar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 and the trends of the iso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urves, as well a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urves of the five monitoring sections acquired through simulations, were almost the same as curves acquired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The di erences between the simulated values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we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舟山高浊度海水悬浮物的粒度分布,分析了高浊度海水自由沉降特性,选用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3种混凝剂,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高浊度海水进行混凝沉淀对比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舟山海域悬浮物组成以粉砂为主,用自然沉降的方法是很难去除;各因素对浊度去除率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慢搅时间>慢搅速度>快搅时间>快搅速度;对于高浊度海水混凝除浊最佳水力条件为:快搅时间为2 min,快搅速度为300 r/min,慢搅时间为15 min,慢搅速度为60 r/min;聚合硫酸铁是较理想的絮凝剂,最佳投药量范围在15~25 mg/L,对浊度去除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微污染原水中污染物质为去除目标,以廉价和资源丰富的竹炭为原料,通过微波辅助铁钴复合改性,制备了改性竹炭水处理材料,并应用于生物滤池中对微污染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条件下改性竹炭生物滤池对浊度、NH4+-N及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1%和74.5%,且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改性竹炭生物滤池后期出水水质稳定:浊度<1.0 NTU,NH4+-N <0.5 mg/L,CODMn <1.0 mg/L。因此改性竹炭作为生物滤池填料应用于微污染原水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气浮过程中的界面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讨论了水体颗粒物的基本性质以及气泡的形成过程,而后对气液界面上胶体颗粒的吸附进行分析。其次讨论了气浮过程中,气泡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泡与颗粒物之间的碰撞进行分析。结合紊流气浮的理论与应用,在气浮过程中的界面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集成的溶气气浮水处理工艺,即逆流共聚气浮工艺,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界面相互作用对气浮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与传统工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石油从泥沙上解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光电检测方法-透光脉动检测技术,它利用悬浮液颗粒组成的随机脉动变化特性,可以分析和检测出悬浮液中颗粒的聚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将该检测技术用于水处理中的絮凝过程的研究,便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适用于高浊度水,低浊度水,工业废水和污泥脱水等多种水质的絮凝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的悬浮物及重金属污染物Pb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统计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6 a间悬浮物(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水相中的Pb含量和沉积相中的Pb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揭示重金属Pb在人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与富集特性。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悬浮物的增加与减少,研究区域水相中的Pb含量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增减规律,而沉积相中的Pb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悬浮物与水相之间呈较弱的正相关,悬浮物和沉积相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水相和沉积相之间呈较弱的负相关。偏相关与简单相关结果对比可知:水相和沉积相的变化最大,表明水相和沉积相受悬浮物影响较大;沉积相对悬浮物与水相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弱之;悬浮物与沉积相之间的相关性变化不大,表明水相对于两者的影响较小。通过研究对于掌握工程海域重金属Pb的各相变化趋势与富集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与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sludge, characterized as accumulated suspended solids and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ter, is 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during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The proper disposal, regeneration or reuse of sludge is, therefore,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ssue. Reused sludge at low temperatures i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enhance traditional coagulation efficiency.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cycling mass of mixed sludge and properties of raw water (such as pH and turbidity)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optimiz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We determined that the appropriate dosage of mixed sludge was 60 mL/L, effective initial turbidity ranges were below 45.0 NTU, and optimal pH for DOMs and turbidity removal was 6.5--7.0 and 8.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the flocs characteristics with and without recycling sludge, we found that floc structures with sludge were more irregular with average size growth to 64.7 μupm from 48.1 μupm. Recycling sludge was a feasible and successful method for enhancing pollutants removal, and the more irregular flocs structure after recycling might be caused by breakage of reused flocs and incorporation of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into larger flocs structure. Applied during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recycling sludge could be signific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 temperature and micro-polluted source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