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巴西所有已知的镍矿床都属于残余的硅镁镍矿的新喀里多尼亚型。 在戈亚斯州的戈亚斯蛇纹岩带中,Berbert(1970)划分出三个大的杂岩体。它们整个为镁铁质组成,并具层状构造。Figueiredo等(1975)将杂岩体从底到顶划分为:辉长岩-苏长岩,纯橄榄岩-橄榄岩-辉岩,斜长岩-辉长岩-苏长岩及橄榄辉长岩-橄长岩。除了层状杂岩体的这些典型特征以外,还有阿尔卑斯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卡尔卡侵入体是组成澳大利亚中部吉尔斯杂岩体的14个主要层状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之一。卡尔卡侵入体的地层剖面是从底部的辉岩带(450多米)经过苏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带(3500米)到最上部的斜长岩带(800多米)。又可进一步根据斜长石和橄榄石成分的循环变化和重复出现的矿物结晶序列将它分为21个循环单元。一种传统的解释是玄武质岩浆通过连  相似文献   

3.
<正> 在各种岩浆建造中,碱性和超基性-碱性杂岩类岩石以明显富含Sr、Nb、Zr、Ti和Ba而显得十分突出。Sr和Ba的最高浓度出现在碳酸岩和钠质火成岩类霞石正长岩中。我们研究了科拉半岛、乌克兰、东萨彦岭、北西伯利亚和阿尔丹以及东非某些火山的碳酸岩杂岩体的超基性、碱性、霓长岩化岩石和围岩中Sr和Ba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早古生代橄榄岩-辉岩-斜长岩-辉长若-苏长岩建造的诺姆岗斯克地体中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在该地体中出现一些含硫化物的辉长岩带。其中铂族元素和银的含量都比较高,这些元素在硫化物中的含量分布是起基性-基性岩体分异作用形成的硫化矿床所特有的。这说明硫化物折出时铂族元素在熔体中的含量没有明显的降低,证明诺姆岗斯克地体规模很大。诺姆冈斯克(橄长岩-斜长岩-辉长岩)地体中铂族元素、金和银的地球化学(蒙古)(摘要)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期15万区调和科研成果,认为大别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可划分两期一期为前寒武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另一期为中生代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前者由橄榄岩、橄辉岩、辉橄岩、榴辉岩、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原岩是由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经过构造就位的;后者由辉石岩、辉闪岩、辉长岩、闪长岩组成,属于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表明,大别山目前还不存在蛇绿岩套,北大别榴辉岩及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确定,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内生钒矿床成因类型的建立要考虑与矿化有成因联系的岩浆岩建造和控制含矿侵入体位置的区域构造。划分出岩浆的、接触交代的和水热的钒矿床类型。按储量和开采量来说首要的是在基性和超基性杂岩侵入体里的含钒钛磁铁矿、磁铁矿-钛铁矿以及较少见的赤铁矿-金红石-钛铁矿等矿石类型构成的岩浆矿床。在这些矿床中钒的主要富集者是钛磁铁矿和磁铁矿(含量可达4.9%.通常是0.x%)。钒的最大富集联系着古地台和结晶台盾周围的前塞武纪的岩浆岩建造——斜长岩侵入体(美国阿德朗达克山磁铁矿—钛  相似文献   

7.
<正> 长石是许多侵入岩、变质岩和交代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很多若者经研究查明,长石是许多稀有元素的载体矿物,有时还是它们的富集矿物。众所周知,造岩矿物和付矿物成分中的许多稀有和分散元素在含量上的差异,可用来说明岩石的成因性质及其可能的含矿性。同时,确定侵入体造岩矿物中元素的分配参数,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载体矿物中杂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通常被作为原始岩浆中杂质元素含量的上限。因此,以相当广泛的实际资料可靠地确定造岩矿物中杂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斜长岩在苏联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在阿尔丹-斯坦诺大、阿纳巴尔、乌克兰和波罗的地盾,在俄罗斯地台的某些部分,在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基底以及其他地区,它们形成大小不同的独立岩体,或主要以其他岩石组成的杂岩体的一部分。在最近10—15年内,对前寒武纪斜长岩的研究更为重视,地质学家们不仅从各方面详细地研究了已知的斜长岩体,而且还报导了一些新的斜长岩地区(波罗的海地区,远东等)。  相似文献   

9.
<正> 南罗加兰杂岩内体由侵位于变粒岩相变质岩的几个斜长岩侵入体组成。斜长岩及其有关的苏长岩、纹二苏长岩(jotunites)的δ~(18)O值为5.2—7‰,说明这些岩石为地幔成因,这与锶同位素证据一致。与斜长岩伴生的酸性岩(大部分是紫苏花岗岩),具有类似的δ~(18)O值,因而推测这两类岩石为同岩浆关系。它们与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根据其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等特征,将其分为长江系列,江南系列,苏州式和大龙山式。 长石是本区侵入岩中的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的结构状态和成分,不仅反映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而且还反映成岩后的热历史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对它的影响,而这些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成矿作用。对本区二十六个岩体四十多件长石样品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长石的成分、结构状态及出溶温度等可以提供岩石的成因信息,碱性长石的晶胞形变与本区岩体的成矿作用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自 W.N.本森于1926年首创其名以来,由于其中含有重要的铬、镍、钴、铜、铁、石棉、铂族等矿产,以及它们与地幔岩石相似,近年来已受到世界地质学界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一般是泛指产于岛弧和大陆地槽褶皱造山带内以纯橄榄岩和斜方辉橄岩为主的超基性杂岩,它们常呈陡倾的长条状、透镜状岩体产出,延伸数公里、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以上而无显著间断。这类超基性杂岩常与辉长岩、辉绿岩、海底喷发的火山熔岩及燧石岩密切共生,构成一套特征的“蛇绿岩套”。该类岩体一般均经受强烈的蛇纹石化,后  相似文献   

12.
武山铜矿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完全不同的Sr同位素组成。层状矿体中胶黄铁矿、黄铁矿的87Sr/86Sr比值变化于0.7117-0.7241之间,而花岗闪长斑岩中长石和磷灰石的87Sr/87Sr在0.7072-0.7099之间。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层状矿体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和地层。而花岗间长班岩则主要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铅同位素组成表明层状矿体中的铅来自古生代地层。层状矿体硫化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328±21Ma,87Sr/86Sr的初始值为0.7138,表明民状矿体矿石形成于石炭纪,成矿物质自上地壳;而花岗闪长班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0Ma,为燕山早期的产物。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矿体地质特征等,我们认为武山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为与海西期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喷气(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对长江下游某些火山岩盆地的碱长石,作了一些X射线粉晶工作,初步确定了其结构状态和成分,并探讨了它们的时空变化规律。我们认为,粉末衍射法对于快速测定其成分与结构状态,无疑是优越的。但对一些产于次火山岩相中的中等有序长石,粉末法的结果有时并不很理想,有进一步深入工作的必要。这类碱长石,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条纹化,加之其钾相又很可能是一些微斜程度不同的,具超微双晶的微斜长  相似文献   

14.
<正> 虽然科马提岩在近来的文献中备受重视,但是源于这种岩石,或与这种岩石有关的沉积物的描述却比较稀少。本文论述了魁北克中部古伊尔湖(Lac Guyer)绿岩带中的一种独特的层状超铁镁质岩,它与一套科马提质的火山岩和超铁镁质岩床伴生。这种层状岩石在成分上是超基性的,但显示沉积特征和旋回层理,这表明它是在水介质中由浊流沉积的沉积岩。  相似文献   

15.
<正> 碱性长石,即K-Na长石系列,是地壳中分布极广泛,数量极多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碱性长石广泛分布在许多花岗岩、变质岩和喷出岩中。已知,在碱性长石的晶体结构中,Al是按四面体位置(T_1o、T_1m、T_2o、T_2m)分配的,碱性长石的结构状态就由这种分配决定。而Al在四面体位置中的分配方式又  相似文献   

16.
至少有三种主要的世界性的橄榄岩-辉长岩杂岩体类型——层状,同心式和阿尔卑斯型——可以根据其地质产状、岩石种类和比例,矿物学、结构、构造、形态。热效应和经济矿床加以区别。然而,要把许许多多的杂岩体归入某一类别往往是很困难的。一则,它们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都大致相似。再者,有些层状杂岩体的显著特征有一部分已被后来的变质作用和形变所模糊,以致类似于阿尔卑斯型或同心式杂岩体。另外,许多阿尔卑斯型杂岩体中的高压矿物已部分地或完全地达到再平衡。但是,我们在野外工作中对这三种主要类型的橄榄岩-辉长岩杂岩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球上斜长岩分布极广,具有全球性;由于前寒武斜长岩的成因问题极难解决;还由于月球上也发现了斜长岩并推测具分布也很广泛,因而近年来人们研究斜长岩的兴趣激增。  相似文献   

18.
<正> 碳酸盐岩是一组特殊的内生岩石,成因上与超基性碱性侵入岩有关,富含稀有金属元素:Nb、Zr、Sr、RE、Ta、Th 和 U。第一次发现碳酸盐杂岩,约在20世纪初期,但直到50年代,人们都还认为这种杂岩是外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这里汇集的几篇论文,是笔者近年来用X射线粉末法研究长石类造岩矿物的初步总结。 用X射线粉末法研究造岩矿物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其成分与结构状态上的细微变化和晶胞变化之间的规律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衍射线作为特征衍射,来建立有效的鉴定方案。近年来,国外流行的鉴定图表,正是这样建立的。例如,碱长石的“三峰法”,实质上是脱胎于“b-c”图,等等。可见,要深入研究造岩矿物,必须首先设法用粉末图精测晶胞参数。  相似文献   

20.
牛贺才等(1992)在《火山地质与矿产》第三期发表的“论岩浆的逆向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一文中,基于下扬子地区部分中生代侵入岩或火山岩的成分从老到新呈酸性→中酸性→中性→中基性的事实,提出了岩浆“逆向演化”的概念。本人认为作者所谓的岩浆“逆向演化”之说值得商榷,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即由接触关系或同位素年龄所确定的侵入杂岩的侵位次序是否等同于岩浆的生成演化顺序,以及自然界是否存在“逆向演化”的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