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总被引:84,自引:5,他引:84  
以黑河流域为例,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估测的方法,笔者认为利用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数据可以反映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 和受内外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是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维护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范小杉  何萍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2):1869-1879
环评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是决定环评文件质量及应用价值的关键,但长期以来生态承载力环评技术一直是环评标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通过回顾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发展历程,解析生态承载力概念和内涵,介绍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评估法、生态足迹法、资源供需平衡法与综合指数法等常用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的评价原理、技术流程,指明上述各类方法片面注重“承载力”极值的量化或超载与否的评估,但却忽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压力指标与区域自然承载能力对应关键指标在指标类型、大小及空间上的矛盾对立性研究,以致评价过程不清晰、评估成果对于优化区域人地关系的参考价值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承载力环评制度、技术导向及研究实践状况论述,指出现有生态承载力环评技术标准存在技术方案不完整、评价内容项目针对性弱、评价空间尺度与项目影响范围不匹配等问题,以此为前提,提出重新界定规划环评领域生态承载力概念,以提升科学性与实用性为目标革新生态承载力环评技术框架体系,针对项目生态压力类型及空间格局确立生态承载力评价内容,充分利用3S等新技术开展生态承载力定量化评估等修正对策建议.研究旨在为开展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革新与探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  相似文献   

4.
三亚市风景资源生态敏感性及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三亚市海陆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和旅游资源单体的生态敏感性,根据区域所具有的承载力和风景资源的生态功能,对典型滨海型旅游景观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具体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庆岩溶地区生态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岩溶环境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本文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石漠化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方面阐述了重庆岩溶地区的生态退化现状和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重庆岩溶环境严酷,植被发生逆向演替,种子库的关键种和建群种也已退化,并且由于重庆陡坡耕地比重偏大,土壤侵蚀严重,区域土层处于负增长状态,促使岩体裸露,石漠化程度加剧。文章指出导致这些生态退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因素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和贫困等因素。最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生态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用水量估算与植被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生态用水量的常用计算方法,对植被生态建设中生态用水的特点和用水量估算的理论意义作了归纳,并探讨了不同地区植被生态建设的差异,强调了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选择植被类型,达到最优的植被建设和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7.
清河是辽河主要支流,清河水库上游山区森林植被也是保护辽河平原的绿色屏障。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清河水库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因而清河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保护势在必行。按照自然环境的现状特点、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基本要求,在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分区保护措施,并提出清河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保护建设的具体方案。通过实施保护和修复,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进一步退化,对地区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功能考虑的西北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植被盖度作为衡量绿洲生态功能的主要指标,根据植被盖度和侵蚀率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的需水机理出发,提出了基于生态功能考虑的西北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以额济纳绿洲为例,计算了2000年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并与额济纳绿洲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和枯落物水分储量的计量与评价分析,认为近20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水总储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水储量占各时段生态水总量的比例均较大,表明国家各项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大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生态水的储量,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的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已列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滩涂作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的优势资源,其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海洋生态承载力整体评估中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构建基于遥感的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滩涂面积保有率和典型生境植被覆盖度变化率来反映滩涂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进而综合分析滩涂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和可载3个类型区,占比分别为44%、28%和28%,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承载能力超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异在水资源分区管理方面的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根据水源涵养功能的5个主要影响要素——海拔、降水量、蒸散量、土壤饱和含水率、森林覆盖度,构建SOF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并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区域划分. 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可划分为6个水源涵养功能区域,分别为冀西北高原-间山盆地草原水源涵养中能力区、坝上高原-冀北山地草原-森林水源涵养中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中低山森林-草原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冀中南部平原农田水源涵养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低山森林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和冀东平原农田-草原水源涵养高能力区.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分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用SOFM神经网络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区效果良好. 在水源涵养功能分区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要素的主要特征.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区,其内部的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建议依据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强弱及其主要控制因子特征,科学制订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格式栲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通过对三明莘口格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林冠层,林木植被层和林褥层及林下土壤层的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差异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格式栲天然林林分持水总量比格式持和楠木人工林分别增加 225.131t/ha 和 296.558t/ha;土壤稳渗值高达 8.09 mm/min,分别是格式栲和楠木人工林的3.3倍和25.3倍。格式栲天然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浑河、太子河上游源头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水资源容量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浑太源区植被生产力较强,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土地实际承载人口数量超标。因此,适当控制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于浑太源头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壤动态蓄水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计量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源涵养是森林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之一,而森林土壤对降水的拦蓄和调节起着主要作用。采用土壤动态蓄水能力法,以太湖流域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评估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参数和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栅格处理和相应的栅格运算,从而揭示了水源涵养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安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9.66×108 t,单位面积森林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4 788 t/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森林水源涵养量沿西苕溪由上游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从不同森林类型来看,竹林的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达52.26%。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对于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意义重大,水土保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基于潘家口水库上游东北沟流域199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气候、 土壤、 植被、 DEM及农户调查等数据,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模型(RUSLE)计算该流域采取预防水土流失措施后的土壤侵蚀减少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核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提供方和受益方两个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并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流域生态系统的年土壤保持量为6.49×104 t·a-1;水土保持服务提供方损失为24.48×104元,所得收益来自减少土地损失和肥力损失的价值共计44.21×104元;水土保持服务受益方主要指下游潘家口水库所得收益来自减少泥沙淤积和减少富营养化共计84.88×104元;流域所得的补偿介于24.48×104元(222.55元/人)到46.90×104元(426.36元/人)之间。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 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 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 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服务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从水源涵养的概念出发,解析水源涵养功能的内涵特征和表征指标,提出了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技术框架,并基于SWAT模型建立三江源区水文模型,通过年尺度、月尺度和日尺度的水文模拟,完成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从水文模型校准结果来看,直门达、唐乃亥和香达3个验证站日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7.0%,月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3.0%;日尺度模型中直门达站模拟效率系数超过了0.6,其他两个站也超过了0.5,月尺度模型中3个验证站模拟效率系数均超过0.6以上;日尺度模型和月尺度模型验证结果均可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揭示出了三江源区的水量输出过程、趋势和规律.应用该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评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供给量分别可达到158.8×108、326.2×108、72.6×108 m3;考虑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出的影响作用,植被破坏可能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地下径流量分别可能减少98.6×108、200.1×108和44.5×108 m3;在相同降水条件下,低植被覆盖会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年最大流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增加了约80%、60%和30%.研究显示,三江源区在保障下游用水、提升径流调节能力和缓解防洪压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土地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人口增长、植被毁坏、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还草,制订相应措施和政策,在西部开发中保持水土,实现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9.
公路绿化与水土保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庆春 《交通环保》2002,23(5):21-23
公路建设必然会扰动原地貌植被造成水地流失加剧 ,为将这种人为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要采用绿化工程对裸露坡面进行植被恢复。现有的公路绿化大多恢复了植被 ,但不能满足持续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为让公路绿化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要注意植物群落的选择和适当的引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门头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风力侵蚀模型,研究了门头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能力,并评价了其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门头沟生态系统每年可以减少土壤的水蚀量为14.93×104 t/a,风蚀量为2 254.38×104 t/a;土壤保持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植被覆盖度高且坡度小的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植被覆盖度低且坡度较大的山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为58 198.83×104 元/a,其中减少水蚀功能价值为442.83×104 元/a,减少风蚀功能价值为57 756×104 元/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