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当前天然气产量、分配和消费量的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工业和民用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差异度,数据和实证分析表明,工业领域更适合以煤炭为能源,民用领域更适合以天然气为能源,得出不同重点领域优化当前能源结构的建议。最终提出:一是根据资源禀赋完全用天然气替代煤炭是不可能的,煤炭和天然气将长期存在是基本事实;二是城镇燃气和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和石油合理优化;三是工业发电和工业燃料领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提倡煤炭的清洁化改造。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阐释出发,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在确认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矿区环境的薄弱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港口煤炭矿石粉尘防治现状与技术政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港口煤炭,矿石粉尘防治现状与部分政策法规,对煤炭、矿石粉尘的特性.产尘规律和防尘机理进行了剖析,对港口现行各类主要防尘措施的适用性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分析和探讨.就上述领域技术政策的制订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笔者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2月2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以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计划实施期为2015~2020年。当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66%,煤炭消费总量约37亿吨,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气甲烷是一种具有显著的温室效应和大气化学效应的痕量气体,因此,近年来大气甲烷浓度的持续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证据表明,伴随世界煤炭产量的飞速增长,全球与煤矿开采、使用过程相关的CH4释放可能是近几十年来大气CH4浓度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较新的估算结果表明,全球煤炭开采中的甲烷释放达到了以往的一些估算范围的上限。中国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和消费大车,在全球与煤相关甲烷释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仍缺乏对该领域的较为详尽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我国开展有关煤矿…  相似文献   

6.
煤炭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高浓度矿井废水,直接影响和阻碍着煤炭矿山和当地村庄居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目前,全国大多数煤炭矿井废水均在采用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初级处理方法,其对高矿化度的矿井废水处理极为有限,因而在较大范围内制约着煤炭矿井的综合与全面利用。因此,加快开展和推进煤炭矿井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与实践,扩大和引深其矿井废水的利用领域与空间,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山西煤炭矿山矿井废水采用离子交换、电渗析、蒸馏和反渗透等处理效果的比对实践,分析了煤炭矿井废水反渗透处理技术可行性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指出了煤炭矿井废水深度处理,可显著提高矿井废水处理回用利用率,拓宽利用范围,实现煤炭矿井废水资源化和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比传统煤炭开采燃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实现了煤炭清洁开采与利用,指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环保型开采与利用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煤炭工业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我国煤炭我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煤炭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并根据煤炭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煤炭燃料利用的不洁净使得其能源主导地位受到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越来越大的挑战。寻求合理、高效、洁净的煤炭非燃料利用新途径应当成为煤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了煤炭燃料利用存在问题和前景的基础上,强调煤炭非燃料利用应当成为洁净煤技术的一种主要形式,并指出煤炭非燃料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环境保护与清洁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矿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煤炭开采引起地表塌陷,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噪声污染和破坏人类生活环境等。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采用清洁开采技术,才能保持能源生产、消费和生态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为减缓源自煤炭使用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我国正在推动煤炭利用方式转变,近些年出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政策,提升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政策存在体系不完善、定价机制不健全、正向激励不足、相关规定存在冲突等问题,导致法律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基于资源禀赋,短期内我国将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此,建议通过健全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定价机制改革、加强财税支持、增进政策协调等途径,使法律政策更加完善、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煤矸石的环境问题及其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中的一种副产品,目前煤矿的排矸量约占煤炭开采量的10%~25%,煤矸石已成为我国累积堆积量和占用场地最多的工业废物。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工程利用的主要领域,并就如何提高我国煤矸石工程利用水平提出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大气气溶胶在酸性降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比较严重,形成了浓度与地面相近的空中污染区域,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等人为过程。同时大气气溶胶具有较强的酸性,有利于酸性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与煤炭经济相互储存的关系,指出现行SNA在引导煤炭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缺陷,提出有效约束煤炭经济发展的环境指标体系,此举对客观评价煤炭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日,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煤炭地下气化开采获得成功,使这项在世界上被称作“一个技术上的伟大胜利”的高科技尖端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对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的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和煤炭开采领域的技术性革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北京、天津、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北京、广州提出了煤炭消费总量净减少目标,天津提出了近期(2015)适量增长,远期(2020)零增长的目标。该文归纳分析了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做法,总结了3点主要经验:一是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二是确保足够的替代能源供应,三是明确控煤重点领域。2014年第二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在即,南京煤炭消费总量大,燃煤污染较严重,应积极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削存量、抑增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程讲座张慧明,林小妍(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山东国际天马实业有限公司)第三讲煤炭燃烧与大气二氧化硫污染如前所述,煤炭燃烧排放的SO。,目前占人工源SO。总排放量的60%左右.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煤炭组成、煤炭中硫的形态、煤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第一,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6%,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煤矿众多,特别是近三分之二的县有小煤矿。煤炭开发对矿区乃至整个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必须重视煤炭开发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我国煤炭80%用于燃烧且消费结构呈多元化的格局,煤炭热效率低,污染严重,因此,必须针对多元化的终端用户发展适用的洁净煤技术。发展我国特点的洁净煤技术要体现环境与发展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提高效率与控制污染要贯穿在煤炭开发与利用的全过程;要针对多个终端用户开发适用的技术;要把发展洁净煤技术与节能和改变煤炭单一产品结构结合起来。洁净煤技术可包括四个领域: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燃烧及后处理;煤炭开发利用中二次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刘念成  刘志国 《环境科技》1995,8(1):29-30,37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成是我国长期政策,合理利用煤炭和防治因燃煤产生的污染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降尘和总悬浮微粒普遍超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煤炭洗选加工的比例不高,燃煤设备简陋,供热方式落后,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很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工业锅炉的热效率仅平均为55%,炊事炉灶热效率平均为16%,铁路机车热效率不足10%,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为了防治煤烟型的污染,国务院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加快煤矿土地复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煤炭开采土地破坏与复垦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煤炭开采破坏土地复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