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深是影响水鸟栖息地利用最重要的因素,而湿地的水位波动会导致水深发生变化。为研究水位波动对水深岸陡型高原湖泊冬季水鸟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理洱海为研究地点,在水位下降前后,即2014年和2017年的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对洱海北部湖湾5个观察点各进行10次和8次水鸟统计调查,结果 2014年冬季共记录到22个物种,11 611只个体;2017年冬季共记录到30个物种,17 278只个体。对比涉禽、钻水鸭、潜水类三类功能集团的变化,发现水位下降后钻水鸭和潜水类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都有所增加,而涉禽的物种丰富度不变,多度下降,这一结果与浅水滩地型湿地的响应变化规律不同。6种钻水鸭2017年冬季同时在洱海出现,说明可能为共同的环境因素所吸引。研究结果说明水位下降是洱海钻水鸭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增加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连通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对常德市柳叶湖、穿紫河和沅江常德市区河段组成的连通水体浮游甲壳动物和理化环境进行每季度一次的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27种,其中桡足类10种,枝角类17种.连通水体浮游甲壳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132 ind./L,沅江常德市区河段浮游甲壳动... 相似文献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高效抗生素杀虫剂,会进入近海海洋环境从而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为初步探讨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甲维盐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的死亡率、摄食率、滤水率、神经传导关键性酶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多种酶活性以及生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甲维盐对于日本虎斑猛水蚤有显著的急性毒性影响,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的96 h-LC50分别为7 156 μg·L-1和3 637 μg·L-1;雌性成体的24 h-EC50为3.5 μg·L-1。暴露在不同甲维盐浓度(0.5、1、2、3.5和5 μg·L-1)条件下24 h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率和滤水率随甲维盐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随甲维盐浓度的升高先升高后趋于平稳,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变化。日本虎斑猛水蚤连续暴露2个世代,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发育率逐渐降低;当甲维盐浓度达到0.5 μg·L-1时,10 d产卵量受到显著抑制,这说明甲维盐对其种群繁衍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将第3代无节幼虫置于海水中进行恢复培养后发现,高浓度甲维盐暴露(0.5 μg·L-1)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和生殖均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毒性可能具有不可恢复性。本文可为评估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灌丛植被是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岩性、海拔与灌丛群落结构的关系,对于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群落学调查及方差分析,研究洱海流域典型灌丛对岩石特征、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显示:洱海流域7个岩性区13块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115种,共划分出8个群系、13个群落.海拔3 000 m以下范围岩石除...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矿质土壤层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结构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为深入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冻结阶段(包括土壤冻结期和土壤深冻期)和土壤融化阶段(包括土壤融冻期和土壤融化后期),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同步研究不同海拔冷杉次生林(3 023 m)、天然混交林(3 298 m)和岷江冷杉原始林(3 582 m)矿质土壤层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土壤冻结的开始,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而在随后的融化过程中又显著升高;土壤真菌数量具有和细菌数量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融化阶段显著升高;土壤古菌数量在土壤冻结阶段得到升高,表现出与细菌数量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Shannon-Wiener指数(H)随森林类群的变化而变化,在土壤冻结阶段,细菌H主要表现为3 582 m处<3 298 m处<3 023 m处,古菌H表现为3 298 m处<3 023 m处<3582 m处,真菌H表现为3 023 m处<3 582 m处<3 298 m处;而在土壤融化阶段3种菌落的H均表现为3 582 m处<3 023m处<3 298 m处.综上,季节性冻融期间强烈的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但不同微生物类群在不同海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针对烟台市牟平区入海河流鱼鸟河生态系统,利用原位调查和室内模拟方法研究河道不同盐度(2.5‰、5‰、12‰和20‰)条件下细菌群落结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海岸带地区盐度梯度变化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河道不同盐度条件下浮游细菌和附生细菌的优势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蓝藻门次之,且蓝藻门相对丰度随着盐度增加而降低。具有氨氧化功能的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和具有氧化亚硝酸盐功能的嗜盐菌Candidatus Nitrotoga为优势浮游细菌,参与水体氮循环过程。耐盐菌产卟啉杆菌(Porphyrobacter)为优势附生细菌,在藻华暴发点下游其相对丰度变化趋势与微囊藻属相似。模拟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不同处理组优势菌如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等,与原位样品相同盐度条件下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度显著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盐度对海岸带菌群结构功能的影响及耐盐功能菌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建成运行。文章研究大亚湾长时期的生态和环境变化,分析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变化,特别是水温上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网采浮游植物种类数目在1994年后减少了16种;1994—2004年间,网采浮游植物细胞相对密度以2.13×107m^-3·a^-1的速率下降,而在1985—2004年间核电站建站的下降速率为2.85×106m^-3·a^-1;与1982年和1994年相比,1998年的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中细胞个体相对较大的种的比重下降,细胞个体相对较小的种的比重上升;从1985年到2003年,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上升速率为0.069mg·m^-3·a^-1,而1994年到2003年的上升速率加快,为0.076mg·m^3·a^-1。与此同时,大亚湾的水温在1994年后明显上升,海水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营养盐在1994年后变化幅度也增大。研究结果揭示,核电站热排放导致的水温上升是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不同季节对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及水质状况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8种,浮游植物丰度为(3.89±2.08)×107~(2.38±8.01)×108 cells·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2.46±5.49)~(29.78±8.00) mg·L-1,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栅藻(Scenedesmus Meyen sp.)及小环藻(Cyclotella sp.)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全域均值为1.71~2.63,全年均值为2.20;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域均值为0.52~0.78,全年均值为0.6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全域均值为1.30~1.62,全年均值为1.46;综合评价表明草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和总磷(TP)。主要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冗余分析(RDA)及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TP和DO影响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与2004年以来的草海生态调查结果相比,2021年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丰度明显上升,处于“草型-藻型”转换的关键时期,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沉水植物恢复及防止水华发生。 相似文献
9.
北运河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源汇入和闸坝拦截等因素能够影响城市河流水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分别于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季节对北运河干流的10个点进行水样采集,通过16S rDNA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手段研究了北运河河道水体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以揭示流域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浮游细菌群落与水质因子的响应关系.共得到47种不同的片段,其中218 bp片段是优势菌.T-RFs片段计算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目前北运河水体生态结构已经较为脆弱.冬季与其他季节的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别,夏季细菌丰度高于冬季.通过CANOCO软件分析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指标的空间特点,发现水体 相似文献
10.
高州水库水位上升期坝前深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从5月初开始进入汛期,充沛的降雨导致入库和出库流量发生较大变化,水位升高,从而显著地改变水库的水文和水动力状态,进而影响水库水质和浮游植物群的结构.以位于广东西部(粤西)的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对象,于2012年5-10月对水库供水区进行逐月分层采样,分析水库水位上升时期浮游植物在垂直方向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7月份为水位主要的上升期,一个月内水位上升4 m,经历了从低水位到高水位的快速转换,7月份之后水位趋于平稳.快速的水位上升改变了水体的温度结构和分层,导致混合层变浅且湖下层深度增加,进而改变光和营养盐可获得性及水体垂直pH值分布.水位上升前和上升后水体pH值、透明度、营养盐(氮、磷)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由硅藻和绿藻门的种类所贡献,优势种由硅藻的种类向绿藻的种类演替:由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gua)转变为亮绿转板藻(Mougeotia laetevirens Wittrock),再到钝角角星鼓藻(Staurastrum retusum),pH值、溶解态磷和光的可获得性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水位上升前、上升期间、稳定后的优势功能群分别为B、T和NA功能群,水体混合及其导致的光可获得性的改变是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对大幅的水位上升有明显的响应,因生境的改变出现明显的群落演替,而对小幅(1 m)的水位波动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0 sites in Lake Ulansuhai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2009 to reveal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ediment heavy metal level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GI) was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metal pollution. The GI values suggest that, in winter, the lake sediments were polluted slightly with Cu (GI=0.66–1.34), Zn (GI=0.59–1.35), Cr (GI=0.49–0.82) and Pb (GI=0.60–0.96), and moderately with Cd (GI=1.03–4.23).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was high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By contrast,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was high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for Hg and As. Correlation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factors influenci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heavy metals. The concetrations of Cu, Zn, Pb, Cr and Cd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in the sediments and with a sediment particle size of<63 μm (p<0.01). Meanwhile, Hg and As concentrations were affected by redox state and salinity. Among the metals tested, Hg and Cd posed a more serious pollution risk. 相似文献
12.
洱海北部2种典型种植制度下农田氮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洱海北部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是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氮磷负荷的主要来源.以洱海北部2种典型种植制度下的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氮的输入通量(农作物施肥、大气降水降尘、灌水和生物固氮)及输出通量(农田收获物和生物脱氮),并计算其对水环境产生的氮污染负荷净排放量(包括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流).结果表明,在水稻-蚕豆种植制度下,农田为环境友好型,基本不向水环境排放氮负荷,净排放量为-30.73 kg·hm-2·a-1,主要氮输入通量为生物固氮(占43.3%),其次为有机肥(占35.O%),且输出通量主要为农作物吸收(占98.5%).在水稻-大蒜种植制度下,农田为环境污染型,净排放量为306.75 kg·hm-2·a-1,主要氮输入通量为肥料(占84.7%),其中化肥占62.1%,而输出通量中水环境排放占45.4%.水稻-大蒜种植制度亟需采取合理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农田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大莲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9年春、夏、秋、冬4季对上海大莲湖水域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应用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不同季节大莲湖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对大莲湖水域的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莲湖水域检出浮游植物共计7门40属64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是蓝藻门和硅藻门;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35×106~10.87×106L-1;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明显,优势种种类较多,为9~14种,优势度不高,变化范围为0.02~0.60。依据浮游植物密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评价得出,大莲湖水域水质介于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之间;由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得出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其中利用Pielou均匀度指数获得的评价结果与依据理化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及优势种获得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指数适用于大莲湖水域水体营养状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广东惠州西湖子湖-南湖采用水生植被构建和修复等措施改变湖泊水质。通过2010年2月至11月对南湖和未修复的平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比较,研究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湖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平湖,两者峰值分别为1.93(nit),0.88(nit),分别在8月和2月,两湖均呈现2、8月高峰,5、11月低谷的变化特征。(2)南湖的浮游植物群落呈隐藻-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uda)-甲藻(多甲藻Peridinium sp.)变化模式,平湖则全年以蓝藻门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银灰平列藻(Merismipedia sp.)和湖丝藻(Limnolothix sp.)。(3)南湖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细胞丰度的平均值均远低于平湖。由此可知,重建水生植被为主的生态修复手段是抑制浮游植物发展和改善湖泊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对洞庭湖地区 3种生态类型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 ,黑线姬鼠和社鼠是洞庭湖地区 3种生态类型区的主要优势鼠种。黑线姬鼠以农田为主要栖息地 ,在不同作物地间进行季节性迁移 ,并侵入到丘陵山林之中 ;社鼠是林地内的优势种 ;山区和丘陵的林缘农田生境则以这 2种鼠为优势种。从洞庭湖区鼠类群落的历史资料看 ,曾经为农田生态系统优势鼠种之一的褐家鼠的比例已大大降低 ,形成了以黑线姬鼠占绝对地位的格局。在房舍 ,褐家鼠的优势地位已被小家鼠取代 相似文献
18.
太湖梅梁湾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是浮游藻类群落结构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水域的菌群结构,主要分析水华发展阶段和暴发阶段该水域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的群落结构,以获得富营养化水体更丰富的微生态信息,探讨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在水华过程中可能具有的重要生态功能.结果表明,附生菌群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时空稳定性,是水华发展阶段的优势菌群,其优势种群主要为α-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比较而言,游离菌群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水华发展阶段的种群多样性非常低,水华暴发阶段的则相当高,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的优势菌群,以Actinobacteria和α-proteobacteria为主.此外,在水华发展与暴发阶段均发现淡水水体中较为罕见的SAR11种群,且这类细菌在附生菌群和游离菌群中均可检测到. 相似文献
19.
深圳湾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至11月对深圳湾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5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66种、夏季72种、秋季54种、冬季50种,其中硅藻门36属108种,甲藻门14属36种,绿藻门3属3种,蓝藻门2属3种。优势种共有湖沼圆筛藻Coscinodiscus lacustr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 3种:春季1种、夏季1种、秋季1种、冬季2种,优势种群由春夏季的湖沼圆筛藻演替至秋季的中肋骨条藻、冬季的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4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9种,其中硅藻8种,甲藻1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13~3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12~0.35,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1.724和0.001~0.306,群落结构较脆弱。细胞密度在1.25×107~217.90×107 cells.m-3,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这与深圳湾陆源营养物质的扰动有关,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均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四类水,因此,该海域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富营养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6(p〈0.01,n=36,双尾),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1(p〈0.05,n=36,双尾),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已趋于单一化,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极为脆弱。 相似文献
20.
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分是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群落动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2012年5月和10月在艾比湿地调查的植物样方和实验得出的土壤表层盐分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39个土壤表层盐分数据划分为3个盐分梯度0.03%~0.73%(S1)、0.81%~1.73%(S2)和2.40%~3.12%(S3),分析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对土壤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距湖15 km和距湖5 km采样点大部分处于第1个盐分梯度,属于轻度盐渍化;鸟岛、博河、鸭子湾、奎屯河、和距湖10 km处均处于第2个盐分梯度,盐渍化程度达到中-重度;湖边采样点,在3个盐分梯度各有分布。(2)3个盐分梯度上的主要植被类型不同:S1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为主,并且出现的植被种类较多(37种);S2以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enemum strobilaceum)为主,出现的植被种类相对较少(11种);S3以盐节木(Haloenemum strobilaceum)、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出现的植被种类较少(7种),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植被种类减少、群落生活型结构有所改变,草本比例减少,灌木和乔木比例有所增加。(3)植物Simpo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中盐梯度下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0.84、2.28、3.82。(4)Pielow 指数则是随着盐分梯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低盐梯度下达到最大值,最大值为1.26。(5)多样性指数在S3梯度下整体显著降低,即土壤盐分含量为2.40%~3.12%时对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