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健  慎乃齐 《地球与环境》2005,33(Z1):493-495
通过奥运备勤楼地基处理工程实践,阐述了灰土换填与CFG桩联合处理复杂软弱地基的设计方案、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用效果,为同类场地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结合南京某工程地基处理实例,对振动沉管灌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通过对施工前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桩间土加固效果较明显,CFG桩桩体作用明显.证明了振动沉管灌注CFG桩对饱和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建造的场地,往往由于土质不良,无法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和强度的要求;此时必须对场地进行人工加固,目前最常用的加固方法是桩基础。桩基础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预制桩在工厂或施工工地现场预先制成成型,然后运送到桩位,借助于外力(吊打、压入、振入、旋入等)送桩就位入土。预制桩的材料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管、木桩等。对于走向市场经济的地勘部门来说,预制桩在施工中的桩身质量保险问题,主要体现在起吊、运输和吊立入土等三个方面。首先对预制桩进行受力分析,预制桩堆放在工地上,起吊时有…  相似文献   

4.
赖书林  谭伟 《环境》2006,(Z1):161-163
拟建工程场地存在大面积软弱地基土层,岩性以淤泥及淤泥质粘土为主,该地基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且具触变性;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将长期缓慢固结沉降,且最终沉降量很大;同时还必将产生差异沉降;若选择该土层作基础持力层,将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因此应预先对场地软弱地基土层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本文就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提出一些较为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钢渣桩复合地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工程的静载荷试验。对钢渣桩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桩间土、天然地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钢渣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复合地基沉降明显减少.并且能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地基土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锚杆静压桩安全施工技术,包括锚杆静压桩的作用机理、工艺流程及安全管理要点。锚杆静压桩采用的是与主体建筑物连在一起的独特的传力系统"逆作法"施工方法,用于倾斜建(构)筑物的纠偏限沉、老建筑物加层改造的基础处理、软土地基加固、钻孔灌注桩等钢性桩的承载力补强处理中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本文还就锚杆静压桩的运用实践,举例就安全施工方法及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对指导今后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安全将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软土地基的低承载力、压缩性高、透水性差、结构触变性等特殊的工程特性,因此软土地基设计的好坏成为工程安全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土地设计的基础上,强调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重要性,把软土地基设计概括为“一个中心、一个目的、两个基本点、六个步骤”,同时就设计参数取值和计算理论进行了讨论,供今后软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锚杆静压桩具有机具轻便、操作安全、移动灵活,不受窄场地限制;作业时无噪音、无振动、无污染,宜于环保;压桩时受力明确,设计简便,加固效果显著;采用逆作施工,不占工期等优点.仅武汉地区年施用桩量就从1993年前的几十个立方,迅速扩大到几十万立方.随着锚杆静压桩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人身伤害事故也逐年增加.然而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安全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较全面的规范要求.为了做好锚杆静压桩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锚杆静压桩施工管理实践,浅述锚杆静压桩施工技术、安全管理要点,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南输场地的地质情况,提出了处理油罐地基的方法.针对技术要求进行选择场地,分区进行强夯试验.利用科学仪器对强夯效果进行检验及评价,得出强夯施工参数的结论,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监测是及时掌握建筑在施工和最初使用阶段地基是否出现异常变形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大量工程监测实践,分析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异常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总结了建筑物安全性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法和搅拌桩注浆法对某有机物污染场地进行原位修复研究,比较了对大深度、重污染有机土壤的修复效果,同时也比较了其施工时长、施工难度和修复成本;进一步研究了水泥添加量为土壤质量3%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中试试验表明,两种方法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均能达到修复目标,其中高压旋喷注浆法施工时长更短,难度和成本更低;同时,添加水泥后对修复效果无影响,这为解决施工后场地承载力问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某石化公司在液化气罐区山体滑坡治理项目中,采用了B型抗滑桩施工技术.其中桩孔施工采用了人工挖孔、钢模支护,再用C20混凝土做护壁.人工挖孔桩的特点是质量可靠、施工进度快、工程造价低、施工操作工艺简单,应用较为普遍,是大直径灌筑桩施工的一种选择.但是,由于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性较差,在施工中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结合实践探讨此类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重点、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真空击密法是指通过真空排水-击密多遍循环,从而对淤泥粉质黏土进行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高真空击密法在京唐港首钢码头有限公司矿石、原辅料及成品泊位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高真空击密法检测试验确定了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经处理后的地基增加了土体的密实度,表层形成了固结硬壳层,完成了大部分工前沉降,且地基承载力超过150kPa,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表明该地基处理方法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是成功的,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武汉青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砷硫酸性污水处理工程中构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为例 ,简要地叙述了地基处理中各构筑物的优化措施及保证施工安全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1序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城市环境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让居民寝食难安的建筑施工噪声已成为目前市民就环境污染问题投诉的热点。2城市建筑施噪声污染现状城市建筑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施工工地上常见的高噪声建筑机械见下表1。同时,据测建筑场地清理工程为84dB(A),地基工程为8Oil3(A),安装工程为SQlll(A),整修工程为9(kll(A,因此可以说,施工工地噪声一般均超过国家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标准见下表2c…  相似文献   

16.
目前遍布全国的电网工程项目大多都面临着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本文选取黄石冶钢变电站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岩溶塌陷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场区各个剖面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各个钻孔点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结果,从而获得了该场地岩溶地基的稳定性分布图;最后根据稳定性评价结果,并结合相关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现场施工处理措施和防治对策,以为有效处理岩溶地基溶洞稳定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滑桩是滑坡治理中最常用、最广泛的工程措施。它以设桩位置灵活、对滑体扰动小、施工简便、设备简单的优势 ,得到广大滑坡病害治理专家的青睐。抗滑桩按桩材和截面形状分类 ,有木桩、管桩 (钢或钢筋混凝土管 )、钢筋或钢轨混凝土桩 (方形、矩形和圆形 )、钢板桩和 H型钢桩。施工的方法有钻孔桩、挖孔桩、打入桩等几种形式。抗滑桩施工的安全关键在于挖孔施工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多年参与在抗滑桩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认为在抗滑桩施工安全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 :(1)井内爆破。井内开挖一般用短柄的铲和镐 ,在岩层中需打…  相似文献   

18.
蔡学文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59-561
平板栽荷试验(PLT)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加荷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征的原位测试方法。文章在深圳地区岩土勘察中进行了一次平板栽荷试验,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PLT的施工原理和方法,以期对类似场地勘察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充实黄土地区挖填结合场地桩筏基础物理模型试验的相关结论,应用FLAC3D数值分析工具对分级荷载作用下跨越黄土挖填结合区的桩筏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黄土地区挖填结合场地桩筏基础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征,并综合部分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黄土地区挖填结合场地的桩筏基础桩基承载性状均为端承摩擦桩,且挖方区和挖填结合区灌注桩的承载性能优于填方区灌注桩;黄土挖填结合区由于土层工程性质差异以及填土厚度不均,在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差异沉降,造成筏板下地基土出现"葫芦瓢"形的沉降特征,引起筏板的挠曲变形,不仅使筏板自身产生较大的弯矩,也对下部桩基的弯矩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挖填结合场地的桩筏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京珠高速公路某试验段内设计有一座箱涵(4.0m×3.0m),考虑到涵洞本身在容许有一定的沉降量,通过对碎石桩、袋状砂井和粉喷桩几种技术方案的比较,决定对该箱涵采用短密粉喷桩进行处理,即用4.0m~6.0m长、1.0m~1.2m间距的短密粉喷桩处理箱涵及其台背区域的软土地基,使涵洞的沉降逐步与路基协调,并由此试验获得短密粉喷桩处理箱涵软土地基的有关参数,检验其效果,以指导后续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