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志国 《灾害学》2009,24(3):109-115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极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就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民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安徽段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颖上、怀远、寿县、灵璧、凤台5个县受灾频率最高;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在霍山县.自然灾害不仅毁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冲击农业经济.面对惨烈的自然灾害,国民政府与民间社会采取了各种抗救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于巨灾无大补,但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救济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志国 《灾害学》2007,22(2):119-122
安徽属东亚显著季风气候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候年际变动较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等特点。认识掌握这些特点,对安徽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自然灾害及灾后恢复与人口变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中国自然灾害影响人口变化的实证模型。通过控制人口变化的社会经济变量,探索性研究了自然灾害对中国人口数量以及低保人数变化的影响,发现灾害损失额与人口数量增长和低保人数增长呈正相关,提示我们中国当今的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政策不应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恢复,而忽视了因此而产生的长期的负面人口影响。针对研究所发现的不良人口后果,提出了避免人口过度聚集和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变动的集成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提出了以非线性回归拟合发展趋势、正弦函数逼近周期变动和马尔可夫链刻划随机扰动的集成预测模型,并应用于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变动规律模拟,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理论和实践表明,集成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单模型预测,为预测具有复杂机制的自然灾害演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蓉辉 《灾害学》1991,6(2):84-87
80年代以来,地球上异常气候频繁出现,自然灾害此起彼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经历了本世纪最热的5年(1980、1981、1983、1986和1987年)以后,1988年达到人类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干旱,面积相当于罗得岛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化为灰烬;飓风袭击了墨西哥沿岸;非洲等地蝗虫蔓延;中国云南发生6.2级、6.7级澜沧—耿马地震;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发生7.1级地震……毫无疑问,这一切对世界保险业的冲击是十分清楚的。对仍处于恢复发展中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来说,更需要正视自然灾害的存在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巨额赔偿,那种“重展业、轻防灾”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加强风险管理,切实地制定一些防灾防损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与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定量评估,本文提出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的概念,并讨论了该函数的性质,提出并论证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随时间波浪式增加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对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末,最终达到减少自然灾害损失30%”的减灾目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但目前要确切地定量计算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强度和出现频率的影响还很困难。本文在分析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在千年尺度上,长江流域的大旱和气候变冷成正相关,而长江流域的大涝以及黄河流域的大旱和大涝与气候冷暖过渡期成正相关;2.在百年尽度上,近1042年来,共出现281次全国性大旱和大涝,平均每百年出现27次,在地域分布上以南涝北旱为主;3.就百年至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言,气候冷冷组合期(1301~1900)易发生全国性大涝,而冷暖组合期(950~1300年,1901~1991年)易发生全国性大旱。总的来说,冷冷组合期的大旱大涝发生频率明显大于暖期,但不同地区有差异;4.在其它影响方面,台风、地震与海啸灾害在冷暖组合期(20世纪)均有比冷冷组合期(14和19世纪)多的趋势。因此,气候变暖将使防灾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广清  张显东 《灾害学》1998,13(3):13-16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了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与环境及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影响,并对防灾救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宣 《防灾博览》2002,(2):34-34
全球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因为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和群发性,所以,在发生的空间位置上,大多数是相对集中的。就全球而言,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是构造板块的边缘地带、海陆水热交换活跃和人口、城市密集的沿江临海的山区、平原。这些地区相对集中分布在两大区域内。 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在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环形地带里,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67%左右的台风、海啸和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混沌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功率谱结构,Lyapunov指数,吸收子维数和可预报时间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混沌性质,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是一类混沌变化序列,洪涝系统是一类混沌为动力系统,系统时初值极端敏感,长期和不可预测,其可报预时间约为5-6年。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沿黄12县自然灾害活动特征及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隋欣  杨志峰 《灾害学》2004,19(3):7-13
根据1949~2000年青海省沿黄12县的地质、地震和区域气候资料,对青海省黄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已建龙羊峡和李家峡水库蓄水前后自然灾害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性、代表性、易得性、客观性和可统计性等原则,建立了适于评价县域承灾体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加权分级评分法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估,以揭示区域未来成灾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湟中、湟源、民和、化隆、循化、尖扎、共和是洪涝、干旱、病虫害、地质和地震灾害的高发区,承灾体也非常脆弱.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江流域地区(1956-2007年)148个站点全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对长江流域地区旱涝的转化规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夏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春季的降水周期较夏季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研究的时段内看,春季降水周期为17 ~21年为主,夏季以10~ 15年为主周期;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与降水量、暴雨出现的频数呈现正相关,旱涝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干旱大都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湖北部分地区,洪涝主要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湖南、安徽、湖北等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 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 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淮河问题的由来及症结入手,由50多年的淮河治理引出了需求原则、协调原则、统管原则、投资原则、法规原则和科学治水原则。本文所指的"淮河整治"是:以水治水,顺其自然,兴利除害兼顾,治理开发结合,节流开源并举,利用保护并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淮河流域逐步建立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水旱灾害减灾体系、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发展体系。"淮河整治方案"系指建构及运作淮河水系统的方案。这种建构及运作必须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互动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提出的"淮河整治方案要点"对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与农业政策性保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荣茂  邱敏 《灾害学》2007,22(3):109-113,138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农业保险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提高保险意识、加强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淮河洪水调度及灾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冰 《灾害学》2004,19(1):54-57
2003年梅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本文概括了这次淮河汛情特点,总结了安徽各类防洪工程联合调度和科学防控的做法,就洪灾之后的治淮和防洪除涝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妮  冯巩 《灾害学》2022,(1):35-40
为了解自然灾害后成人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从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获取关于自然灾害后抑郁症的相关文献,包括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文献检索、研究选择和数据提取由2位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彦君 《灾害学》2012,(2):77-81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0个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以陕西省的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进行分析。确定三个主成分作为评价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指标,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相应主成分的得分和排名,在此基础上对相应地区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