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怡文  刘水  吴迪  张藜莉  刘阳  杨月巧 《灾害学》2023,(2):19-24+30
医疗救援物资保障是开展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石,因此,为提高中国救援队(医疗)在救援任务中的保障效率,按照药品模块化管理建立符合地震救援药品保障目录和物资目录。在相关数据库中查阅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相关文献1 053篇,根据文献结果统计分析地震灾害疾病种类和发生率;根据地震不同时期发病情况建立符合地震特色的专业医疗队,以外科医生为主力,内科医生为辅,其中骨科医生、消化科、呼吸科、皮肤科为技术骨干的组队模式,符合100名伤员建制;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目录,采用决策分析法,建立医疗物资准备目录和符合地震特色的药品保障目录,基于通用药品模块增补地震灾害专科药品,以100名伤员10 d用量为单位计算带药量;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与药品的建立,提高了中国救援队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速率及能力,以期为医疗机构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任务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水  肖书捷  李静  李怡文 《灾害学》2021,(3):160-164
针对矿难事故特点、遇难后疾病特点,建立矿难事故的急救药品目录.搜索国内矿难相关医学文献,提取事故类型、涉及疾病、用药种类等,根据"二八原则",将应用于80%灾难中的20%药物列入必备急救药品目录.研究结果表明,10篇矿难文献与医学相关或可从中提取医学疾病谱,4篇文献与药学相关但年代久远,急需更新.结合矿难事故发生原因及...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及应急救援技术,从水情预报预警、险情隐患侦测、水域生命救援、堤坝抢险、分洪泄流、抽水排涝、水域应急交通、抗洪综合保障、汛期灾民安置、抗洪韧性增强等10个方面阐述应急救援技术的当前进展,并提出一些研究发展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洪涝灾害救援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黄辉  杨佳祺  吴翰  未珂 《灾害学》2016,(4):171-175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震后救援药品动态需求研究对提高救援效率,挽救人民生命至关重要。建筑物倒塌压埋是造成震后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从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过程入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因果关系模型与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流量存量图,主要考虑了建筑物倒塌压埋、地震救援投入、医疗投入等因素对伤员人数的影响。运用Vensim软件对流图进行编程仿真,得出伤员随时间的数量变化,根据救援药品日剂量得到各救援药品的需求量,从而辅助震后救援药品的动态需求决策。  相似文献   

5.
李怡文  刘水  李维  李静 《灾害学》2020,(2):184-188+193
为提高中国救援队在国内外各类灾害事件中药品供应保障的效率,建立应急救援药品保障通用模块。检索近15年内灾害及突发事件疾病谱或灾害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约150余篇,将疾病谱与应急药品真实情况采用Q型聚类分析,确定药品通用模块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网络信息处理与储存支持服务,将救援药品目录制作成能够随时查阅的二维码,方便查找追踪。初步确定近年来各类灾害的疾病谱与所占比例,搭建出药品的通用模块以便应用于各类灾害救援,并将此系统应用于2019年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救援任务中,且于10月23日通过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INSARAG External Classification, IEC)。基于INSARAG构建的应急保障药品体系,可提高救援药品响应与筹备效率,为灾害救援提供快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航空应急救援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协同,并需在各级指挥、保障、作业人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为了形成高效协同应对各类应急事件的指挥决策、应变和处置能力,提出基于云平台构建区域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架构方案,应用于蒙西、川西南、湖北等区域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探索。提出基于通航云的指挥调度技术、空天地互联互通网络通信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机动保障技术和基于VR/AR/MR协同训练技术等航空应急救援立体协同关键技术,通过航空应急救援人员培训、防疫物资协同运送和多年航空医疗救援实际案例,验证立体协同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关键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断链减灾策略,并对其减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中节点度数、点介数和特征向量中心度都将关键事件指向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地铁进水、生产线爆炸等,而“抗洪物资供应不足-暴雨洪涝”“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暴雨洪涝”这三条边对整个灾害链网络的结构起到关键作用。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交通和停工停产可以有效断链减灾,并且以应急供电的断链减灾效果最显著。相关结果可以为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链提供知识图谱,辨识关键节点和传播路径,并建立断链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事故分级及其应急救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隧道事故分级是突发事故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在对公路隧道救灾特性和相关事故分级标准分析基础上,考虑隧道事故的危险性、应急救援的急迫性以及对现场交通造成的影响与危险程度等因素,提出公路隧道事故分级标准及其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洪涝灾害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艳芳  梁轶  张鹏飞 《灾害学》2007,22(4):34-37
基于河南省1000~1999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运用分形理论对河南省洪涝灾害的时间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步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为0.517,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分形Cantor集合相比分维数较小,说明河南省洪涝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组织程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程度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在河南省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R/S分析,得出该省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H指数为0.580,说明河南省洪涝灾害具有长期相关性,且未来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具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亮  徐力杰 《灾害学》2021,(4):152-155
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由于无法准确定位救援位置,导致救援速度比较慢,因此,研究基于智慧校园人脸识别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法,构建一个包含校园内所有人员的基础信息库,并安装相关人脸识别设施。地震灾害发生后,对设备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确定地震灾害中校园内被困人员数量以及被困人员最后出现区域(即被困区域),以建筑破坏指数表示地震灾害下校内建筑结构风险,将建筑结构风险由高至低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智慧校园人脸识别、校内建筑结构风险等级以及路网模型,生成包含基础资料、校内复合灾害分析与应急救援要素规划等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案,根据救援方案完成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再加上多种救援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有效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并提出安全优先、安保优化等校园防震减灾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吴新燕  陈虹  顾建华 《灾害学》2012,(4):128-131,137
介绍了制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背景,阐述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的阶段,给出了地震现场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内容。该规范将有效地规范和协调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提高救援能力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2.
救援机器人的发展及其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搜救工作的复杂性、危险性和紧迫性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救援机器人以其体积小、灵活等诸多优点成为灾害辅助救援的有效工具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文中分析了救援行动中使用救援机器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国内外救援机器人的研究历史和发展概况,对目前的几种救援机器人运动方式和通讯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灾害救援行动中救援机器人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内外救援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方向,给我国研制开发救援机器人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方世萍  张芝霞 《灾害学》2004,19(1):31-33
在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及典型震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49~1998年中国大洪涝灾害若干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会平  张昕  张岑 《灾害学》2007,22(1):73-76
根据1949~1998年大洪涝灾害资料、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分形理论,分析了1949~1998年大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得出大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增加、受灾农田面积波动上升、空间上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为主、季节上集中在6~8月份等特征,并探讨了大洪涝灾害时间序列上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
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和洪水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泾河下游洪水沉积剖面,对该时期洪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泾河流域1644-2003年发生洪涝灾害总计165次,平均每2.18年发生一次。主要以中度涝灾为主,其次为大涝灾,轻度涝灾和特大涝灾发生次数较少。1644-2003年,泾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总体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是在1894-1953年,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在1644-1723年。泾河流域发生的165次洪涝灾害中,上游发生的洪涝灾害最多,其次为下游,中游最少,上、中、下游同时发生的洪涝灾害为4级特大涝灾。不同阶段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植被的破坏是泾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644-2003年的洪涝灾害在泾河下游形成了2.56 m厚的河漫滩洪水沉积剖面,该剖面沉积层主要由特大涝灾、部分大涝灾和中度涝灾形成,剖面记录的洪水频次比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水频次要明显少。  相似文献   

17.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文辉  沈荣芳 《灾害学》2006,21(1):23-26
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当前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搜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介绍了地震灾害现场常用搜救技术及设备,并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以求根据不同现场的具体要求使用最优搜救技术和设备,达到最好搜救效果。此外,对低频电磁探生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超宽带电磁探测技术、基于气体测量的搜索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地震灾害搜救中的应用做了较广泛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An overview of the flooding history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 indicates the tendency of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 disasters in the area due to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 and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aters.According to records,flood disastersoccurred every83years in YRB before1 5 2 4,while during the period1 5 2 5~ 1 85 1 the frequencyincreased up to once every2 0 years on the average.It further increased to once every5 yearsduring 1 92 5~ 1 949and o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