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这一法制体系列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基础。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大力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扭转环保执法软弱无力局面,就成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环保目标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本文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土地使用法律控制的发展入手结合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探讨土地使用法律控制与环境保护相互关系及相互协调的途径,提出要在充分发挥使用权势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初步形成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主要实行各单项法律,以单个环境要素为其调整对象的立法模式,随着各单项法律的先后制定或者修订,必然在各单项法律之间导致彼此不协调,特别是与之相伴的某些主要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规定在不同的单项法律之间存在不协调,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制定一部更高阶位的基本法律,用以宣示国家环境政策,并有效整合各单项环境法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已于1989年12月26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它的颁布,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件大事,为落实基本国策,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新标志。这部基本法律与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一起.构成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三、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制度一共介绍13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打“*”和“**”号的,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八项制度,其中有6项在《环境保护法》中做了规定;有2项在环保法上没有做法律规定,而在1990年的国务院《关于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洁生产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防治工业污染的经验教训之后.明确地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采取了清洁生产的策略,清洁生产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写进了《21世纪议程》。一、作为我国法律概念的清洁生产在我国,清洁生产作为一种观念以及反映清洁生产要求的法律规范田来已久。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的“32字”方针.其中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就体现了此种观念1977年4月14回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  相似文献   

7.
城市光污染侵害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光污染侵害案件日益增多的同时,我国光污染侵害的法律救济手段和救济结果却不尽人意。虽然我国在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民法中都有处理光污染侵害案件的法律依据,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存在太大的缺陷。因此,亟待制定有关的标准和修改相关的法律,从而更好地防治光污染,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的角度探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理论依据,分析和论证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要实现中国跨世纪环保政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有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作保障。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本文从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7,(10):10-10
中国的环境立法源远流长。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很快。1979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97年3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自1949年新中国成主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管不同于环境管理。环境监管强调的是监督和管理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而相应的对环境监管法律关系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的角度。要厘清我国环境监管法律关系,就要从主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和客体等构成要素入手深入剖析,进而对我国环境监管立法完善进行有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环保责任状:地方政府环境职责的法律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和9月分别发生在甘肃和湖南的两起环境污染事件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地方政府所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上来。有人曾将环保比喻为“不通电的高压线”,之所以高压线通不了电,就在于地方政府有时不送电。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全面说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却也形象地道破了地方政府在保证地方环境中的重要性。国家环保总局受国务院委托,已经完成了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的环保责任状,其目的就在于给环保高压线通电。  相似文献   

13.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现代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党巾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使环境法律法规为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这是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法律原则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林 《四川环境》2008,27(6):129-132
法律原则对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起着尤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研究也存在欠缺和不深入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几种相关概念的法律原则的基础上,总结环境应急法制法律原则的特征,试提出我国环境应急法制所要遵循的几条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环境技术引进的社会背景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简要说明,对环境技术引进的一般法律管制进行了分析,较为深入的阐述了对环境技术引进进行环境活动规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环境技术引进进行环境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对违法行为的罚款规定,没有具体罚款标准和实施细则,因此随意性大,在执罚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对违反“三同时”规定、“三废”排放、污染事故、噪声损害等违法行为,实行罚款的具体办法以及执罚程序进行了初步探讨。一、罚款标准的探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实施罚款处罚时如何“量罚”,实质上就是对那些违法行为该强制行为人(法人、自然人)支付多少“金钱”作出判断。如果这种方法由特定的机构颁布或统一掌握使用,就成为“量罚标准”。由于它的使用,关系到社会和被罚者的经济活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法  相似文献   

17.
凡土 《环境教育》2005,(11):17-20
“环境保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每年也不断颁布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条款,我国及世界其它国家也都积极颁布了许多禁令并且加大了打击力度,体现出“誓死保护环境”的崇高精神,尤其是我国确定了控制人口数量、扩大绿化面积、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控制污染源、治理“三废”等基本措施,甚至大力提倡不用一次性筷子、垃圾袋等。社会舆论则振奋不已。只是,我们感受到的,似乎只有环保风暴的呼啸声,不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律制度的作用1.环境的特点和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在同人类活动的关系方面,起着两大作用。一是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项都离不开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二是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同化和处理。例如,生活垃圾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被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技术贸易的国际背景,就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结合我国技术输出入的法律管制,对我国环境技术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就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环境技术贸易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是有关中国加入WTO对环境技术贸易的影响及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与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理清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不足,能够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较好地指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理方面、污染防治方面以及具体制度实施方面存在问题的整理与分析,明确各方面当前存在的缺陷,对症下药,促进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