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南广河水体中的砷镉铅铬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南广河的水质质量。结果表明:南广河从上游到下游水体中污染物含量为增大趋势;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枯水期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目前南广河综合水质质量可满足Ⅱ类水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业芝 《四川环境》1989,8(2):66-69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铅所产生的废气造成对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在对铅烟废气的治理方面国内外曾有过多种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等。目前在国内采用的以水洗法为最简单、普遍。成都市轻工研究所1988年从事研究的最新工艺:湿式洗涤加废水沉降为国内先进的流程。适应这一工艺流程我们研制出QJ系列型铅烟尘净化器。这种处理流程实现了水在净化过程中的闭路循环,无废水排放。净化效率达90%以上。经治理后,车间内工人呼吸带含铅气体浓度带大量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室外排放气体浓度远低于《四川省排放标准》和《国标》。QJ型铅烟尘净化器于1988年9月在成都经过市级技术鉴定。1989年2月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鉴定会上一致认为:该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少、投资省、维护费用低、操作及维修简单方便,不需专人看管等特点。适于冶炼、印刷、蓄电池制造、制药等行业,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有余 《四川环境》1997,16(4):29-34
本文介绍了环境铅的来源,我国儿童接触铅的情况和环境铅对儿童健康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这是国内外近年研究铅毒的成果汇集,可帮助我们对环境铅危害健康的认识,有益于保护儿童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4.
当前测定土壤中铅的国标方法为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FAAS法),准确度高但时效性差,如何快速测定是目前支撑土壤应急监测亟须解决的问题。采用GFAAS法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PXRF法)测定土壤中的铅,比对2种方法的差异,分析土壤应急监测应用PXRF法测定土壤中铅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检出限、精密度和正确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且PXRF法测定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均优于GFAAS法,因此在土壤应急监测及初步监测中应用PXRF法测定土壤中的铅可行。  相似文献   

5.
6.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蔬菜样吕中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其林  肖广全等 《四川环境》2001,20(1):65-66,69
铅作为一种对人体有害元素,在蔬菜样品中必须被检测。应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铅中的含量,具有取样量少、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先例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7.
以340省道汾阳市河北村路西(阶地区)、孝义市白石崖村路北(土石山区)、中阳县高家沟村路东(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路旁土壤中铅的含量,并对铅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40省道汾阳市河北村路西段、孝义白石崖村北段和中阳高家沟路东段的铅含量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最严重的超过背景值的8.5倍,并且其含量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方法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发现中阳高家沟路东段污染最严重,距离公路100 m、土壤深度为0~30 cm的土壤仍然还是中度污染至强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蔬菜样品中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作为一种对人体有害元素,在蔬菜样品中必须被检测。应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铅的含量,具有取样量少、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适合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9.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仪器条件及试剂配比进行优选实验,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铅可知:铅的检出限是0.020μg/L,能够满足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原子荧光光谱仪分析样品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干扰少、操作简便、分析快捷,测定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达到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某铅作业厂子校其父母接触铅的学生(实验一组,n=61),父母不接触铅的学生(实验二组,n=61)及对照区学生(n=61)进行了配对研究,结果如下: (1)实验一、二组学生PbB、PbU、FEP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b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C)显著降低,这个结果表明:长期低浓度铅接触可引起学生体内铅蓄积量增加,卟啉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色素性贫血。 (2)三组学生IQ水平与血铅水平一致实验一组,低IQ检出率显著高于实验二组,表明:长期低浓度接触铅是影响IQ的因素之一,其父母接触铅者所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