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4.
南京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对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构建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借助耦合度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均呈上升态势,两者呈正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每提高1%,南京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应增加0.746%;两者耦合协调度在2000~2007年处于失调阶段,2008~2015年转变为协调阶段,2015年协调度为0.673,处于初级协调,目前耦合协调度处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滞后型。南京市应该立足资源环境基础,科学规划都市农业发展格局;转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模式,确保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的空间一致性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和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位宽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二者的空间一致性问题.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冷、热点分布均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显著的空间极化特征相比,旅游资源承载力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更具均衡性和相似性.(2)6个旅游休闲功能优势区均与产业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等形成复合功能区,其无法成为某一地区的单一主导功能,证明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分解维度的可靠性.(3)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休闲功能的标准差椭圆均呈扁平化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且形态更为吻合,地理联系率为最高的78.54%,二者呈现高度的空间一致性.受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较弱和国家生态保护等限制性条件约束,部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热点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7.
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持续发展的新发现观。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索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值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支撑力3方面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存在下游>总体>中游>上游的特征,区域差异则存在下游>上游>总体>中游的空间异质性,且差异的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的地区内部差异。(2)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级递增的空间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不显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干预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为实现长...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3个关键要素--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分析评价,应用“木桶短板效应”原理,确定以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耕地粮食的人口承载力和耕地经济收入的人口承载力等2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综合确定人口的合理规模。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阶段,为1535~159万人,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1585~164万人,总体上雅安市的资源环境能够满足其震后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需求,但要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向市域内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大、产业、人口聚集能力强的雨城区、名山县转移  相似文献   

10.
坏境承载力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入手,通过对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及其间的关系的描述,探讨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同时以福建省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其规划建议,为该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压力与其具有的环境承载能力。决定了该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因此.测度环境压力和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国家尺度的社会代谢物质流、地理面积和生态承载面积。可以构建出一个国家本国环境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总量指标体系——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德国、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等五个工业国家的环境载荷和各环境压强总量指标若干年的实证计算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美国的国内环境总载荷、人均物质总需求及人均生态足迹赤字等均是各国最高者.其环境压强却处于五国的最低端。与奥地利相近;以环境压强指标测度。除日本不明显外.其余四国的经济发展与本国环境压力之间在研究期(1975—1996)均显示出“脱钩”关系.即本国环境压强并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为此.最后就环境问题的公平性和环境压力指标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和GDP作为承载力的表征指标,分别运用单位GDP综合用水量评判法和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湖库均匀混合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并用承载度来评价水资源及水环境的承载状态。结果表明:2012、2020和2030年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合理承载状态,但是其水环境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可见,水环境承载力对武汉城市圈的用水限制更为严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水环境状况虽然会有所好转,但与水资源数量这一因素相比,水环境仍是制约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8-1998年长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长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8年到1998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上海、江苏2省市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浙江从1993年起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川渝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3)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力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领域。随着该概念应用范围的拓展,尤其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中的应用,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议,不仅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其提出质疑,而且生态经济学家和主流经济学家也在一些与之相关的观点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试图从承载力的起源、内涵的演变、存在的缺陷和定量的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刻划,同时揭示了国际上有关承载力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不同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比较其优劣;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carrying capacity (LCC) and food safety have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 From the point of man-g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establishing LCC an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LCCI) models,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LCC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at county,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levels. Choosing 2005 as a representative year, this article then evaluates the LCC of 264 pastoral regions (semipastoral regions), 663 urban regions and 592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1949 to 2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the LCC of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conspicuously, but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the production can only maintain a low level grain consumption; (2) over the past 25 years (1980-2005),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verloading provinces decreased from 23 to 15 and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but there were more overloading provinces than surplus provinces in China; (3) at county level, there were 1572 overloading counties in 1980 accounting for 68.26% of the total counties of the country and where were 649 million people lived, while in 1990, 2000 and 2005, the number of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1066, 1133 and 1087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that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a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surplus counti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Northeast Plain, North China Pla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and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w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such as Northwest China, Tibet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urban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4) animal husbandry improved greatly the LCC of pastoral and semi-pastoral regions, while urba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for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more than half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due to crit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The conflict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is getting ever prominent. In order to study and predict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and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as well as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is region, this study starts from four single factor carrying capacity indicators of water, earth,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and its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icato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its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n papo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its carry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18.
The conflict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is getting ever prominent.In order to study and predict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and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as well as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is region,this study starts from four single factor carrying capacity indicators of water,earth,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and its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icator,evaluates and analyzes its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n papo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its carry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计算了2005~2008年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而言,平度市处于富余状态;莱西市处于临界状态;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处于超载状态:青岛市市区则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市区.②青岛市各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市区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最大.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市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藁西市>平度市.③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且基本保持稳定.综合承载力序列(由大到小):市区>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青岛市2005-2008期间主要辖区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区划,结果显示青岛市所辖6市区均属于优化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与优化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