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活断层和地震活动图象是现今探索地震预报最为活跃的两个课题,作者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索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文章着重以1975年郎家沙地震为例,研究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重现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与活断层的关系,并以此模式预测南黄海6.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和近期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第四纪活动断层特征,根据第四纪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判定地震潜在危险性,作者强调了第四纪活断层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探测城市地下活断层,可以判断未来地震发生的地域、震级,确定地震破坏的最强地段。通过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破坏、位错类型的研究,评  相似文献   

4.
城市工程地震中的几个灾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工程地震中的灾害预测主要考虑软弱地基和活断层引起的灾害。本文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以上两方面所引起的灾害特征作了初步论证,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为了减轻和避免地震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在地震带上的高烈度城市要开展工程地震工作。现就工程地震工作中几个灾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大陆东部与银川地震带及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划分与研究的基础上 ,将安徽与周边特定地区每周期的地震活动 ,划分为 2 4个时空序次。分析研究安徽 4个地震与周边特定地区 2 0个地震时空序次的关系 ,预测未来几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可能发生MS5 .0~ 5 .75地震  相似文献   

6.
地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 根据阪神·淡路大震灾后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的规定,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政机关(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以及大学有关地震活动的调查结果,地震调查委员会是一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组织。该组织设置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是由15名学识渊博者和有关官厅职员构成,职责是对地震活动进行现状评价和长期评价。自1995年8月起,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评价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如遇大震或震群发生,则都召开临时会议。如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引起了新岛、神津岛近海地震群活动,就召开了5次临时会议。设置在委员会的长期评价部会,一直在努力评价活断层或海域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最近公布了活断层引起的地震、宫城县近海地震、东南海·南海地震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另外,强震动评价部会目前正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1998年已公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分析了地震预报的经验与问题,对地震短期预报需进行新的探索与研讨,才能更快地前进。文章重点论述了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方面有关的断层分段性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活断层上确定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地段,是地震预报中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活断层分段性问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段是断层的破裂单元,断层的分段就是对断层进行独立的破裂单元的划分。断层分段有4种,当前讨论的主要是活断层破裂分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是中国地震局建局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工程项目。包括地震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等六大项。局系统几十个单位都有建设任务,将新建与改扩建307个数字化前兆台站、105  相似文献   

9.
在银川市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针对工作区强震记载少且空档大、活动断层相距近等问题,应用弱震和部分比较可信的强震发生率,提出相应的方法计算了相关的地震活动参数,最后给出工作区各活动断裂分段未来一定年限内各震级档的条件发震概率和合成发震概率,以及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并探讨了地震长期预报中的震级、地点及烈度区划有关问题,指出开展第四纪活断层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是提高地震烈度区划质量和长期地震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地域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地域内的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浅层人工地震是一种分辨率高、探测结果可靠的断层探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用浅层人工地震探测长春市地域内断层的探测方法和采集参数等。在长春市的断层探测中,大量采用了浅层人工地震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专家将地震预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长期(几年到几十年)、中期(几个月到几年)、短期(几天到几个月)和临震阶段(几天之内)。各个阶段将开展以下综合性的研究:(1)长期预测阶段:开展地震活跃期—平静期的研究判定:估计活跃期内的强震主体活动地区及总体水平;确定十年尺度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城市。(2)中期预测阶段: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观测的跟踪过程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14,(1):12-13
正一年来,中国地震局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50次一年来,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汪洋等中央领导,就地震监测预报、震情信息发布、回应社会关切、活断层探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作出50多次重要批示,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对长江中下游 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的研究历史、活动构造的定义分类,综合大量已有研究资料,总结了中国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尺度的活动构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国地震具有频率高、震源浅、西强东弱、分块成带的特征,同时空间分布、类型分布与总体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对岩石圈流变学、岩石圈的垂向分层模式、特殊地区中部地壳的应变局部化等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发震机制。活动断裂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之间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活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断裂间的相互作用、分段性、多期次与周期性、与地震的耦合性关系等方面。结合GIS、遥感、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出未来活动构造的研究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结构性质、中部地壳应变局部化、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等方面。本文对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可为将来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38年的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结合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研究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郯城—泗洪段断层面的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段落;九江段于2005年发生了5.7级地震,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经释放,闭锁状态已被打开,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了低b值、高应力的状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中强以上地震;潍坊—莒县段、定远段、合肥—庐江段、宿松段的现今活动则处于低应力水平状态,较短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山东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位于郯城高峰头镇麦坡村,包括断层陡坎、断头沟等构造地貌和古地震的痕迹,是一处宝贵的自然遗产。此处遗址对于开展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了5.7级地震,震中烈度达7度强。瑞昌地震后,开展了对鄱阳湖口地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研究,分析了瑞昌地震后区域地震背景变化和地震震后活动趋势,对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判定,划分出了瑞昌潜在震源区,并针对该地区某大型桥梁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的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瑞昌地震是近场区外的中强地震,对鄱阳湖口地区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影响很小。本文的工作为破坏性地震震后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工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 190 0年以来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浅源中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具有突发性、成组性和序列地震数量少的特点。应根据本区地震活动特点 ,开展震后早期趋势预测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淮地震带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初步认为研究区地震活动存在准周期性变化。研究还发现 ,该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