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劳动保护》封底登载北京胜利化工厂自动化流水线的照片。照片中那位在机器边操作的女工,留着长长的发辫,又没戴工作帽,这是十分不安全的,很容易发生发辫绞辗事故。你们是劳动保护的专业刊物,登出这张照片影响很不好。现在,我厂正在加强安全工作,要求女工进车间必须戴工作帽,否则不能进行操作.请问,你们发的这张照片对我们的工作会起什么作用呢?这张照片不合安全要求@赵宝华$石家庄国棉二厂安技科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检讨     
最近,我们接到不少读者来信,指出《劳动保护》刊登了一些不符合安全操作要求的图片。例如,有的在机床上操作的女工留着长辫子,不戴工作帽等等。读者这些意见提得很好。在机床上操作的女工(包括纺织工),为了防发辫绞碾,不应留长辫子,要剪短发;工作帽应按照安全操作要求戴好,不要让头发外露。这些要求是从无数实践经验和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不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工伤事故。我们宣传劳动保护的专业刊物登出违反上述安全生产要求的图片,是错误的,对加强安全生产不利,这是我们工作疏忽和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今后,我们一定要诚恳接受读者的批评,认…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1986年12月15日,《中国机械报》的第一版刊登了一张严重违章操作的照片。 照片是报道东方电机厂为葛州坝大江电厂生产水轮发电机组预装的情况。从照片上看,运行中的天车吊着工件,工件上站立两名工人,手扶着缆绳,没有任何保护装置。我们认为,这是一张严重违章操作的照片。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中明确规定,驾驶人员必须做到“十不吊”,其中一条就是“工件上站人或工件上浮放有活动物的不吊”。这是工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也是起码的安全常识。人们一旦违背,很难保证不发生事故。 报道生产的大好形势是对的,但对发表这种严重违章操…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在最近一次安全员学习会上,有位安全员提出一个问题“纺织女工该不该留辫子”?大家都说:“不允许留辫子。”可是,这位安全员拿出一九七七年第六期《劳动保护》杂志来,指出封里“自动接经”照片中的纺织女工,个个都留小辫子.而且都不戴工作帽。 为此,请教你们,纺织女工该不该留辫子?进车间后要不要戴工作帽?望得到回答。纺织女工该不该留辫子?@殷长松$苏州第二织带厂 @王凤媛$苏州第二织带厂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1979年第8期《劳动保护》封二刊登了山西省劳动局供稿“太原第二热电厂分析人员正在分析水质”的照片。按照分析人员操作规定,两处有误:一、滴定管摆放的方向,和操作者对滴定管的握法不对;二、锥形瓶与滴定管的距离太远,滴定液要准确地滴到锥形瓶中比较困难。这些是分析人员的基本知识。发表在杂志上的照片,应该准确,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希望编辑部调查更正。 北京橡胶七厂 张泽敏照片不符操作规定@张泽敏$北京橡胶七厂  相似文献   

6.
“三八”节前夕,春寒料 峭,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的 北京医科大学,访问了卫生系 副教授、女工劳动卫生专家、 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常委保毓 书和讲师赵树芬同志。一见 面,保毓书同志得知来意,便滔滔不绝充满热情地谈开了。 “我们党历来重视女工保护” 保毓书同志回顾了女工保护工作的历史。她说:“就全社会来说,女工劳动保护工作似乎鲜为人知。实际上,我们党历来是很重视的。早在1940年,蔡畅同志就在《中国妇女》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谈到过这个问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虽然条件艰苦,可女工保护工作做得却不错,那时妇女们‘翻…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厂安技干部读了《劳动保护》一九七八年第五期刊登的《安全生产重任在肩》和《可贵的负责精神》两篇文章,受到很大教育。 安技干部是厂领导在安全生产上的参谋和助手。一个厂安全生产的好坏,首先看厂领导对安全生产是否重视,是否把安全生产摆到了议事日程上,但也要看安技干部是否尽职和努力,与领导一起共同把安全生产搞好。我厂的安全生产不如烈山煤矿,我们安技干部也有很大责任。烈山煤矿安全检查人员在制止违章作业时是那样坚决,那样大胆,而我们却管得不严,斗争不力。例如,我厂规定,没有安全驾驶证不能操作电梯,但有时我们看…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近日,《老年周报》刊登了一幅图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爷爷因为“拗不过”3岁孙子的要求.竞让其坐在大腿上来“掌舵”开车.这着实让人看了捏一把汗。 “拗不过”现象不但是发生在长辈对孙辈之间。同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因为家长“拗不过”孩子玩耍的心态。任由他们在马路上脚踩着滑板“自由飞翔”:单位下属“拗不过”领导的命令。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正>编辑同志您好:2011年由笔者撰写的《创新"阳光执法"模式》一文在贵刊2011年第6期刊登后,取得了很大反响。广东省安全监察执法总队、常州市安全监管局、无锡市安全监管局等兄弟部门来我们海门安全监管局考察调研说理式"阳光执法"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最令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说理式"阳光执法"  相似文献   

10.
某局长在某厂金工车间进行安全检查,远见一个穿花格衬衣披着长发的“女工”在机床前操作。局长上上前去问道:“你怎么不戴女工帽?”谁知这人扭过头来,指着自 己嘴上“拉 兹”式小胡反问道:“你看我是女工吗?”局长楞住了,他皱了皱眉头说:“这么长的头发,还是请你把女工帽戴上吧!”请把女工帽戴上吧@王浩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劳动保护》杂志对安全管理人员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工作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以及政策、观点上难点,都是依靠《劳动保护》杂志解决的;开展日常性的安全教育,许多内容也是来源于《劳动保护》杂志。因此,我们把《劳动保护》杂志看成是自己知心益友。但是,去年和今年,我单位订阅的《劳动保护》杂志有的期就收不到,影响我们的阅读,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这样的问题不知怎么处理,希望告知办法。 中原冶炼厂王铁成王铁成同志: 你那么喜欢我们的杂志,对我们是个宝贵的鼓励。全体编辑同志将再接再厉,更好地办好这个杂志,以期更好…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们是生产化工产品的小型企业。按《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我们需要进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与应急预案。请问,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由哪些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们厂许多同志都爱读《劳动保护》杂志,大家说《劳动保护》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劳动保护的方针政策,分析典型事故,交流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经验,介绍劳动保护科学知识和技术措施,真是我们不见面的安全顾问。 我们希望《劳动保护》今后多刊登一些安全技术知识。1982年11期封底刊载的“安全标志”就很好,许多同志都很感兴趣。有的说;“过上也看到过这类安全标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象‘当心激光’、‘当心腐蚀’等就不懂,这次看了‘安全标志’和说明,多少年来的谜底解开了。”不见面的安全顾问@董…  相似文献   

14.
我们看了今年第二期《劳动保护》上刊登的《工作服该革新了》一文,深有同感。 我们厂对机床操作工人都发背带裤,因广州天气热,夏天穿背带裤不舒服,许多同志都把两条背带剪去了。我们认为,发放防护用品应从实际需要出发,象在广州这样亚热带气候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改改防护服的式样呢?希望有关部门听听工人的意见吧!我们也有同感@薛振华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厂一名女工在上班必经途中被楼房上沿经长年风化的水泥块脱落而砸伤头部 ,造成轻伤。该职工根据《劳动保护》第6期《工伤保险知识讲座》的具体规定和解释要点 ,认为应按工伤处理。但工厂安技部门认为《劳动保护》第6期的讲座内容要点不能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 ,请贵社给我们一明确说法。《劳动保护》杂志上的讲座能否作为认定工伤的依据?该女工能否认定为工伤?工会作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部门 ,请求贵社给一个书面答复。航空工业河南灵宝一一四厂工会劳动保障部航空工业河南灵宝一一四厂工会 :本刊编辑部组织的《工伤保险知…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盐城国际时装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职工1856人 ,其中女职工占90%以上的中德合资企业。几年来 ,企业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宣传法制、规范操作、重点关爱 ,如同给女工编织了一张保护“网”。公司大部分女工来自农村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法制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较低。针对女工的现状 ,公司从法制宣传入手 ,把《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制作成漫画 ,分期张贴在画廊 ,吸引女职工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又把《江苏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编印成宣传手册 ,组织女职工学习。并请市总工会的同志到公司现场讲解劳动保护知识 ,同时…  相似文献   

17.
施倚 《劳动保护》2008,(6):112-112
编辑同志: 我公司女工李桌上夜班时,前往厕所解便。因路被临时开挖小沟,加上灯光昏暗,李某不慎跌伤,导致二级残疾。事后,李莱要求给予工伤待遇。我们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而厕所不是工作场所,上厕所也与本职工作无关,故李某不构成工伤。请问这样处理对吗?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劳动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今日学习了《劳动保护》杂志11期《职业病定义与范畴》一文,受益非浅。我在工作中遇到有关职业病的问题,特此请教。我单位有一女工,36岁,从事化学沉淀工作11年,于今年7月24日~11月1日在河南省职业病医院住院检查,并于9  相似文献   

19.
《江苏劳动保护》2011,(7):54-54
编辑同志: 《江苏安全生产》2010年第7期卷首语刊登的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刘鹏凯同志《以爱为本》的文章,通过数字一到十。讲述了该公司对员工“以爱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共同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10个方面的故事。诸如“一顶头盔”、“两只水瓶”、“四瓶老酒”、“八月中秋”等.充分反映了企业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真情实意。读...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们武钢第一金属结构厂最近发生了一起铁路蒸汽式起重机爬杆和厂房内天车驾驶楼相撞的事故。在分析事故责任时,我们查阅了《铁路蒸汽式起重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天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都没有找到对这种特殊情况的规定。 出了事故无据可查,这怎么能分清事故责任呢?由此使我想到,工厂企业在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时,一定要尽可能考虑周密,不仅考虑到一般情况,也要注意到特殊情况,还要经常联系实际情况加以修订,使之不断完善,真正做到操作时有章可循,出事故后有据可查,这也是科学管理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武钢第一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