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赫  贾永锋  刘利  王淑莹 《环境科学》2009,30(10):3055-3059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赋存形态.选用沉积物中2种典型氢氧化物矿物: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以水培法和矿物结合态Cd为培养介质,以芦苇为受试植物,研究环境中吸附和共沉淀态Cd生物有效性差别,并探究老化过程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经过13 d的培养,发现2种结合形式的Cd均可被芦苇富集,不同处理体系中富集强度不同,根中富集量为9.1~37.8 mg.kg-1;地上部分富集量为0~10.0 mg.kg-1.其中,结合在Fe0.5Al0.5(OH)3矿物上的Cd的生物有效性最大,其次是Fe(OH)3和老化的Fe0.5Al0.5(OH)3,富集量最少的是老化的Fe(OH)3的处理.采用2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Cd进行解吸实验,Cd的解吸规律与芦苇对Cd的富集规律一致.因此,共沉淀处理降低了Cd的富集,矿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含铝矿物对Cd的结合较差,老化作用抑制了吸附态Cd的富集,有机酸解吸实验也验证了不同形态Cd生物有效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探论了矿物在生命起源前化学中的可能作用.强调了涉及生物要素从无机形态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分子的反应.详细讨论了3个中心问题①矿物可能促进的反应类型;②地球早期具有催化潜力的矿物的存在;③用于评估矿物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前化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可行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具有高度的碳(C)稳定性,是一种良好的固碳材料.污泥富含无机矿物质,热解制备生物炭过程中其内源矿物会富集,影响固碳能力.在500、 600和700℃下制备市政污泥生物炭(SZB)、药厂污泥生物炭(YCB)和鸡粪生物炭(JFB),并模拟其在土壤中70~100 a老化过程,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质谱仪(ICP)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计算C损失.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中,生物炭内源矿物种类和质量分数决定生物炭C损失,其中Ca和Mg是主要的C保护矿物,而Fe的存在会降低生物炭C稳定性,增加C损失.老化过程中,生物炭C的自身稳定性对其C损失起主要作用,矿物起辅助作用.研究揭示了生物炭内源C和矿物组分对其C损失的影响规律,为利用污泥和鸡粪生物炭土壤固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矿物晶体,由于结构、成分、杂质、结晶程度。成矿温度以及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结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晶格缺陷,构成了矿物晶体电导的复杂状况。通过对一些天然矿物晶体微波电导率的研究,发现电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正常掺杂情况下的半导体行为相类似,电导与温度的关系为可逆的过程,即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同一温度下电导率总是相  相似文献   

5.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由动植物油脂通过转酯化反应来制备,它在燃料特性方面与矿物柴油有着十分相似的品质,因此使用生物柴油无须对现有的柴油发动机做任何改造,以生物柴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中不含硫氧化物,排出的总颗粒物、总HC和CO的量分别是矿物柴油的30%、40%和50%。生物柴油的热效率比矿物柴油高5%~8%,而两者在发动机输出功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 近代矿物学是相对于经典矿物学或传统矿物学而言的,是经典矿物学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它是经典矿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的一些近代理论和分析测试、实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大家知道,矿物就是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天然元素及其天然化合物,它们可以呈固态、液态、气态或胶态存在。可以说,自然界就是由矿物和生物组成的。 研究矿物的学问——矿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矿物的发现和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矿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高硫煤矸石堆场浸出液中培养驯化获得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通过静态实验,探讨添加不同量的碳酸盐岩对酸性硫酸盐体系中Fe2+生物氧化速率及次生铁矿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 g和30 g碳酸盐岩不会对体系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Fe2+生物氧化速率产生明显影响,但总铁(TFe)的去除率可从37%分别提高到55%和62%,矿物生成量也从8.17 g·L-1分别增加到12.03 g·L-1和13.69 g·L-1;同时,体系中合成的次生铁矿物相与不加碳酸盐岩时无明显变化,主要为黄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随着碳酸盐岩添加量增至50、70和90 g时,体系pH快速上升,Fe2+生物氧化速率受到抑制,并产生大量结晶程度较好的硫酸钙,形成的铁矿物主要为纤铁矿或针铁矿.而适量的碳酸盐岩添加可使体系中产生Ca2+和Mg2+,从而影响次生铁矿物的合成.因此,在以碳酸盐岩为反应介质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中,可通过添加A.f菌并控制碳酸盐岩投加量,强化系统中Fe2+生物氧化及次生矿物的合成,从而进一步提高反应系统对TFe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催化铁与生物耦合在污水处理中有独特技术优势,处理过程中催化铁表面易形成附着层,对界面反应影响较大.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催化铁表面附着物的微观形态、元素组成、物质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不同工艺条件下,铁、碳、氧均为催化铁表面附着层的主要元素,纯曝气氧化条件下附着层相对疏松,主要为羟基氧化铁等铁氧化物;耦合生物除磷工艺条件下主要为非晶态物,较密实且易附着微生物;耦合生物脱氮工艺条件下附着物微观结构呈颗粒或絮状,含有复杂铁矿物. 对比发现:微生物的参与促进附着层的非晶化,增强催化铁表面结合有机物的能力;曝气可加速铁表面更新,厌氧条件利于微生物附着.  相似文献   

9.
施氏矿物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砷吸附材料已倍受人们关注.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生物、化学成因施氏矿物去除模拟地下水中As(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初始As(Ⅲ)浓度为0.2 mg·L-1,施氏矿物投加量为0.25 g·L-1时,生物成因施氏矿物吸附3 h后溶液中As(Ⅲ)含量降低到10μg·L-1以下(地...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秸秆生物碳对重金属Pb2+的吸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以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350、500和700℃)下的秸秆生物碳(RC350、RC500和RC700),研究了生物碳对Pb2+的吸附性能、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准确预测生物碳还田固碳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碳对Pb2+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Pb2+在RC350、RC500、RC700上的吸附速率分别为0.167h-1、0.154h-1、0.388h-1;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5.3、85.7和76.3mg·g-1,是原秸秆生物质RC100的5~6倍、活性炭AC的2~3倍.生物碳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吸附点位比AC高约10倍.经酸化去除表面矿物成分后,RC350和RC700对Pb2+的吸附能力急剧下降,其最大吸附量、吸附亲和力与AC相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去灰分后生物碳上有机碳官能团并无明显减少,而无机矿物(如SiO2)含量显著降低.生物碳中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矿物组分对其吸附Pb2+均有重要贡献,其中无机矿物组分的吸附量及亲和力均大于有机碳组分.  相似文献   

11.
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介导的生物矿化方法促使可溶性Fe向次生铁矿物转变对酸性矿山废水(AMD)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化能自养菌A.ferrooxidans易受水流冲击而流失,常采用固定化方式来提高菌密度,从而保证较高的Fe2+氧化和成矿速率以满足实际需要.本研究在相同初始条件下(pH=2.30、Fe2+浓度4.48g/L、A.ferrooxidans密度8×106cells/mL)生物合成固定有A.ferrooxidans的施氏矿物、黄钾铁矾和黄铵铁矾,比较矿物溶解前(固定态)和溶解后(游离态)A.ferrooxidans的Fe2+氧化性能,并分析各矿物对A.ferrooxidans的固定能力.结果表明,生物成因次生铁矿物干重排序为施氏矿物(0.24g) < 黄铵铁矾(0.35g) < 黄钾铁矾(0.67g),但矿物固定A.ferrooxidans的能力却依次为施氏矿物 > 黄铵铁矾 > 黄钾铁矾.以游离态A.ferrooxidans的Fe2+氧化速率作为参比,推算出本研究所得施氏矿物、黄铵铁矾、黄钾铁矾固定A.ferrooxidans的有效生物量依次为5.33×107~ 5.33×108,5.72×106~5.72×107,6.35×106cells/g(干基).次生铁矿物载体有效生物量不仅直接影响AMD体系中Fe2+氧化速度,也间接决定了总Fe的矿化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 前言在计算含铀矿物的溶液-矿物平衡时,由于得不到其稳定常数而进行了估算。Tardy 和 Garrels(1974,1976)已描述过常用的、预测氢氧化物和硅酸盐的生成自由能的方法。他们由构成矿物的金属氧化物和水合阳离子的自由能得出一个经验参数△O,这个参数与矿物的自由能有关。将这个方法稍加修改,使之适用于含铀矿物(磷酸盐、钒酸盐、砷酸盐和碳酸盐)的生成自由能的计算。作出  相似文献   

13.
<正> 本书为G.Brocardo编著,由美国纽约Hippoerene Books Inc.1982年出版,219页。 本书内容如下:矿物及其重要性;矿物的寻找;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岩浆成因矿物,沉积成因矿物,变质成因矿物);怎样辩认矿物(几何学构造,基础结晶学,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试验);矿物分类;矿物的制备和管理;鉴别符号说明;图版;难语小  相似文献   

14.
<正> 地表地球化学作用是专指在地球最外层的地球化学过程,它和内生过程的地球化学作用一样,其规律形成本质可用化学热力学知识加以解释。与实验室内的化学反应相比,地球化学作用的规模要远远大得多,而且影响的因素也复杂得多。它受气候、生物、地理、岩石类型及地质构造严格控制。内生矿物的解体及外生矿物的形成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一、煤炭是现在和将来世界的主要能源 20世纪最后一段时间里,人类的能源需求,将对世界天然矿物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可燃矿物总储量中,固体燃料占93%,石油和天然气为7%。据第12届世界能源会议预测,到2000年,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接近或大致相等;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超过石油,占第一位。2000年,预计世界煤炭总产量将达55亿吨,2020年将达88亿吨。 1987年5月,世界能源大会主席马塞尔·布瓦特在未来世界能源决策的报告中预测,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摇瓶实验,在Mg2+分别为48,4.8mg/L,其他元素组成与9K液体培养基一致的体系中,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A. ferrooxidans催化合成次生铁矿物.考察了Mg2+含量对生物合成次生铁矿物体系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次生铁矿物矿相及矿物晶体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8h培养,Mg2+浓度为48,4.8mg/L生物成矿体系pH值分别从原来的2.50降低至2.30,2.19,ORP分别从初始259mV增加至269mV,276mV.两体系Fe2+氧化率培养至第48h均达到100%,然而两体系总Fe沉淀率及矿物形态及却不尽相同.Mg2+浓度为48mg/L生物成矿体系,总Fe沉淀率为23.7%,次生矿物紧密粘附于三角瓶底部.而Mg2+浓度为4.8mg/L生物成矿体系,总Fe沉淀率达到32.2%,次生矿物却均匀分散于溶液中.两体系合成次生铁矿物均为黄铁矾与施氏矿物共存的混合物,Mg2+含量4.8mg/L体系合成黄铁矾单个晶体长度(~1.60μm)约为Mg2+含量48mg/L体系的1.2倍.  相似文献   

17.
纳米生物炭的制备方法比较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常见农林废弃物—果木枝条、玉米秸秆和花生秸秆为原料,在350~550℃条件下热解制得五种本体生物炭;采用离心法、球磨法、球磨+离心法3种方法提取纳米生物炭,进而对本体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元素含量、矿物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等进行比较,以探究物料来源、热解温度和制备方法对纳米生物炭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与本体生物炭相比,球磨法制得的纳米生物炭比表面积增大1.36~6.94倍,但产物未达到纳米颗粒级别,且在水体中稳定性较弱;球磨+离心法制得的纳米生物炭直径为70.06~103.43nm,在水体中稳定性强;离心法制备的纳米生物炭各项指标均不如其他两种方法.纳米生物炭的产率为2.27%~34.80%,且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本体生物炭相比,纳米生物炭含有更多的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和更少的脂肪碳链.与果木枝条制备的纳米生物炭相比,玉米秸秆和花生秸秆来源的纳米生物炭产率高,但水稳性较差,易发生凝聚.果木枝条来源的纳米生物炭碳酸盐等碱性矿物含量丰富,且由于颗粒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多而zeta电位绝对值高,悬液可以稳定分散.不同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生物炭优缺点各异:球磨法制得的纳米生物炭比表面积更大;球磨+离心法制备的玉米和花生秸秆纳米生物炭的产率更高;低温热解果木炭提取的纳米生物炭水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杨舒  周宏辉  李颖  张云  田森林  成霞  胡寒  胡学伟 《环境工程》2023,41(3):129-135+215
为提升含硫铁矿采选固废生物氧化分解效率,以皂素-微生物-含硫铁矿采选固废为反应体系,研究皂素对含硫铁矿采选固废生物氧化过程中H+、Fe及S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30 mg/L皂素,生物氧化38 d后,含硫铁矿采选固废释放H+0.55 mmol/g、总Fe 111.4 mg/g和SO■359.3 mg/g,相比未添加皂素的空白对照组,释放量分别提升了175%、82.9%和39.2%。皂素的添加,促进了矿物表面沉淀层(黄钾铁矾、S0)的氧化溶解,并抑制了次生矿物黄钾铁矾生成,从而减缓了钝化作用;可显著减小溶液与矿物表面的接触角、表面张力,增强溶浸液Fe3+在矿物微孔裂隙中的渗透作用,从而加速了含硫铁矿采选固废的氧化与溶解。研究结果可为皂素在含硫铁矿采选固废生物氧化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强化垃圾渗滤液厌氧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消化通常是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的首要环节,但处理效率不高.本研究尝试通过添加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来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厌氧转化效率.研究共设置5组厌氧生物反应器,包括投加硬石膏、方解石、石膏、白云石的反应器及空白对照,考察添加矿物对垃圾渗滤液厌氧消化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添加矿物的反应器中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5%左右,而空白对照组去除率尚不足60%,添加矿物反应器甲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从反应器中的p H变化可以看出,矿物的添加可以提高溶液中的p H.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厌氧消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矿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环境行为和效应,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等有重要影响.矿物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和效应与其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驱动的矿物超细颗粒的形成机制,介绍了用于表征矿物超细颗粒结构特征的显微镜、光谱、质谱和同步辐射技术,分析了矿物超细颗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与污染物的吸附、氧化还原和催化转化作用,总结了矿物超细颗粒的食物链积累、生物和生态毒性等环境效应,并对颗粒结晶路径、风险管控和微纳界面调控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超细颗粒是连接微观物质与宏观矿物晶体之间的桥梁,全面认识复杂基质中矿物颗粒的环境属性及其与污染物的微观作用机制,有助于指导矿物超细颗粒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从而优化功能材料的设计,促进绿色低碳纳米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