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自然保护是指保护并合理利用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即生态环境。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深化,自然保护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体制虽经近年来的调整,仍不能适应要求愈来愈高的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有时甚至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为此,本文在陈明目前自然保护管理体制状况及其弊端的同时,提出一些调整体制、理顺关系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自然保护认识的深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自然保护逐步过渡到生态保护,进而发展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这个发展历程以及产生原因,分别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学开创与发展,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学开创与发展回顾总结了这一发展历程,并对其原因总结如下:一是目前原始的自然生态已十分罕见;二是自然生态与农村生态、城市生态都需要保护与建设;三是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的必然;四是各种生态系统既要严加保护,也要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融合共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自然景观、独特资源以及物质和精神产品中的精华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目前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任务是建立一个具有统一协调功能的组织机构,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定和法律监管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只有系统性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使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遗产保护中必然涉及产权问题,建立合理的自然遗产产权制度是自然遗产保护的关键。我国目前的自然遗产产权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所有权基础上的自然遗产管理混乱,自然遗产经营权配置不合理,以及欠缺对自然遗产相邻权的规定等。这些产权制度方面暴露的问题,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无疑是不利的。通过对自然遗产保护中产权问题的探析和国外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经验的借鉴,对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产权权利束中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相邻权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华文 《绿叶》2022,(8):45-47
<正>《地球印记》告诉我们,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当前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6.
在1988年以前,苏联自然保护的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分管型,即许多政府机构依据不同的权限,在不同程度上实施对自然保护的管理。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和联盟院各有一个自然保护委员会,但在苏联部长会议中,却没有一个专门负责自然保护管理的机构,对自然保护的管理分散在各部、委进行。如国家计委内有一个自然保护局,负责自然保护的规划、计划工作;国家科委内有一个自然保  相似文献   

7.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成立后不久的1946年,就制定了关于保护文化古迹和自然珍物的法律。后来,各共和国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法律,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整。塞尔维亚共和国1975年颁布的《自然保护法》,把国家保护的特殊自然客体称作“受保护的自然物”。其中包括:具有特殊自然价值的地区;自然名胜;即自然遗迹和具有纪念意义的自然遗迹;自然珍品,即各种稀有的或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特殊自然价值的地区是指: 国家公园、地区自然公园、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的眺望点及其他特殊地区。自然遗迹是指  相似文献   

8.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措施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事业是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将有助于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一自然保护的经济目的与保护区的分类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资源与自然景观,既是大自然演化的历史产物,又是人类生存、进化、发展的基地,由于人口数量的爆炸性增长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自然的面貌在迅速改变,其中有些改变是对人类有害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为了避免某些对人类有害的不可逆的变化发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现状及保护地内油气田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对油气田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调整的契机,合理布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推进能源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学经历了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两个阶段。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生态有意识的保护,属于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科学基础包括生态学、农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但专门的学科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生态监测与调查是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评价是关键,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是重点。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0,(9):5-5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在一些偏远地区相继建立14个自然保护小区,既填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空缺,又最大限度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实施,促成了广西首批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广西分别在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大壁虎、苏铁、猕猴等珍贵物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代代相传,与现代生态文明交映生辉,与世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在齐国这块广褒而古老的大地上形成了以“开放、务实、包容”为特征的齐文化,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珍,加强学习和借鉴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工作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加强,以及所引起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加剧,而被政府和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及公众所重视。为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目前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国家技术经济,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现行的政策,研究、探讨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武陵源自然遗产具有科考、生态、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是我国较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之一.深入剖析武陵源的遗产价值,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偏差,从而重视自然遗产的保护,以保护遗产为前提进行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重塑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于晶晶 《四川环境》2021,(2):220-224
2019年6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指出自然保护地建设应“探索全民共享机制”,突出了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意义。在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仍面临诸多实践困境。通过分析现阶段自然保护地的立法和实践现状,探析公众参与制度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适用路径和困境阻碍,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表达、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工作横向联系,交流经验,互通信息,探索方法,协调关系,推动西南片区自然保护工作,于1988年9月12—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西南片区第三次自然保护协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四个省(区)的自然保护工作者共36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