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上中游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黄河上中游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及磷赋存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物各理化性质与磷赋存形态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上中游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为97.86~129.33 mg·kg-1,有机质总量为0.11%~1.96%,沉积物中活性态Fe和Al的含量分别为2.02~7.40 mg·g-1和0.29~0.90 mg·g-1;颗粒组成以粉砂级为主,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混层矿物为主,其次是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磷的形态以无机磷为主,钙结合态P的含量为37.61~64.04 mg·kg-1,是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沉积物理化性质中阳离子交换量与沉积物中粘粒和粉砂粒总量表现正相关(R2=0.76);沉积物的有机质总量与沉积物中的无机磷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R2=0.66);氧化还原敏感态P和金属(水合)氧化物结合态P含量的总和与活性态Fe和Al的(水合)氧化物的含量总和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0).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运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河川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对径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黄河径流的变化规律、开发利用管理黄河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与水循环模拟模型WACM进行单向耦合,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和流域上中游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响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区域气候预估表明,相对于现状(1980—2009年),A1B情景下未来(2010—2039年)流域年平均温度和降水均有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0.65 ℃和1.87%,但降水增加不明显;流域北部温度增幅比南部明显,而降水区域差异较大,变化较为复杂。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清盛和琅勃拉邦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与天然情景相比均有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1.23%和3.69%,但变化不明显;未来径流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温度变化对径流影响作用要强于降水;未来春季和夏季(3—6月)径流增减相对明显,局部区域有洪涝和水文干旱的风险,而其它月份径流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萃取方法对黄河下游表层沉积物钙-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总磷(TP)含量在672.24μg/g1365.37μg/g,其中主要成分为无机磷(IP),平均占TP的比例为95.85%。自生矿和生物所产生的磷灰石和碳酸钙键合磷,岩屑磷灰石和任何其它剩余的无机相磷含量最高,占TP的89.41%-96.11%,探讨了Ca-P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温榆河是北京市城区主要的防洪和排水河道,具有以非常规水源补给为主的特点.选取FC、EC、ENT和SC等指示微生物指标和COD、氨氮等水质指标,系统分析2009-2019年温榆河流域指示微生物浓度时空变化与汛期对指示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温榆河流域在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后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CO...  相似文献   

6.
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沿线耕地开垦的最西端,聚落和耕地重建对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北宋后期(1117年)河湟谷地聚落和耕地数据库,以聚落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了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耕地格局。结果表明:(1)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聚落集中分布在黄河、湟水河干流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的河流冲积和洪积平原。(2)河湟谷地的耕地总面积为304.67 km2,分配有耕地的网格仅占全区的16.16%,垦殖率最高的网格仅为24.16%,其中,湟水河谷耕地分布网格约占全部的74.06%,黄河干流约占25.94%,说明北宋后期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湟水河流域。(3)从聚落分布的海拔高度来看,大部分耕地网格分布在海拔2600 m以下的川水地区,说明当时耕地分布范围不大,海拔高度极大地限制了耕地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4)基于聚落重建耕地空间格局,其结果符合耕地随聚落分布的事实,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包头段水-沉积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系统的形态分析实验研究为基础 ,结合上覆水、悬浮物、沉积物及孔隙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评价了黄河包头段水体中重金属 (Cu、Pb、Zn、Cd)的潜在危害程度 .结果表明 ,黄河包头段干流沉积物中Pb、Cd等重金属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危害性 ,更易造成污染 ;包头市工业废水对黄河干流水体重金属污染有明显的迭加作用 .此外 ,分层位 (按深度 )计算的SQC值结果揭示 ,用表层沉积物或不同层位 (深度 )的混合沉积物所得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代表某一区域或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有一定的风险性 .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黄河泥沙含量与COD、高锰酸盐指数和BOD5等水质参数间的关系,揭示了当前黄河COD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描述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参数中,BOD5能真实地反映黄河的有机污染状况,而COD和高锰酸盐指数,不论是用含泥沙的浑水样品测得的数值,还是用滤除掉泥沙的清水样品测得的数值,均在相当程度上夸大了黄河的水污染程度.这种夸大作用在未污染和轻污染河段尤为显著.作者认为,在使用COD和高锰酸盐指数等参数对黄河水质进行评价时,不宜使用直接测得的数值,而应使用经"泥沙有机质本底量"校正的数值.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陆面年蒸散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文采用多年平均流域水平衡模型,利用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1970~2000年水文气候资料,估算该区陆面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模型模拟值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值复相关系数达0.95,有效系数0.82,均方差19.3mm。估算相对误差随湿润或干旱程度增强而增大。相对误差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以西北干旱草原区最强,南部林区最弱。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陆面蒸散量384mm。整个区域陆面蒸散量呈递减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减少幅度较80~90年代剧烈。空间上前期表现为多中心变异格局,而后期则大致呈现南北梯度变化。表明干旱半干旱的河龙区间陆面蒸散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水年鉴”上所载长江、黄河和松花江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所有站点的水化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此时段内,就天然水主要离子成分而言,长河、黄河和松花江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水质变化趋势。对其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江中上游水质的酸化趋势起因于该地区不断增长的燃煤硫排放所引起的严重酸沉降过程和不断增加的农田流失氮肥的氧化成酸过程。松花江水质的碱化趋势主要与黑龙江省造纸废水排放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遥感技术,从土地利用/覆盖、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2000-2020年间的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中林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沙地)和草地(灌丛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覆盖指数均值为15,绝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悬浮泥沙以及小浪底水库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中Pb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对调水调沙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元素含量为18.09~28.35μg/g,平均为21.64μg/g,稳定同位素207Pb/206Pb为0.8367~0.8481,208Pb/206Pb为2.0839~2.0997,与黄土等物质较为接近.Pb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在调水调沙前、后期均较高,而在调水调沙中间主要时段则较低.利津站悬浮泥沙及小浪底水库沉积物中Pb同位素组成均符合黄河源Pb演化规律,但小浪底水库沉积物Pb元素含量较高,部分站位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调水调沙进程对该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的变化及来源有着显著影响,在调水调沙前期和后期,水沙通量小,洪水对下游河床冲刷作用弱,Pb受到中上游沉积物来源影响,导致含量和同位素组成较高.在调水调沙中间的主要时段,利津悬浮泥沙与小浪底水库沉积物显著不同,Pb主要来自洪水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以自然来源为主,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利津采集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水淘选法对样品进行了粒径分级,应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生磷灰石磷和有机磷是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悬浮颗粒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调水调沙期间悬浮颗粒物中总磷、弱吸附态磷、有机磷和非活性有机磷的含量低于非调水调沙时期,而碎屑磷...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门峡-花园口河段位于中下游,全长242km。汇流区大部分位于河南省境内,面积约4000km~2,是重要的粮棉产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有机农药的使用日益广泛,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汇流区内使用的农药,可随地表径流或农田灌溉网水排入河流。污染该水体,而黄河三花段(三门峡-花园口河段的简称)又是郑州和新乡两市供水的主要源地。因此,本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保护黄河水资源、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收集黄河中游(渭南—郑州段)表层水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的方法分析了水相和颗粒相中的2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结果表明,水相和颗粒相中Σ28PFASs的含量分别为18.4~56.9 ng·L~(-1)和26.8~164ng·g~(-1)(以干重计).水相和颗粒相中以全氟己酸(PFHx A)为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含量的27%和16%,且3H-全氟-3-(3-甲氧基丙氧基)丙酸(ADONA)、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和8∶2 Cl-PFESA)在颗粒相均有检出,表明PFASs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增多.PFASs在水相-颗粒相中的lg Kd变化范围为2.95±0.553(PFPe A)~3.85±0.237(8∶2 FTUCA),颗粒物吸附氟调聚羧酸(FTCAs)和不饱和氟调聚羧酸(FTUCAs)的能力随碳链长度的增长而增加,全氟烷基磺酸(PFSAs)较全氟烷基羧酸(PFCAs)更容易被颗粒物吸附.黄河郑州—渭南段PFASs的通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该河段接纳了来自上游及支流的污染输入.此外,结果表明水相中的PFASs通量大于颗粒相.  相似文献   

16.
锦州市2005-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锦州市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锦州市每日的空气质量水平和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月平均值和年平均值、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的空气污染状况与冬季采暖和大尺度的天气现象如季风和降雨量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