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六六六和DDT在蓟运河汉沽河段底泥中呈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估算了两种农药从不同途径输入该河段的数量及当前尚存在于底泥中的残留总量,并探讨了残留主要是藉水力作用随河水、泥沙进行迁移,以及由微生物降解而在河道中转化。  相似文献   

2.
周风帆  刘征涛 《环境化学》1994,13(2):152-156
实验水系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在鲤科类金鱼体内分布、积累的研究结果表明,^3H-MET主要积累在鱼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积累量依次为:肠>肝>鳃>皮>肉>骨;多效唑效生物积累因子(BCF)和鱼体类脂质含量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在各类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且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其环境归趋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植物作为陆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污染物的重要存储体之一,关于植物体吸收、积累OPEs及其在植物体内迁移转化的研究,对明确OPEs的环境行为、评价其生态风险以及科学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OPEs在植物体内归趋的研究进行汇总,综述了植物吸收OPEs的主要方式、积累以及OPEs在植物体内的迁移与转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OPEs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被根系吸收;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Kow)是影响植物吸收、积累和迁移OPEs的关键因素,植物根系对lg Kow值为3.5—9.5间的OPEs吸收速率更快;lg Kow<3的OPEs更易通过植物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运输. OPEs在植物中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还受植物根系的蛋白质、脂质含量以及蒸腾能力等生...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空气中硫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太原市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SO2 是污染的主要因子。文章对该市 5 4科 12 1种绿化植物作了调查 ,测定比较了 44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 ,在一年时间内逐月测定了国槐树枝条和叶片的含硫量 ,分析了硫化物在树体内积累的动态规律 ,为利用绿化植物净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微囊藻毒索在鲋鱼Carassius auratus L.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用LC/MS监测不同时间的鲋鱼肝脏、肌肉,以及饲养用水中痕量的微囊藻毒素.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18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7.87 ng·g~(-1)和2.18 ng·g~(-1);而肝脏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鲋鱼暴露9天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30 ng·g~(-1)和33.27ng·g~(-1).研究结果支持肝脏组织是MCs的主要靶向器官,并且表明肝脏组织对MC-LR的富集量远大于MC-RR,而肌肉组织更易于积累MC-RR.文章还研究了鲋鱼体内的抗氧化酶(SOD、CAT、GST、GR酶)的活性变化,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进行了评估.通过分别测定暴露不同时间点(3、9、18 d)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发现它们的活性与组织中MCs的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可能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有缓解作用.以上表明,MCs能在鱼体内积累,抗氧化系统虽可缓解,但不能完全降解.因此食用被MCs污染的鱼类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7.
不同磷水平下植物体内镉的积累、化学形态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控制条件下,将玉米、小麦植株在含有不同浓度磷(c(P)0,0.12,0.6,3.0mmol/L)和镉(c(Cd)0,4.0μmol/L)的营养液中培养21d,研究植株体内各种镉的形态、生理特性和酶活性的变化,选择三种主要镉的形态,即氯化钠可提取态(镉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态),醋酸可提取态(镉与磷酸盐的结合态)和去离子水可提取态(水溶性、有机酸盐镉的形态)作为优势态镉加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介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空气中硫污染物的植物体内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太原市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SO2是污染的主要因子。文章对该市54科121种绿化植物作了调查,测定比较了44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在一年时间内逐月测定了国槐树枝条和叶片的含硫量,分析了硫化物在树体内积累的动态规律,为利用绿化植物净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云霞  张卫  孙国新 《环境化学》2011,30(12):2075-2079
采用拟南芥野生型和水杨酸(SA)合成缺失突变体sid2,对二者在砷积累方面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野生型地上部砷积累明显高于sid2,而且与砷暴露浓度呈线性关系;其体内SA/H2O2比值亦呈现严格的线型相关,说明水杨酸与H2O2相互作用,共同控制植物防卫反应,调控砷在体内的积累,水杨酸与H2O2在调节砷在植物体内积累方...  相似文献   

10.
二甲苯麝香(musk xylene,MX)是一种人造麝香,具有强烈的麝香气,可用作化妆品香精和皂用香精等的定香剂。由于其持续不断地输入环境,它们在水、土壤、大气中的浓度逐渐升高,并且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产生了蓄积,其蓄积效应相当于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而研究MX在鱼体内的蓄积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用含浓度为50 mg·kg-1和100 mg·kg-1的MX的饵料投喂斑马鱼(Danio rerio)和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14 d,继而进入为期28 d的清除实验。通过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体内MX的浓度,继而评估鱼对MX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饵料中MX浓度越高,鱼体内MX的蓄积水平越高,100 mg·kg-1浓度组的蓄积水平为50 mg·kg-1浓度组的蓄积水平的2~3倍。在整个试验阶段的不同时间点分析鱼的体重和脂肪与鱼体内MX浓度的关系,数据显示,MX在鱼体内的蓄积水平与鱼的体重存在正线性关系,而与鱼体内脂肪含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经28 d的清除,鱼体内的MX残留量接近于零,说明斑马鱼和稀有鮈鲫对MX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经过试验发现γ-六六六仅在土壤的淹水条件下可以异构化为α-六六六,未发现异构化为β-六六六或δ-六六六,所形成的α-六六六能很快为土壤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2.
生物半减期(t1/2)是评价外源化合物在鱼体内蓄积效应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t_(1/2)的速度慢、成本高,难以满足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需求,需要发展替代实验的模型预测方法。本研究搜集了653种化合物t1/2实测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 2种方法,建立了鱼体logt1/2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预测模型。MLR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adj)~2)为0.751,均方根误差(RMSE_(train))为0.587,去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_(LOO)~2)为0.735,外部验证系数(Q_(ext)~2)为0.682,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SVM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R_(adj)~2=0.839,RMSE_(train)=0.457,Q_(ext)~2=0.708)。采用Williams法对模型的应用域进行表征。所建模型可用于预测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磷农药、药物等典型化合物,以及其他烷烃、环烷烃、烯烃、醇、醚、酸、酯、酮、含卤素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硫、氮、磷化合物的在鱼体内的logt1/2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稀释水作为背景水样,通过实验室暴露和化学平衡软件的辅助分析,研究了4种有机络合剂(草酸、酒石酸、EDTA和腐殖酸)对大型水蚤(Daphniamagna)体内铜的生物积累(BBD)以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络合剂的存在降低了大型水蚤体内生物积累量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明显降低了水体中金属Cu的毒性,4种不同有机络合剂所产生的效果大体相同;有机络合态的铜也能为大型水蚤所吸收和利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大型水蚤对腐殖酸络合态铜的利用大于EDTA络合态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研究了江苏省1983、1984年生产的粮食受农药(666、DDT)污染的状况,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粮食受666农药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受试动物,在室内用水族箱进行模拟养殖试验,设定污染水体中三聚氰胺初始浓度为0.2 g·L-1,考察罗非鱼在其中饲养1周期间体内三聚氰胺的累积情况。再将鱼转移至不含三聚氰胺的清洁水体中饲养1周,考察鱼体内三聚氰胺在其中的消除情况。结果表明,三聚氰胺能在鱼体内迅速富集,鱼肉及内脏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均与鱼在污染水体中暴露的时间成正相关。其中,鱼肉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几乎成线性增大,拟合所得方程为y=5.598 8x+12.897,相关系数为0.995 9。内脏对三聚氰胺的富集速率先快后慢,且其中三聚氰胺的浓度为鱼肉的2~3倍。在试验后期,鱼肉及内脏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分别高达51.55 mg·kg-1和93.89 mg·kg-1,此时罗非鱼表现出明显的中毒迹象。将罗非鱼转移至清洁水体中养殖后,鱼肉及内脏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均迅速下降,尤其是后者的消除速度甚快,一周后两者的浓度分别降至0.13 mg·kg-1和0.21 mg·kg-1。此时,罗非鱼中毒症状逐渐消失,活动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外生菌根真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在不同营养条件和污染条件下产漆酶的能力,采用改良的Kottke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碳氮比、DDT处理和重金属处理对X.chrysenteron漆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处理对漆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X.chrysenteron漆酶粗酶对底物ABTS的米氏常数Km值为0.038 mmol·L-1。在接种X.chrysenteron后,漆酶活性的峰值出现在菌丝生长的稳定期,静置培养63 d后漆酶活性可达118 U·L-1。在静置和振荡条件下,X.chrysenteron在改良的Kottke营养液中的最大产漆酶量均为157 U·L-1,振荡培养不能提高最大漆酶产量。高的碳氮比条件下(葡萄糖与(NH4)2HPO4质量浓度之比为20)可以获得较大的漆酶活性。(2)在培养的第54天,1 mg·L-1 DDT和5 mg·L-1DDT处理的培养基中的漆酶活性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0.5倍和1倍,显示出DDT对产漆酶的诱导作用。(3)低浓度(1 mmol·L-1)的不同重金属对X.chrysenteron漆酶活性有不同的影响,在培养的第54天,Cu和Cd能够将漆酶活性分别提高2.6倍和0.3倍,Mn对漆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Zn降低了漆酶活性,Hg则完全抑制了漆酶活性。高浓度的Cu(5 mmol·L-1)对漆酶活性的提高不明显,而高浓度的Cd(5 mmol·L-1)则降低了漆酶活性。重金属对X.chrysenteron漆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可能包括通过对漆酶基因的诱导或抑制,以及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进而对漆酶活性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高的碳氮比、适当质量浓度的DDT处理及低浓度的Cu、Cd处理均能促进X.chrysenteron产漆酶,显示出其在POP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环境下对POPs的降解潜力。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对PS微粒的摄入及排出动力学,以及PS微粒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其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随着暴露时间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暴露24 h后达到最大值,为(7.00±2.44)个·只~(-1)(n=3),48 h后降至(3.20±1.93)个·只~(-1)(n=3)。将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48 h后的日本虎斑猛水蚤转移至清洁海水中后,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呈现下降趋势,24 h后可排出体内96.33%±1.18%(n=3)的PS微粒,48 h后生物体内无PS微粒检出。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24 h和48 h后,其对微藻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金沙江渡口段有机污染源利用负荷分担率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和冶金工业废水是金沙江渡口段的有机污染源,有机污染物年排江9700吨。目前,有机污染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入江有机污染负荷仅占总负荷的0.3%。另外,对江水水体从污染指数,水质模式、微量非极性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检出情况以及底质有机污染等方面的评价表明,江水水体受有机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9.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鲢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足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20.
农药的生物积累直接影响其毒性,但是手性农药在生物体内的选择性积累过程仍不明确.本文在恒定环境水浓度的条件下,开展手性农药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及其对映体在底栖无脊椎动物夹杂带丝蚓体内的生物积累实验.在96 h和72 h的吸收和消除实验过程中,测定生物体内的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和对映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构建毒代动力学模型,获取吸收和消除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夹杂带丝蚓对R-氟虫腈的生物浓缩因子(1981 L·kg-1脂肪)比对S-氟虫腈(1748 L·kg-1脂肪)更大.R-氟虫腈和S-氟虫腈的吸收速率常数相当,分别为311±11 L·kg-1脂肪·h-1和313±13 L·kg-1脂肪·h-1,而R-氟虫腈的消除速率常数小于S-氟虫腈,分别为0.157±0.006 h-1和0.179±0.008 h-1,因此相对较慢的消除是导致R-氟虫腈在夹杂带丝蚓体内更高生物积累的主要原因.研究说明毒代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阐释手性外源物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