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评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近10年来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污染控制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由单环节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污染控制演变,由单纯强调工业"三废"控制向工业、城市和农业全方位污染综合防治演变,由单一指令控制手段向行政、经济与技术综合手段演变等3个显著特点;运用影响因素评价矩阵,对当前的主要污染控制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指出目前我国污染控制政策总体执行效果不显著;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基本走向,一是完善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三项重点环境管理制度,三是加强环境税收、排污权交易、环境公共财政、生态补偿、绿色资本市场等七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环境基准研究与环境标准制定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基准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环境标准制定与修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根据国际上该方向近年来的发展,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论述,对过去的认识进行了纠正,指出:环境基准不等于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基准应该包括环境质量基准和污染环境修复基准2个方面;相应地,环境标准则应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环境修复标准2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国际和国内有关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列举了法国(作为西欧的代表)、加拿大(作为美洲的代表)和意大利(作为中欧的代表)在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先进做法,介绍了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研究与污染环境修复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进展。最后,对我国今后环境基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受污染土地的管理:事实与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污染土地的管理:事实与数字土地污染有两种类型:“点”污染和“扩散”污染.第一种是污染物从点源直接引进土壤的结果.点污染可能是制造地点或贮存地点化学品的事故性溢出或泄漏造成的,也可能是故意将化学品如农药施用于土壤中造成的.第二种类型是由于污染物间接转...  相似文献   

4.
总量控制在环境管理中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是法律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指出容量总量控制是环境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总量控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确定区域允许排放量和制订区域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论述了实施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和原则,讨论了实施总量控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Cu2O光催化氧化降解对氯硝基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Cu_2O光催化氧化降解对氯硝基苯@黄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张爱茜$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韩朔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魏钟波$南京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是国家制定工业必须遵守的环境基本法规。这些法规的法律基础是以污染和的体化控制为依据,覆盖危险类装置的立法,这个体系辅以对污染征税。与这种常规体系并行的是,政府正在到位一批旨在扩展控制权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慨述了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指出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养殖业废水直接排放和频繁使用农用化学品也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控管理体系、推行农业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等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利  周永章  卢强 《生态环境》2012,(9):1580-1587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现象;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产业转移必然引起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为评价产业转移对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状况的作用,构建了以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定量评价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的方法框架,并以广东省陶瓷行业转移为例,研究了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一般而言,由于污染排放变化,产业迁出地将产生环境效益,同时承接地将发生环境损失。当产业转移产生环境净效益时,意味着整体区域环境的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得益于产业迁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的合理利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优化产业转移目录、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和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污染控制责任和环境利益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沈俊秀  肖珊  余琦  马蔚纯  陈立民 《环境化学》2011,30(6):1206-1207
道路环境是城市中颗粒物污染的典型微环境,同时又是人群受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的典型微环境.日复一日的通勤出行使居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道路环境中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我国道路环境的颗粒物浓度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得多,尤其在交通干线附近的颗粒物水平更为惊人.因此道路环境的颗粒物污染对人群暴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石油烃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油烃污染场地是我国最突出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仍十分薄弱.论文较系统地分析了国际上石油烃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方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基于风险的石油烃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同时指出了问题最突出、形势最为紧迫的污染场地类型,即加油站和储油罐的渗漏问题.该类石油烃污染场地分布广,危害严重,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与环境管理.基于风险的石油烃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中,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是核心内容.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论文深入阐述了包括基于风险的场地分类方法、场地环境标准的制定、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模型方法的应用等内容,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于石油烃污染场地管理的主流模式主要呈现4大特点:1)基于风险的场地管理取代了通用的、一刀切的环境质量标准;2)分层次的方法(Tiered Approach)得到广泛采用;3)指示污染物和石油馏分相结合的方法逐渐取代了基于总石油烃的评价方法;4)各种预测模型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我国早有“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提法,在有关法规中也已有明文,但是防止污染的思想并没有成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污染处理(控制)的管理思想仍然占据着环境管理的主导地位.由此而引发的把末端处理处置作为追求目标的控制污染的社会行为不能不引起忧虑.本文从对我国现行污染控制政策评述出发,剖析了环境管理实践中现行污染控制政策遇到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调整方向和行动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虹  邹长伟  陈新庚 《生态环境》2004,13(2):255-257
提出非点源污染较全面、准确的概念,总结归纳出非点源污染9个方面的来源,综述了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及其控制管理的研究情况,并针对目前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及其控制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文章认为,在模型方面,应把微观机理模型推广到宏观尺度,与大型流域管理模型相结合,而污染物风险分析功能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专家系统软件等是研究重点;在控制管理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人工模拟与野外实验相结合、应用经济手段等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和"产业转移"等政策的实施,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正面临着重污染工业企业关闭和搬迁问题,城市出现大量工业遗留和遗弃场地。这些受污染的工业场地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另外,工业污染场地的延迟再开发,会产生生活环境变差、就业机会减少、甚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社会影响。所以,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严重威胁着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阻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面对工业污染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已针对污染场地的管理、修复及其再开发颁布了诸多文件和技术规范标准。然而,由于工业场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环境管理学科的交叉性,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完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经过20~30年的发展已经在工业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在环境管理中体现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理念,而且还立足本国实际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实现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同时还建立了各自的污染场地治理优先名录,实现了污染场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本文鉴于对这些经验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就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提出了现阶段亟须解决的两大问题。首先,制定工业污染场地管理的专门法律,明确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我国现有的与污染场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都比较笼统地提出了污染场地的利益相关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和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对于我国这样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水平不均衡的国家来说,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建立明确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其次,构建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涉及诸多工业行业、污染类型繁多复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工业污染场地进行排查、建立优先污染场地名录是构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系统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现有的土壤质量标准和场地评估规范仍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管理需要。所以,完善场地评估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将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障。本文的论述和观点可为我国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地的决策管理和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东  朱彤  乐小芳 《生态环境》2010,19(5):1253-1260
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人类福利的改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土地。污染土地是指含有能对人身健康、环境或其它目标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污染物的土地。污染会影响土地的价值,因此,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文章总结了污染土地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对关键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依据我国常用的几种传统土地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如何进行修正以适应污染土地的价值评估,并对污染清理费用、环境责任费用、污名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污染土地的价值损失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1)与工程措施有关的清理费用的不确定性;(2)当前和未来管制要求的不确定性;(3)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不确定性;(4)随着时间变化,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变化。最后结合实际,说明污染土地价值评估不仅要探索新方法,也要在增加和完善环境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促进学科的相互交流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机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大,蔬菜中硝酸协污染为严重,而亚硝酸盐污染也不容忽视。探讨了蔬菜受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工业企业搬迁与退役遗留大量污染场地,其潜在环境风险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化学品风险/毒性评估的基础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率先发展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风险评估框架。我国在借鉴吸纳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笔者系统梳理了我国和美国、欧盟、荷兰、英国等国家(地区)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阐释了各框架的首要目标、决策与管理过程、科学定位、关键创新等要素及其内涵;揭示了各个国家(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关键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文件等的推动、支撑及指导作用等。通过对比研究可为我国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的完善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化学发展新动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静宜  陈定茂 《环境化学》1996,15(6):481-48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对环境化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促进了环境化学的发展.由于人类对环境化学品的利用和控制以及对环境的合理管理等需要,从追溯、监测、分析、鉴定化学沾污物/污染物来源,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健康影响中的化学问题、污染化学防治和控制的方法等,环境化学家利用化学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手段,研究和改造复杂的人类环境  相似文献   

18.
Stig.  B 《产业与环境》1996,18(4):31-33,30
环境议事日程的一个重要新阶段正在开始,其重点在于提供废物与污染问题的解决办法,工商界是这些解决办法的一个关键提供者,即开发效率越来越高的产品和工艺,以使我们能在发展与环境需要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但这个解决办法提供阶段也需要其它表演者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角色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9.
Lin.  CM 《产业与环境》1995,17(4):68-70
香港政府正大加紧它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各工厂受到日益增大的履行更严格标准的压力,大多数工厂是小厂,并位于多层建筑物中,在此难以安装污染控制设备,清洁生产方法可以对昂贵新设备提供一种有吸收的替代,作者把清洁生产按其产生效益的程度划分成两种主要类型,应当鼓励采用对应对类型1方法,定义为“高效益”的技术,因为它们既消除了污染控制费用,又降低了制造成本,宣传与教育计划能使工业家了解清洁生产及其效益,连同严格  相似文献   

20.
Yhde.  M 陆军 《产业与环境》1994,16(3):37-38
在坦桑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正在引起日益增多的环境危害,一般的法规和管端污染的控制对策既效率低也很费钱,坦桑尼亚应避开这些方法而赞面废物预防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仍存在一些障碍,但这些障碍可以通过旨在促进清洁生产的环境立法,示范项目,增加清洁生产与研究,以及更多地利用清洁生产信息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