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5年世界各国风电发展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风能事业发展在2005年再创新高.根据全球风能委员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GWEC)日前发布的数据,2005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净增11769 MW(兆瓦),与前一年8207 MW的新增装机容量相比,全球市场年增长提高43.4%,新增发电设备总价值逾120亿欧元(140亿美元).现在,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9322 MW,比2004年增加了25%.  相似文献   

2.
风电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另一个重要部分。美国决定在2035年实现8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政府还宣布要出资5050万美元,支持海上风电技术研发。美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具备1000万千瓦海上发电能力,发电  相似文献   

3.
正海上风电是未来清洁能源新方向由于陆地上经济可开发的风资源越来越少,全球风电场建设已出现从陆地向近海发展的趋势.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风能资源的能量效益比陆地风电场高20%~40%,还具有不占地、风速高、沙尘少、电量大、运行稳定以及粉尘零排放等优势,同时能够减少机组的磨损,延长风力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适合大规模开  相似文献   

4.
随着化石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日趋不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战略性新能源代替化石类传统能源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新型电力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中海上风电是我国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我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点领域。海上风电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年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且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随着海上风电技术进步、造价降低和产业链现代化,海上风电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及“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围绕海洋经济领域的开发和建设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用海矛盾及工程运维成本增加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牧场的开发现状、技术瓶颈及协同开发等问题,分析了项目规划选址、风电基础及海珍品种类筛选、配套设施开发等方面的技术难点,结合工程实例提出建议。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协同开发项目选址宜以风电机组为主、海洋牧场为辅,充分发挥二者在海域使用上的共通性,利用现有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气象环境条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资源、台风、雷暴等,以及它们对风电机组的影响与欧洲沿海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欧洲沿海气象环境条件有着显著差异,对风电机组有着不同的影响,发展海上风电不能完全借鉴欧洲海上风电场经验。研究结果为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内时讯     
国内建造最大海上风电安装船 本刊讯:目前国内最大海上风电安装船“华尔辰”号正式建造完工.即将远赴珠港澳大桥协助施工。该船采用双体船设计,集风塔打桩、风电设备安装、风机整体运输和风机散件安装等功能于一体,在一体化综合作业功能和船体形式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总造价达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8.
单力 《环境》2006,(12):42-44
我国有丰富的风电资源,根据初步测算:在陆地离地面10米高度处,我国风电可开发储量为233亿千瓦,海上可开发储量为75亿千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政策框架体系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海上风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步,着手海上风资源的勘探和项目的准备及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海上风电涂料在我国湿热海洋地区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开展针对性研究,积累试验数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共7家知名风电涂料企业大气区样板展开征集,参考国内外相关行业测试标准及技术,结合我国湿热海上大气环境特点,并向风电主机企业及涂料企业征集意见,设计并开展实验室环境模拟试验,包括紫外老化试验、圆盘耐磨试验、中性盐雾试验等。结果大部分企业的涂层样板耐老、耐盐雾等性能均较好,海洋大气区涂料相对成熟,国外企业、合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涂料上差异较小。结论大气区涂料体系的技术相对成熟,国外知名企业在性能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但对于设计要求的15年以上使用寿命是否能够实现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德国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7%,其中风能贡献最大,供电比率接近8%。德国目前风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及风力发电量位于欧洲第一,约占全球份额的20%,在欧洲风电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然而,纵观德国风电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多层治理的框架下,稳健中求效益,在改革和波折中成长。德国风电发展的“慢节奏”尽管存在很多弊端,然而相对于我国近年来风电的突飞猛进及其实际效益而言,这种多层治理的模式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及等级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具有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能密度大小、能级频率、大风频率、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上风力发电等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全球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大部分海域为风能资源的富集区,尤其富集在南北半球西风带,风能资源的贫乏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和两极零星海域,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海域、太平洋东部中低纬近岸海域、两极大部分海域。  相似文献   

12.
国际风能协会(GWEC)日前汇总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风力发电总容量增至9411.2万kW,较上年增加了27%;新增风力发电设施的发电量超过2000万kW,相当于15座大型核电站的发电量。2007年,美国新建了524.4万kW的风电设施,西班牙和中国以352.2万kW和344.9万kW位居第二、三位。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期间,我国向“双碳”目标不断迈进。在可再生能源项目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风向标下,海上风电作为新时代减污降碳的生力军,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动力。本文概述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回顾了海上风电在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中的参与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海上风电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协同发展的趋势,结合实际指出实现这一举措在管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碳核算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理顺碳核算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的风能潜力(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我国电力突然短缺,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风电发展的紧迫性和风电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风电的情景,中国- 奥地利政府间双边合作计划将风电评估列入2001~2003 年度合作计划,论文是该计划的成果之一。以我国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使用的风机选址算法和空间分布诊断程序( WAsP和ZAWIMOD2),运用数字地形图和遥感资料获得的土地利用图,进而得到数字化的表面粗糙度,再对吉林省的风能潜力进行估算。完成了近1km2 分辨率的距地面60m高度的风速和风能密度计算,并制作了它们的分布图。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区域上估算距地面60m 高度的风速和风能密度,其方法对我国风电资源的评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结果显示最有效的风能资源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地区,而南部和东部的高风资源区位于山脊和山顶,对风能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滨海新区是天津风电气候资源最为丰富,也是风电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本文进行了天津滨海新区风能资源的天气学分析,并利用滨海新区风能资源详查结果,提出了风电资源气候资源应用的建议,为风电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上风电事业高速发展,而短期内在较小的区域之中建设多个海上风电场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累积影响。通过对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累积影响识别,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法、GIS方法、赋值计算法,结合滨海县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定量分析并评价了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海洋水质和海洋生物造成的累积影响。研究表明: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和风电场区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累积影响较大,根据风电场建设规模变化设定的三种情景的累积影响综合得分分别为0.475、0.508、0.640,说明海上风电场建设产生的累积影响随建设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评价结果表明短期内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应在该海域内合理谨慎地开发海上风电,加强风电场建设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以降低累积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3):I0003-I0003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修订版”产业结构州整指导目录中.特别新增了两项“鼓励类”内容.分别是“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和“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制造”。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中国的并网风电得到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6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十位、亚洲第三位,成为继欧洲、美国和印度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据介绍,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淡水资源日趋匮乏以及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和风力发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江苏大丰的风能海水淡化工程为例,重点从制水生命周期成本、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知识产权市场等角度对风电海水淡化技术的环境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拟算的大丰市风电海水淡化装置的风电成本为0.75元/kW,制水成本为3.65元/m3;(2)考虑到二氧化碳的环境价值(80元/t),风电驱动的反渗透膜海水淡化法(WE-RO法)具有较为突出的环境经济效益;(3)中国的风电海水淡化技术方兴未艾,涌现出一批以风能为唯一驱动力的海水淡化技术专利。可以得出,在沿海缺水地区,风能海水淡化技术将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3):I0006-I0006
天津滨海新区形成风电产业集群化 “十二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包括风能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根据规划,沿海汉沽、大港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以集中开发的方式建设南、北两个规模化风电基地,重点建设大神堂风电场完善工程、沙井子二、三期风电项目、大港独流减河风电项目等一批新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