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疆环境保护》1990,12(4):7-13
本文采用概率统计及回归方程显著性对比检验的方法,对采暖和非采暖期大气飘尘的质量浓度及质量粒径分布类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飘尘的质量浓度及质量粒径分布类型均为标准正态分布。飘尘质量粒经分布呈“驼峰形”,两峰对应的粒径区间分别为0—0.38um 和5.78—7.92um,两峰包含的质量为总质量的50%以上。非采暖期飘尘中粗粒(>1.50um)的质量是细粒(≤1.50um)质量的1—1.9倍,采暖期细粒子的分担率达53.9%。飘尘占颗粒物的百分率,非采暖期为42.1%,采暖期为54.6%。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集沈阳市环境空气不同时期PM_(2.5)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研究采暖期、非采暖期环境空气PM_(2.5)中OC,EC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采暖期PM_(2.5)中OC,EC的含量高于非采暖期,而且采暖期OC,EC在PM_(2.5)中所占比重较高;采暖期PM_(2.5)中EC和OC的相关系数R是0.75,非采暖期为0.58;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_(2.5)中SOC浓度分别为5.87μg/m3与3.92μg/m3,占OC含量的32.95%与50.05%。沈阳市采暖期OC和EC存在一致或者相似来源,采暖期OC和EC主要来源于柴油和汽油车尾气排放及燃煤排放,而非采暖期主要来自柴油和汽油车尾气排放,非采暖期大气光化学活性较高,二次污染源的贡献增强。  相似文献   

3.
《新疆环境保护》1990,12(4):27-31
木文讨论了乌鲁木齐市大气飘尘及 TSP 中11种无机元素的富集因子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功能区的差异。指出 S、Pb、Cd 元素在细粒子上富集最高,其主要来自人为污染。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水平、相关性、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特征、采暖期不同污染程度碳质浓度变化以及小时变化等多方面研究了城区碳组分污染特征,为PM2.5污染防治提供管控依据。研究结果表明:OC和EC的总和采暖期数值明显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碳组分受一次源排放的影响更大,二次生成估算的SOC平均浓度为(1.57±1.27)μg/m3,SOC约占OC的38.1%,不同污染程度下的SOC占OC的34.3%~38.9%;非采暖期碳组分受二次生成的影响较大,估算得到的SOC平均浓度为(1.60±0.91)μg/m3,在OC中占比为59.9%;OC和EC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炼化企业厂区大气PM2.5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5年非采暖期和2016年采暖 期采集两处炼化企业厂区环境空气中PM2.5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其中14种无机 元素质量浓度与富集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Na、Fe、Ca、K、Mg 5种地壳元素的质 量浓度 ρ(Na)、ρ(Fe)、ρ(Ca)、ρ(K)、ρ(Mg)占PM2.5中14种无机元素质量浓度总量ρT的93.4%,V、Cr、Mn、Ni、Cu、Zn、As、Cd、Pb人为活动排放元素的质量浓度占 ρT的6.6%。相较于我国主要城市地区,所述炼化企业厂 区PM2.5中 ρ(Cd)、ρ(Cu)、ρ(Fe)、 ρ(Pb)、ρ(Mn)、 ρ( Ni)、 ρ(Cr)、 ρ(Zn)均较低,说明厂区各污染源并未对所在地 区环境空气造成严重的无机元素污染。厂区PM2.5中Zn、Cd、Cr元素富集因子分别为43.2,38.4,34.4,说明这 些元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严重。富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表明,所述炼化企业厂区PM2.5来源复杂多 样,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土壤扬尘、生物质燃烧、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燃煤及垃圾焚烧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厂区PM2.5的贡献大于47.97%;土壤扬尘、生物质燃烧、道路扬尘和建筑扬尘对PM2.5的贡献 大于31.36%。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淄博市POPs的污染水平,在全市不同功能区设置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样品。在对颗粒物样品进行前处理后,通过GC/MS和GC-ECD,分析测定了颗粒物上PAHs、PAEs、PCBs和OCPs四类典型POPs的浓度。结果表明,淄博市市区混合区和县城混合区污染较为严重,采暖季污染较非采暖季严重,这归因于采暖季燃煤量的增加。PAHs成分以4~6环为主,PAEs以DBP和DEHP为主,PCBs污染主要以四氯联苯、五氯联苯和六氯联苯为主,OCPs中含量最高的是艾氏剂和狄氏剂。  相似文献   

7.
《新疆环境保护》1990,12(4):1-6
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和飘尘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无论采暖和非采暖期均出现两个高峰和低谷。浓度变化主要和污染源日排放特征有关,其次受气象因素的影响,由此而引起的结果是:采暖期日变化规律图的峰形较钝,浓度波动的范围较小;非采暖期峰形较锐,浓度波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2004~2010年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其评价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时空分布规律,SO2浓度表现为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采暖期SO2浓度值为国家二级标准平均浓度的3.45倍。城区南部污染重于北部和中部。鸟鲁木齐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燃煤、地形和气象等因素。为防治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继续恶化,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庆地区总悬浮微粒(TSP)中主要化学组成─—乙醇溶物和水溶物的测定分析得知,乙醇溶物占TSP的年均值为12.25%,高于北京市(6.41%),在空气中的平均浓度为0.0148mg/m3。乙醇溶物中有机物平均占58.6%,多为含羟基的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控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水溶物占TSP的平均值为27.93%,高于北京市(11.29%),在空气中的平均浓度为0.0324mg/m3。从TSP中乙醇溶物和水溶物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各测点采暖期乙醇溶物、水溶物的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但其致突变强度比北京市弱。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市铁西区为研究区域,以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与2011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采暖期与非采暖期、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间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2年铁西区环境空气中SO_2,NO_2年均值浓度较2011年分别上升32.2%,18.4%,PM_(10)浓度同比下降18.3%;铁西区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有明显季节性,且非采暖期空气质量优于采暖期。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成都市春季大气PM中的25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对其富集因子及来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成都市春季大气颗粒物中Si的浓度最高为13.22,其次是Ca浓度为11.93。从富集因子值得出Ca明显富集,人为污染较显著,Br、Se、As、Fe、Ti、K、Mg、Na这八种元素部分富集,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汽车尾气等人为源。  相似文献   

12.
大庆地区总悬浮微粒中苯溶物及多环芳烃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庆地区总悬浮微粒(TSP)中主要化学组成──苯溶物、多环芳烃的测定分析得知:苯溶物占TSP的百分含量,年均值为10.31%,在空气中的平均浓度为12.5μg/m3。与北京燕山地区1983~1984年3个生活区(迎风、东风、东炼)苯溶物年平均值比较,大庆地区苯溶物含量较低。而对总悬浮微粒中多环芳烃的测定结果可明显看出各点采暖期苯并(a)芘、多环芳烃总量的浓度虽都明显高于非采暖期,但其致癌强度和浓度都比北京市、太原市及兰州市弱、低。  相似文献   

13.
以张掖市甘州区城区采暖期2008—2012年5年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主,对采暖期污染物变化状况及污染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张掖市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为主,能源结构不合理、锅炉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交通污染等原因,使得冬季采暖期间张掖市甘州区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采暖期间污染物浓度随时问呈正态分布特征。结合污染特点,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加大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期改善张掖市采暖期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统计烟台市11个监测点位的大气污染成分数据,分析了PM_(2.5)在各阶段的浓度变化规律,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系统分析了各个监测站点之间污染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表明PM_(2.5)在一天内的时均浓度呈"M"型双峰的变化规律;烟台市年均浓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均浓度限值35.0g/m~3,达到了47.0μg/m;另外采暖期PM_(2.5)的质量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27倍;非采暖期PM_(2.5)占PM_(10)的比重为59%,在采暖期上升到63%,将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做了系统的比对。  相似文献   

15.
2003~2012年西宁市空气质量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3~2012年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用统计分析法分析西宁市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现状。结果表明:2003~2012年西宁市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采暖期污染重于非采暖期;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地表扬尘和建筑灰尘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土壤随机布点法,采集某钢铁工业区周边34个土壤样品,利用美国TCLP法对钢铁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Cu、 Zn、 Pb、 Cd)有效态进行实验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Cu、 Zn、 Pb、 Cd有效态含量分别在0.87~57.7 mg/kg、5.20~1338 mg/kg、1.09~379 mg/kg、1.15×10-3~69.9×10-3 mg/kg之间,钢铁工业区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以Zn污染最为严重。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中,处于安全水平的点位仅占17.6%,受到污染的点位占55.9%。其中,轻污染占20.6%,中污染占2.9%,重污染占32.4%。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某村庄为实例,介绍了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对该村庄菜地、基本农田、曾经污灌农田和怀疑受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了12个样品砷、镉、钴、铬、铜、汞、镍、铅、硒、锌等元素全量和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含量监测,并分别采取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该村土壤污染状况。该村土壤中铜、镉、砷、硒、锌和铅超过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和环保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评价标准,主要以铜、镉和砷污染为主,其超标率分别为75.0%、58.3%和58.3%;重污染土壤样品数占总监测样品数的41.7%,受中度污染的土壤样品数占25.0%,受轻度污染土壤样品数占8.3%,处于警戒水平的土壤样品占25.0%。不同类型土壤污染程度各异,其中曾经污灌的土壤和怀疑受污染的土壤铜、镉、砷、锌、硒、铅含量较高,基本农田土壤次之,菜地最低。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冬季采暖期雾霾天气频发,依据哈尔滨市大气污染源及燃煤占比突出的现状,从气、电等清洁能源供暖及一次性投入、运行费用情况方面分析了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供暖的路径,并提出推进清洁能源供暖的政府支持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站1996-2010年监测的大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阐明了乌鲁木齐市以煤烟型和沙尘型污染为主的大气污染现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采暖期污染重于非采暖期的特征,并提出通过改变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荒漠绿洲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降尘样品中的Zn、Pb、Cu、Cr、Mn、Ni、Cd、As重金属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季节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判断大气降尘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通过富集因子法探讨不同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Pb和Cd在采样期间均对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污染,Zn和Cu分别在秋季和冬季对土壤有较重污染。除了Cr、Mn、As和Ni来源于自然源,其他重金属均受到人为源的影响。分析表明,大气降尘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可以通过减少燃煤消耗量、调整工业生产等措施降低大气降尘对土壤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